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2021年入冬以后,西安市各大醫院相繼接診多個出血熱患者。出血熱由于早期癥狀和普通流感較為相似,所以被不少患者誤以為是普通感冒。實際上,出血熱起病急、進展快,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患者死亡,需要引起大家的警覺。
出血熱是北方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學名為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一種名為漢坦的病毒(20世紀80年代由韓國科學家從韓國漢坦河附近的老鼠身上分離而得)引起的,經動物鼠,特別是黑線姬鼠和褐家鼠(其他如貓、豬、犬、兔等動物亦有可能)傳播給人體,潛伏2~3周后發病。
開始時,感染者會出現怕冷或寒戰癥狀,體溫驟升至39~40℃(出血熱的“熱”即指此),全身出現“四痛”(頭痛、腰痛、眼眶痛、全身酸痛)、“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面部似酒醉貌,是毛細血管受損造成的)、“三點”(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淤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出血點,即出血熱的“出血”),這些癥狀會持續3~7天(醫學謂之發熱期)。隨后,患者體溫開始下降甚至消退,但并非病情好轉,實是加重,臨床表現為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醫學謂之低血壓休克期)。繼而尿量減少(腎功能受損,一天24小時尿量少于400毫升,嚴重者可致腎衰而喪命,醫學謂之少尿期)。再繼尿量又逐漸增多,持續7~14天(每天量4000~6000毫升,醫學謂之多尿期)。最后,經過治療,在發病1個月后,多數患者腎功能能逐漸恢復,小便量減少到每天3000毫升以下(醫學謂之恢復期 )。整個病程包含了發熱、低血壓休克、少尿、多尿以及恢復等五個時段,醫學謂之五期,完全康復需1~3個月。
對于出血熱,醫生常通過查血、查尿以及病原學檢查等方法予以確診。治療原則有對癥治療、防治并發癥(如休克、腎衰)等。在現代醫療條件下,只要得到及時救治,絕大多數出血熱患者都可完全康復。
出血熱的治療強調“三早一就”,具體就是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建議患者就近到正規醫療機構感染科住院(避免長途轉送加重病情)。
這里面,重中之重是要早發現。要做好與普通感冒的識別,切忌盲目自行服用抗感冒藥而延誤病情。由于出血熱早期癥狀與普通感冒太相似,都有發燒、頭痛等癥狀,且兩病的發燒持續時間也頗相近,同為3~7天,兩者很容易弄混。為此,本文將兩者的識別要點歸納為“四看”,供讀者參考:
一看是否處于出血熱高風險區域。出血熱高風險區全球首推亞洲,其次為歐洲和非洲,而我國恰處于疫情重地(每年出血熱病例占世界病例總數的90%以上)。國內則以陜西、黑龍江、湖南、湖北和山東等地為甚,其中陜西又以關中地區(包括西安、渭南、咸陽、寶雞)為最。
二看是否處于流行季節。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每年有兩個出血熱發病高峰:一個是10月到次年1月的大高峰,稱為秋冬峰;另一個是4~6月(5~7月)的小高峰,稱為春峰(這兩個“峰”也正好是老鼠活動較為猖獗的時段)。
三看病史。如發病前1個月內是否有鼠類接觸史,是否看見過老鼠、鼠排泄物,或去過野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或在荒草地上坐臥、露營等。
四看癥狀。若出現“一熱”“三紅”“三點”“四痛”等典型癥狀,尤其是有“燒退病重”的反常情況(感冒患者一旦燒退便無事,出血熱患者燒退卻是進入低血壓休克期的開始,病情反而更重),應高度懷疑出血熱,立即就近住院治療。
在防范出血熱方面,我們要做到:在野外活動時盡量穿長褲、長衫以及不露腳趾的戶外鞋,不讓肢體外露,防止鼠類咬傷;遠離水邊、草地、叢林等鼠類容易出沒的地方,以免接觸其排泄物或污染物;果園、菜園、養殖場等重點場所,須將長期防鼠滅鼠措施落到實處;選購草莓等水果,應以外表無異物、無異味為佳,吃前用淡鹽水浸泡,再用清水沖洗干凈(能去皮盡量去皮)食用;肉類、海鮮等吃前要煮熟煮透。
出血熱高發區居民,以及進入高發區的人員,必須接種出血熱疫苗。疫苗接種共3針次,前兩針間隔14天,第三針間隔半年以上。
新冠疫情與出血熱重疊之際,一些人出于一知半解或想當然,變成了謠言的制造者或傳播人。
西安出血熱暴發于新冠疫情發生時,使一些人懷疑其與新冠病毒有關聯。其實兩者雖同屬傳染病,但無任何聯系,在病毒種類(出血熱禍首是漢坦病毒,新冠疫情是新冠病毒)、傳播渠道(漢坦病毒的傳播媒介主要是鼠類,不會人傳人,因而不會出現大范圍跨越式傳染;新冠病毒的動物媒介尚不清楚,但可人傳人已是定論)以及主癥(出血熱以腎損害為重,新冠肺炎主要侵犯肺)等方面都不一樣,不可隨意相提并論,做好各自的預防事宜才是正事。
很多人看到出血熱主要通過老鼠傳播,就認為出血熱是鼠疫。這其實是錯的。出血熱是病毒為患(即漢坦病毒),鼠疫則是細菌作亂(即鼠疫耶爾森菌)。鼠疫傳染性極強,屬甲類傳染病,病死率高達60%;出血熱屬乙類傳染病,目前死亡率已低至3%,其傳染力與危害程度遠低于前者。
前些年非洲曾流行過一種叫作“埃博拉出血熱”的傳染病,由于“埃博拉出血熱”也有“出血熱”三個字,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聯想:莫非它和出血熱有某種親緣關系?誠然,兩病都有類似的出血表現,卻不是什么“親戚”。埃博拉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與漢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熱完全不一樣,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二者之間有關聯。
出血熱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接觸傳播,即人體被老鼠咬傷,或皮膚黏膜破損處接觸到了帶有病毒的老鼠糞便、唾液、尿液等被感染。第二條是消化道傳播,即食物和水源遭受過帶有病毒的老鼠污染,吃下這些食物或飲用這些水后可能成為受害者。第三條是呼吸道傳播,即帶有病毒的老鼠分泌物形成塵埃或氣溶膠,人通過呼吸吸入而被感染。
比較一下就不難明白,草莓與這幾條途徑都沒什么關聯。但如果草莓被帶有病毒的老鼠咬傷,或遭受帶有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污染,又沒有經過嚴格清洗與消毒即食用,那就有感染出血熱的風險。但這不限于草莓,其他水果也會有同樣情況。這也是水果一定要認真選購并做好清潔消毒處理后再食用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