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脈絡論到功能論: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理論研究

2022-01-29 15:48:37崔海洋孔麗全京秀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

崔海洋 孔麗 全京秀

摘 要:作為馬林諾夫斯基重要貢獻之一的功能主義,是其文化理論的一部分,也是馬氏文化脈絡轉變的重要體現。本文試圖回歸馬氏著作本身,重新討論馬氏文化理論的形成過程。通過研究認為,馬氏文化理論的學理意義在于,從研究“他者的人類學”轉變為構建“我的人類學”,這一轉變過程是在他撰寫民俗志時所體現的從脈絡論到功能論的過程中形成的。從中可以發現,馬氏在早期選擇了“脈絡論”,主要用于理解原住民的文化;而后期則選中“功能論”,用于分析民俗志現象,兩者共同構成了馬氏人類學方法論的精髓。

關鍵詞:馬氏文化理論;脈絡論;功能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22)01-0115-10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Malinowski,1886-1942)在人類學方法論方面貢獻主要有三,分別是:田野工作(fieldwork)、原住民的觀點(natives point of view)和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其中的“功能主義”,其實是文化理論的一部分。因此,本文主要探討馬林諾夫斯基在人類學研究中的文化脈絡,即馬氏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過程而創制出“功能主義”;或如何從“功能”概念出發,憑借對功能主義立場的梳理,提煉出其間發揮關鍵作用的文化脈絡論。并以此脈絡論為中心,去探討馬氏文化理論的定型過程[1]。當然,本文的核心并不是討論“脈絡”這一概念本身,而是探討馬氏在撰寫民俗志的工作中,直接或間接反映出來的從關心文化脈絡逐漸轉移到關注文化的功能這一研究思路遞變的“過程”,提煉的依據來自他所撰寫的眾多關于西太平洋新幾內亞和特羅布里恩群島(Trobriand Islands)的民俗志文本。

因此,本文所聚焦的是馬氏所撰民俗志文本與上述問題有直接關聯的部分。同時,本文所有問題的提出和回答的答案,也都是以馬氏所撰的民俗志文本為主體。有關馬氏文化功能這一學術觀點的轉變,雖說可以在其后的人類學著述中找到更豐富的資料信息。但筆者認為,只有充分尊重馬氏原著,才有助于從根本上理解馬氏的理論本義。換句話說,筆者試圖通過研讀馬氏原著去理解其人類學的方法論,而不是闡釋“他者”眼中的馬氏人類學方法論。當下學界有少數人習慣于直接引用甚至歪曲他者的理論和觀點,以至于對馬氏文化理論本義的關注甚少。但是,如果不先行系統把握馬氏文化論的定型過程而是簡單羅列對馬氏的評價,自然很難把握馬氏研究的精髓,對于這種做法筆者并不認同。

眾所周知,馬氏在人類學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學習他的人類學原著,乃是建構“我的人類學”的學者們需要進行的第一步。就因為如此,筆者參與到了“閱讀馬林諾夫斯基原著聚會”的活動中,并由此促成了本論文的基本寫作動機和完成的精神支柱。而文中所涉及的問題預設,也正是閱讀馬氏原著之后獲得的領悟,筆者期望能以此成為后續努力的動力。

一、整體與脈絡

對于馬氏文化理論的理解樣式(mode of understanding),可以從早期“你是如何理解特羅布里恩群島原住民的庫拉?”這樣的提問方式,轉變為“你對特羅布里恩群島原住民對庫拉的理解是怎么看的?”的現象開始探討。這一提問方式的轉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馬氏與早期民族學者或人類學者們之間的根本區別所在。后一提問方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理解主體具有雙重性。也就是說,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馬氏關心的重點不是“我究竟要理解什么”,而是“我是如何理解他們是怎樣理解什么的”。

如果對兩種理解方式的結果進行認真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點。作為“研究者”的我,并不是要讓讀者也同樣去理解“我”從我的立場所理解的東西,而是要將原住民所理解的他們的生活,傳達給“第三者”。這種目的的“可視物”,主要是以“民俗志”的方式得以呈現。因此,前一種提問,就是我和我一起擁有的讀者,即“我們”的情況處于中心位置;而后一種提問,則是作為原住民的“他們”的情況,占據了中心位置。如果說,要試著比較“把我們的情況作為中心”和“把他們的情況作為中心”這兩種立場的差異。那么,筆者認為,其間的根本差異正在于“脈絡”存在與否。

相較于“我們的情況”而言,討論“他們的情況”,對脈絡的要求更高。因為,我們理解的“對象”,不是“是什么”,而是“他們是如何理解什么的”。所以,科學探索的最終目標,不是認定“他是什么樣”的制度,而是建構“他們是如何理解”的過程,并由此揭示這一“過程”中所包含的“脈絡”。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應當把馬氏的理解方式命名為“脈絡論”。因為,馬氏所關心的問題,與其說是構成“他們”文化的“骨頭”和“肉”,倒不如說是關心“他們”文化的“神”與“氣”。在“神”與“氣”的節制下,由“骨頭”和“肉”所組成的人類才會行走和思考,并得出他們對事物的深層理解來。為了準確把握馬氏文化論的本義,筆者認為賦予“脈絡”這一概念,才能真正體現馬氏方法論的立場。

如果說,涂爾干(Mile Durkheim)的方法論,醉心于關注社會事實本身(social fact),那么馬氏的方法論,則是在整體觀指導下,去揭示整個社會事實(total social fact)背后的“內語言”Bronislaw K. Malinowski.《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Guinea》. New York: E.P.Dutton & Co. ,1922.(撰寫本文所參考者是1961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61年的為準。)[2]。要想正確理解“總體性”(totality),就必須對構成它們的要素及要素之間的關系提出疑問,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將后人不斷再建構的內容剝離掉,最終還原成“脈絡”這一概念。因此,對總體性的存在論的追問,就必然能引導出“脈絡”來。更何況,在“參與觀察”的問題意識下,必須認識到田野工作所能獲取的情報,其個性會帶有強烈的脈絡傾向。整理好搜集到的情報,根據他們對特羅布里恩德島居民的日常生活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構成了脈絡?”馬氏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說是單獨出現的“庫拉”“性”“詛咒”“爸爸”等等。把這些脈絡的內容融入總體性架構中,就形成了馬氏民俗志方法論的核心內容。

二、脈絡和民俗志

馬氏指出:人類學者的工作是致力于探究各種制度的原理和法則,并以此盡可能接近原住民心目中的“觀念”。為了清晰地描述原住民的社會生活,就必須保持與“活態人”之間的緊密接觸。做出這一要求的目的,則是要啟迪研究者,為了盡可能細致地記錄和整理信息,應該用“參與觀察”和“深層測試”的方法。

為了正確理解特羅布里恩德島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必要對馬氏所提出的研究對象的具體范圍,做出如下整理。他強調:“要注意將研究對象的范圍,框定在社會組織的原理、法律以及習慣的規則之內,并在原住民所具有的巫術的、技術的或是科學的觀念中求證。”[3]但卻不是關注法律或習慣本身,而是要嚴格清除那些“好心”的人類學者的態度,因為,人類學家的態度,改變了原住民社會生活中的原理和法規,而這正是“馬氏人類學”的真諦。同時,馬氏還明確認定,原住民的觀念才是核心的研究對象。在這樣的層面上,馬氏指出:原住民為了“美的目的”,總是不惜投入時間和勞力。在這一點上,與他們從事農業勞動并無二致。事實上,原住民對非功利事務的熱情,與他們對有所算計的事務的熱情不相上下,這才是特羅布里恩德島民們的日常生活的實情[3]。這也可以解釋為,人類學者的“關心”,應該從這種現象的內在邏輯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原住民文化的深層次邏輯。

馬氏的這一立場,與上文提及的他對“好心”人類學家的評價相一致。他并不是把研究重心放在制度上,而是主張應該放在與制度相關的多方面的原理和規則之上。那些把研究重心放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或宗教制度上的人類學家,通常都是通過各種制度的表象就匆忙下結論,并沒有認真區分其研究對象在原住民文化整體中的具體定位。因此,嚴格意義上講,那些處于模糊領域的非功利文化事實,如對“美的目的”的追求,就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與制度相比,對原理和觀念抱有激情,并把它作為人類學研究的對象,才是馬氏文化理論的真諦。而馬氏的這一立場,對后世人類學的研究取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脈絡論者的立場,在如下文字,得到了較好的表述。“在所有的人類秩序中,特別是對微型的原始制度而言,一切單項的規則之間,總會自相矛盾,而且通常都可以相互替代。其實,這是原住民文化的常態。”[3]“在任何一種民族文化中,盡管是耳熟能詳的‘家族’和‘氏族’,事實上兩者間有著細微的不同,而且各有其特征。”[3]

在馬氏對人類秩序和文化認識的另一面,同時還客觀存在著無數的生活碎片。馬氏認為,人類學家也有義務要對這些生活碎片賦予意義。他曾試圖把眾多容易忽視的生活碎片有序地收入他所稱的“脈絡”之中,這樣的努力,在他所撰寫的民俗志當中也得到了體現。舉例說,馬氏曾試圖對該島的農耕巫術,做出有脈絡的分析。而有關的巫術,則包含了44個咒語[3]。馬氏在他的民俗志中,努力展示分析這些咒語的過程和具體的順序。在脈絡分析的過程中,包含了社會、禮儀、構造、教理和吟誦方式等脈絡。

關于社會脈絡的內容,主要聚焦于巫師和島民之間的個體與人群之間的關系:其中,禮儀脈絡,主要是講述咒語誦讀時的禮儀特點。也講述了使用咒語時,使用的各種器物和咒語的關系以及巫師的具體行為。除此以外,還講述了農耕巫術的影響力以及如何在島民的邏輯中成為現實。形式脈絡講述的是各咒語的形式性構成。舉例來說,說明了咒語是由幾個單元組成的;是簡單的單元,還是具有復雜的構成;是“單純”的吟誦,還是“問答式”的表述。教理脈絡,則是在嘗試分析咒語的意義以及要以怎樣的方式和渠道去理解在咒語中提及的人物、詞匯和句子,并試圖使用已有知識去加以說明。馬氏強調,他不僅是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充當“報告人”,而且還從多數島民那里搜集到相關認識和理解。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的情況,他不得不借助翻譯幫忙。吟誦脈絡,主要是講述巫師在吟誦咒語時的語音語調。根據咒語的行款,強弱會有所不同,像唱歌或是像說話,以及根據高低長短的聲音的形式去完成吟誦。

和上述對特羅布里恩德島農耕巫術中出現的咒語的五個層面脈絡分析一樣,馬氏在對特羅布里恩德島文化的理解上也展示了他所講述的脈絡問題的深度。因為,脈絡這種現象自身會要求更多的脈絡,最后也必然要指向島民文化的總體性。所以,馬氏的意圖,正是要追求“無論怎么解決最終也無法估量的(imponderable)人類現象”,他把解析這種現象的過程,理解為脈絡的概念。脈絡化的分析戰略,其本身就只能是無止境的。但是脈絡化的過程,只能是接近文化、理解人類的方式和渠道。雖然,脈絡化并不能給問題一個終點,但是,可以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人類學家所創造出的結論性的產物,是通過有規則地、持續地觀察來找到必然的、適當的構象。但更重要的是,展現這些以結論的形式出現的“要素能不能被細致地追蹤?內在感情和熱情?小而精的細致的東西?原住民和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

Bronislaw K. Malinowski.《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Guinea》. New York: E.P.Dutton & Co. ,1922.(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者是1961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61年的為準。)[2]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說正是馬氏所追求的脈絡化戰略。

以咒語當中巴圖嗶“vatuvi”這個單詞而開始的農耕咒語來舉例說明。巫師一邊向祖神提供活魚祭供,一邊不停地吟誦“vatuvi”這個單詞,并且不僅有大聲地說這個單詞的時候,也有低聲吟誦的時候。巫師為了給他所制造出的巫術的混合物灌輸力量,把“vatuvi”這個單詞從被詛咒物上灌輸到詛咒物全身,因為那樣的行為,對于呼吸來說,已經賦予了很重要的意義

Bronislaw K. Malinowski.《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35.(原來這本書是1935年發行了兩冊,1978年再發行,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78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78年的為準。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3]。所以,最終的呼吸(breath)就算是巫術,而巫術也算是呼吸[3]。在咒語和被詛咒物中,巫術力量降臨的過程,可以稱作巫師的呼吸行為。從這樣的行為開始找出的觀察和分析過程,可以說是特羅布里恩德島農耕巫術以脈絡進行分析的極致。馬氏最終認為:“巫術中隱藏的神秘的意義,是由脈絡而引出的。”[3]在現象的解析中,他對“意義的脈絡化”(contextualisation of meaning)[3]投入了極大的心血,這不僅是自身對問題的感情或熱情,更是對島民們在儀式過程中的“呼吸”變化做出縝密觀察的結果。這在馬氏看來,正是發現島民文化脈絡的最重要線索。所以,馬氏直言不諱地承認,他對自己所寫的有關特羅布里恩德島原住民饋贈禮物的脈絡化理解,由于他的觀察,喪失了脈絡,所以這一研究以失敗告終

Bronislaw K. Malinowski.《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 》. Totowa, NJ: Littlefield, Adams & Co., 1926, p.40.(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66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66年的為準。)[4]。

即使是馬氏對自己編撰的民俗志,從中也能發現馬氏對脈絡化研究過程的執著追求。他關于特羅布里恩德島巫術語言理論的高談闊論(digression)

Bronislaw K. Malinowski.《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35.(原來這本書是1935年發行了兩冊,1978年再發行,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78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78年的為準。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3],在“我嘗試下這種毫無頭緒的聲音”的意思中,有著對自己的人類學作業及其脈絡化的一貫到底。自己熙熙攘攘的想法,乃至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全部都包含在脈絡化戰略分析中。從某種角度上看,馬氏可以算是最徹底的“闡述者”。筆者認為,馬氏的這一人類學研究方法,對后世的人類學學科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不僅在自己編纂的民俗志中貫穿了“脈絡化”的方法論原則,而且在其研究過程中也貫穿了“脈絡化”的方法論,并使這一研究方法成為了一種可以永遠積累下去的研究范式。

此外,馬氏還嘗試以語言學或社會心理學資料為分析對象,展開“脈絡化”方法的研究實踐。他的這一努力,足以讓想要理解他的后繼者們從中理解到“脈絡化”方法論,而對研究異族文化而言,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普適性”的研究方法。這里僅就他對語言資料的分析,略加說明。

在馬氏的語言研究中,主要關心的是,追蹤從日常談話(speech)向宗教談話遞變中所必然派生的意義擴張事實。對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嚴密的脈絡提取”。“語言究其根本,只有‘形’和‘意’。‘形’指的是脈絡中的聲音,而‘意’則是脈絡中聲音所荷載的精神和意義。”[3]比如,“單詞雖然是對話的要素,但單詞并不能孤立存在。只要我們能注意到這一點,我們就只能求助于脈絡的概念。所以,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著眼于介于單詞和脈絡之間的語言段落。”[3]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銘記的是,“雖然段落很重要,但是沒有脈絡的段落,也就失去其生命。”這一表述,完整地展示了脈絡論學者的堅定立場。由此可見,馬氏對特羅布里恩德島語言的研究既不是為了學習當地的言語,也不是想學習心理學,其真正的目的是想對該島上的咒語和巫師以及島民們之間的關系,灌輸“脈絡”這一概念,且為之努力。“所以,我們將那些可以被稱為人類的側面的東西,例如,從社會學的、禮儀的、心理學的巫術的脈絡開始,然后轉向超自然的、巧合的脈絡,之后將所有這些側面盡可能地結合在一起。”[3]最終,馬林諾夫斯基對特羅布里恩德島巫術的理解,可以說是從脈絡開始又以脈絡結束,所謂人類的這一意義的具體表現,也是相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可以稱之為馬氏的“人類論”。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那就是,馬氏所思考的關于部分與整體的倫理性構成問題。對此,他曾做出過一個假設,即如果把部分聚集起來,就會成為一個整體;也有如果把部分融合在一起,就能構成整體的這樣一種展望。但問題是,他所使用的“總體性”概念的界限,到底達到了何種程度。事實上,這里的“總體性”首先想到的不是整體,而是先想到部分間的因果關系,再想到整體。這才是所謂馬氏所堅持的“整體性”理念。

三、功能主義的“理論化”

功能主義大致可分為兩個種類。一種是對“所有東西都與任何其他東西有著一定聯系”的“體系功能論”(systemic function)的認識;另一種是對“從總體的體系中產生個別”的“因果功能論”(cause-and-effect function)的認識。前者是在一般的體系論中出現的,后者才是馬氏所持有的基本立場。“馬氏功能論”展現的是作為“組成特羅布里恩德島總體生活的文化事實各要素”的整合,具體表現為,居住地和巫術是如何成為具有因果關系的文化整體的。

馬氏確立的功能主義的視覺構造背景,可以追溯到其田野研究的舞臺背景。他于1915年6月初抵達特羅布里恩德島。幾天后,在特羅布里恩德島主島,也就是大酋長(paramount chief)的居住地奧馬拉卡那(Omarakana)長住了下來[3]。這樣的選址,對于研究者來說,會形成從大酋長的居住地或是立場去研究島民社會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他對特羅布里恩德島的描述如下:“說到特羅布里恩德島島民對美的定義,相比坎特所認為的‘對無意識冥想的無力的陳述才是審美的精髓’這一觀點,司湯達爾所認為的‘歡喜的約定’更適合他們對美的定義。對特羅布里恩德島島民來說,不僅是從眼睛和心靈所感受到的美,甚至是通過胃腸感受到的所有美的東西,都是與他們的安全、繁榮以及豐饒和感覺上的愉悅相聯系的。”[3]

馬氏勾勒出的特羅布里恩德島,很像是一個“沒有矛盾”的“樂園”。由此可見,與不得不離開英國的現狀截然相反的一面,他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了一種逃避現實的沖動。避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漩渦,漂泊在西太平洋的孤島上,馬氏的這種心境,的確促使他追求極度的心理上的安寧。這種心理現象,作為一種補償,使得他將特羅布里恩德島描述成了一個“樂園般”的地方;同時,也促使他進行純功能性的思考,并輕易地獨創了他的功能主義。這樣的解釋是行得通的。無論如何,馬氏的功能主義,只能給人一種靜態的感覺的原因,應該在于民俗志中遺失的時間概念。他一邊強調,對于制度在社會中如何功能化地探討十分重要;一邊也在說,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只對如何功能化傾注了研究。

先不說馬氏對功能概念的研究是在事后才想起來的,還是在特羅布里恩德島這個現場的環境中促使他產生了這樣的研究。在馬氏的功能概念中,有一點是可以明確指出的,那就是:“功能的概念和對其研究,是在當地孕育出的。”

Bronislaw K. Malinowski.《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35.(原來這本書是1935年發行了兩冊,1978年再發行,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78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78年的為準。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3]鑒于當時人類學界正處于傳播論盛行期,而且馬氏作為田野調查的先驅者這一事實,我們有理由認為功能論的立場是以田野研究為背景的產物。換言之,回顧當年,田野調查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對象和方法,馬氏從中受益匪淺。由此不得不說,功能論也從中“不勞而獲”。

在以“庫拉”為主的各種特羅布里恩德島禮儀中,出現的意識交換是通過“義務感”去強化社會的整體性

Bronislaw K. Malinowski.《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Guinea》. New York: E.P.Dutton & Co. ,1922.(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61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61年的為準。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2]。從作為最初的禮物(initial gift)的“vaga”,到作為答謝的禮物(final or return present)的“yotile”為止的脈絡主線,意在激活個人的義務感[2]。雖然這種說明就像一種典型的“涂爾干模式”,但是當馬氏把議論的主題轉向神話或農業,最終達到分析特羅布里恩德島的社會組織的視點時,他對“功能”的概念已經有所發展,這才是馬氏的獨創性。“神話故事真正的精華在于其社會功能。”“神話中的實在,不僅僅在于它的社會功能。一旦我們開始研究神話的社會功能,就可以重組它的完整意義,并逐漸趨向于建立一種土著社會組織的完美理論。”馬氏在建立所謂“功能”概念的同時,也對說明社會組織的普遍性理論有所展望。就是將從最初的禮物到答謝的禮物的過程中起作用的主脈絡,用一種叫作“功能”的概念來說明。這種嘗試,正是馬氏的社會組織理論。

馬氏不僅強調整體的統一在當地農耕文化闡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糧食生產行為乃是當地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

Bronislaw K. Malinowski.《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35.(原來這本書是1935年發行了兩冊,1978年再發行,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78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78年的為準。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3]。即,在確立對農業這個文化的觀點時,雖然可以在“農業是社會統和的功能”的層面上進行觀察,但是更進一步提出了“農業可以被當做先于其他所有工作的行為”的觀點。從這樣的立場出發,我們可以感知到,馬氏為了闡釋社會優先考慮了概念的先后順序。

對于“庫拉”的后續性說明,以莫斯(Marcel Mauss)的《贈予論》(Essai Sur Le Don)作為補充,功能主義的立場,也因莫斯的研究而得到了強化。根據“庫拉”提出的各種交換行為,在莫斯思想的幫助下,區分得更為細密。比如說,“誘惑禮物”“管理禮物”“交易禮物”“開始禮物”或“答謝禮物”等概念[3],都對維持庫拉體系,分別做出了各不相同的貢獻,這就是馬氏的基本視角。這樣大大小小的“庫拉”,在社會和共同體的統一中,是必須存在的。涂爾干主張的集體意識,在馬氏對“庫拉”的研究中,似乎也有所繼承。馬氏為了論證作為特羅布里恩德島社會的集體意識所提出的“庫拉”的概念,使地域、個人間的“庫拉”在其民俗志中得以體現。

馬氏在支持涂爾干的立場上,把他的論旨植入進去了嗎?事實并非如此。如果馬氏的論證不僅僅止步于作為特羅布里恩德島社會的集體意識的“庫拉”概念的提出,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和價值。他的關注點并不在集體意識本身,而是聚焦于與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密切相關的關系網,他是想通過功能的概念去解答“這樣的關系如何被維持”的問題。筆者認為,這正是馬氏功能論的優點所在。“大體上,這種交換體系,是基于向往著蛋白質食物的內陸人的欲望,和期待著農作物的海邊人的渴望之間的互惠。”[3]所以,“擁有充足農產品的人,想要通過交換來獲得在他的區域中找不到的食材,即以鮮魚的方式存在的蛋白質養分。”[3]他所堅持的立場,不僅限于基于交換體系的日常生活的人際關系功能,同時考慮到了交換結果可能產生的個人生理學的營養學功能。

希望在生物學和生理學的層面上理解文化的努力,在后期的馬氏理論中得到明確反映,并凝聚于“功能”這一概念中。“文化理論應該包含生物學事實。”

Bronislaw K. Malinowski.《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A Galaxy Book, 1944.(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60年發行的。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6]“要優先確定,人類的生命的、基本的欲望的滿足,只不過是個別文化中出現的、最低限度的前提。”[6]由此,馬氏做出了如下所示的圖例,以便說明人的基本需求和文化應對之間的關系。[6]

如上圖所示,馬氏所考慮的“文化”,就是對人類生物學和心理學基本要求的應對和滿足。馬氏的意圖,似乎是在所謂人類學的“科學化”中,把基本需求和文化應對之間的關系,解讀為“功能”的概念。“我們所嘗試的是說明文化聯系和人類欲望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將這樣的方式,稱為功能化。”

Bronislaw K. Malinowski.《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A Galaxy Book, 1944.(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60年發行的。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6]“基本需求,即相互統合或沖突的欲望的理論,使得科學人類學,必然為我們提供功能分析的方法。”[6]人類學現在不再是簡單的關于異民族奇風異俗的研究,而是可以用于處理普遍的人類問題的學術。這一觀點,已經被囊括在上述功能分析當中。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略有偏頗。“為了極其細致的社會結構,不僅是理念和信念,使金錢和勞力也分配得更加廣泛的共享,被定義為功能。”[6]以這個“功能”為前提,那么那些在“理論化”的過程中,忽略了“脈絡”這個問題的弊端,其失誤也就在所難免了。“馬氏的功能主義理論,產生了使人類行為中美妙的、象征的行為的重要性,變得模糊的后果。”[5]4

除了生物學、心理學需求,馬氏進一步考慮到功能理論與近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關系,對此他自己表達為“原住民經濟的革命”。針對這種特羅布里恩德島的經濟需求,他列舉了如下三種現象。

第一,盡管有可以采集珍珠貝殼的場所和技術,但是從以前開始,原住民們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在生產貝殼(lapi)的地域以外,是不能潛水工作的。更重要的是,有一種更強烈的傾向,作用在原住民們身上。原住民將侵害自身已有權利的事情,看作是不正當的、幼稚的行為。

第二,原住民喜好的外來商品中有香煙,但對香煙消費的數量,則有著嚴格的制約。因此,外商為了獲得原住民的珍珠,應該要準備原住民喜好的做項鏈或手鐲用的貝殼和裝飾品,作為交換物。又因此,外商們為了準備大量原住民喜歡的商品,會生產偽造品或者讓原住民以為原產地是特羅布里恩德島。即,他們表現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們所喜愛的交換品,都應當是“當地的東西”(native objects)。即使是長得一模一樣的石刃,只要是幾十年前在歐洲產的,那對他們來說就和垃圾無異。

第三,受到從事珍珠產業的歐洲人的影響,產生了賄賂問題或原住民和白人商人之間的激烈的經濟沖突等一系列問題。但這些到最后并不能對原住民傳統的活動造成影響,對傳統的服從和對部族的歸屬感,導致“每一個個體將田地視作最重要的東西,其次是為了交換的漁業,而珍珠的定位被放在了最后。”[3]在此,我們認為,可以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關于馬氏所想的變化的視角問題。

作為與經濟革命現象和原住民保守主義相對應的構圖,馬氏確實關注到了特羅布里恩德島的經濟變化,白人的珍珠產業對特羅布里恩德島的經濟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和影響。馬氏既然對此有所意識,那么為什么還要以原住民的保守主義立場結束對特羅布里恩德島社會變化的敘述呢?在特羅布里恩德島的社會和經濟中,出現的以白人為中心的珍珠產業,在其脈絡中分明就是來自異文化的不同要素。因為,這個不同的要素,會打亂原有的美妙的特羅布里恩德島社會構圖,所以,并不適用于馬氏的功能性視角。馬氏在對特羅布里恩德島社會農業進行研究時,把特羅布里恩德島社會農業的地位視作“對整體不足的統合要素”。從這里可以了解到,他對要素之間的功能統合,有著深刻的思考[3]。但是,從他說明變化的態度中可以看出,馬氏是將靜態的功能視作首要說明工具。正是在這樣的觀點下,才確立了馬氏與美國有型論者截然不同的學術立場和地位,同時也成就了他的功能主義的特殊價值。

馬氏著作中提到有關特羅布里恩德島島民們在建造倉庫(bwayma)的過程中介入外來技術的事實時,著重強調了人類學者們應該銘記于心的功能性接近與功能性方法的意義。“由于社會學和經濟學,還有巫術和技術之間的相關性太過顯著,我甚至在田野中也得以輕易地進行功能性接近,但是我對我的工作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Bronislaw K. Malinowski.《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35.(原來這本書是1935年發行了兩冊,1978年再發行,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78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78年的為準。文中該文獻參考版本均為此版本。)[3]“我將功能性方法,視為非常重要的東西。這種方法比資料要實用得多。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作為人類學的侍從的當地研究人員,要多多學習有關文化的多個側面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東西。”[3]同時,馬氏對他自己在特羅布里恩德島初期開展的工作,也做了批判性地反思。在初期的工作中,對功能性接近沒有做充分的敘述,可以理解為他在自己初期的業績(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1922)中,沒能很好地運用功能性方法。現在,他對于1935年發行的《Corals Gardens and their Magic》中,對方法論問題有了更深的反思,這個方法就是被稱為“功能論”的立場。從馬氏1922發行的書中來看,并沒有出現很明確的關于功能性方法的具體言論。從1922年開始,經過1926年和1929年的工作,一直到1935年,可以說是馬氏人類學方法論發生根本轉變的階段。

最終,在馬氏不懈努力下,功能理論及其研究視角成功地與包括社會、經濟、生計在內的“包羅萬象”的文化聯系起來,成為其理論性轉變、適用性轉變的依據,找到了屬于自身的學科地位。隨著馬氏對功能論研究的深入,可以發現,馬氏的研究開始慢慢超越脈絡論,開始回歸到最初做自然科學研究時的狀態。

四、結語:馬氏人類學的真諦在于“脈絡”和“功能”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構成馬氏人類學基礎的,正是他的民俗志和文化理論。他以在地研究和原住民的觀點去了解當地人的生活,從而創造了“脈絡論”。之后,為了揭示文化的活態運行又引入了“功能論”。對馬氏來說,“對人類學事實的說明,不僅要依靠統合的文化體系中的部分的作用,而且還要考慮這些部分與體系內其他部分的內在關聯性。”[7]文化體系內的部分所發揮的作用,就是他所理解的“功能”,從內在關聯性呈現的樣態也可以間接揭示其“脈絡”。筆者認為,不僅是對于脈絡,而且對于作用和樣態的關系在馬氏的原著中都沒有正面闡釋,這也是學界對馬氏人類學的普遍評價。在此,筆者打算把對這一問題的相關討論,作為本文的結論。

馬氏早期的民俗志對“脈絡”的討論較多,到了后期,他轉而開始對“功能”這個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這種思路的變化,都體現在其原著中。馬氏早期所聚焦的“脈絡論”,意在創造編纂民俗志(doing ethnography)的基本規范。后期則聚焦于“功能論”,筆者認為主要是出于分析文化現象的需要。因此,可以說馬氏研究的脈絡和功能問題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一種有序的立場變化。前期作為敘述的戰略,選擇了脈絡;到了后期,作為分析的戰略,則選擇了功能。強調變數之間相關性的功能性接近,是因果關系的說明方法。使這種因果關系的說明變得可能的因素,以脈絡的方式導出。所以說,如果沒有馬氏早期的脈絡論,那么他后期的功能性方法,根本無從談起。可以這樣說,脈絡論是使功能論得以出現的前提,組成馬氏人類學的精髓的方法論概念,是脈絡和功能,沒有脈絡的功能是不可能的。功能接近和方法的立場,在馬氏后來的遺稿集《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1944)中得到了明確的披瀝。

如果說其后期工作留有遺憾的話,那么他的如下自白可以佐證:“一般地,在交換和生產以及消費的脈絡體系中,對被稱為‘錢’‘貨幣’或者是‘象征性財富’的多樣的物質對象進行探究。同時,與此相同的方式應適用于咒語。這不能脫離脈絡,并且要與其功能相聯系。”

Bronislaw K. Malinowski,《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A Galaxy Book, 1944.(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60年發行的。)[6]但是,隨著理論化的推進,對早期脈絡的關心漸漸表現出了褪色的傾向。只要人類學家們還致力于做民俗志工作,脈絡問題應一直被視作最為重要的概念[5]4。這個觀點日后被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ord Geertz)所再次發現和輔助研究實踐[8]。

“原住民對自己的行為或習慣所提出的陳述,和人類學家的觀察之間,必然存在著一條鴻溝。原住民的陳述表現的側面,是道德上的理想化(ideal),而人類學家的觀察所表現的側面,則是實際行動(real)與理想狀態接近到何種程度。其結果是,體現人類行為的單一側面的單純的文字陳述,必然會被更加準確地表現文化實在(cultural reality)的知識所取代。”[9]陳述和觀察之間的緊張感,必然會在追求文化實在的過程中顯現出來。正如許多人類學家所說,民俗志學者的任務,必然要經歷這樣的反復過程。但是又不得不對“馬氏提及的文化實在,是否是‘陳述的’和‘觀察的’之間的妥協”提出疑問。為什么這么問?因為“陳述”的主體和“觀察”的主體,以及“陳述”和“觀察”的行為內在的相互主觀的層面是無法無視的。所以,應該放棄常被美國人類學家們提及的“理想型”和“實際型”等區分,去探究文化實在的意圖。那么,上文中馬氏的陳述,應被理解成致力于田野作業的人類學家所要堅持的方法論的問題。如果認為這一點可以延伸到對文化實在的說明的話,那則是誤解。

事實上,馬氏所追求的文化實在,并不是依據原住民的陳述和人類學家的觀察得出的,而是依據人類學家觀察到的和原住民的實踐(practice)的相互接近,這樣的見解更為妥當。“原住民有時會順從自身的自然的熱情和情趣,他們的實踐是規則(rule)和沖動(impulse)之間的一種妥協(compromise),應當理解這種妥協是普遍出現在所有人類身上的一種常態。”[9]這種妥協的結果就是實踐,同時也是文化實在。“同時也是文化實在”指的不是一貫的倫理性公式,而是基于矛盾的原理的混合物(a seething mixture of conflicting principles)

Bronislaw K. Malinowski.《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Totowa, NJ: Littlefield, Adams & Co.,1926:40.(為了撰寫本文所參考的是1966年發行的,本文引用也以1966年的為準。)[4]。筆者認為,這個陳述才是馬氏人類學的精髓,蘊含著對他的文化論及其努力追求的對人性理解的目的和陳述之間的相互接近。可以將其理解為,“禁近親相奸”規則與性沖動之間的妥協所形成的產物,正是特羅布里恩德島島民的性實踐。

在社會制約規則和心理生物學沖動之間形成的人的實踐,不管是在原住民的陳述中,還是在人類學者的觀察中,都是有可能出現的文化實在。馬氏嘗試用“功能”的概念,去理解規則和沖動之間的關系。何種心理生物學的沖動,和何種社會制約的規則,有著因果關系?解釋這一問題的表述方式,被稱為“功能主義”。典型的因果功能主義的標本,乃是由馬氏所提出。在他關于特羅布里恩德島島民們的性問題的著作(1929)中,可以看出其心理生物學的功能論的地位已被確立。

致謝:在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前后與韓國首爾大學全京秀教授反復討論。他提供了幾部馬氏民俗志原文,和其他眾多外文資料。特此感謝全京秀教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FIRTH R. Man and Culture: an Evaluation of the Work of Malinowski[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

[2]MALINOWSKI B K.Aogonauts of Western Pacific:a Account of Native Enterprise and Adventure in the Archipelagoes of Melanesian Guinea[M].New York:E.P.Dutton & Co.,1922.

[3]MALINOWSKI B K. 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 A Study of the Methods of Tilling the Soil and of Agricultural Rites in the Trobriand Islands[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35.

[4]MALINOWSKI B K.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M].Totowa,NJ:Littlefield,Adam & Co.,1926:40.

[5]WEINER A B. The Trobrianders of Papua New Guinea[M].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8.

[6]MALINOWSKI B K.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M].New York: A Galaxy Book, 1944.

[7]RICHARDS A I.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Malinowski’s Work[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8.

[8]GEERTZ 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New York: Harper & Colorphorn Books,1957:21.

[9]MALINOWSKI B K.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 an Ethnographic Account of Courtship,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mong the Natives of the Trobriand Islands, British New Guinea[M]. New York: A Harvest Book,1929:505-506.

(責任編輯:楊 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免费试看|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成人精品|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jizzjizz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免费一极毛片|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性欧美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11亚洲精品|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97国产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 国产喷水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久久不卡精品| 国产人人射|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男人天堂2020| 综合网久久|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在线观看无码a∨|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欧美国产另类|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91视频区| 欧美第九页|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9视频免费观看| 一本综合久久|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a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人网站|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无专区| 国产一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