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胡偉平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廣州 510631)
人口老齡化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社會趨勢之一,中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2020年中國≥65 歲人口為1.91 億人(占比13.50%),預計到2040 年中國>60 歲人口占比將達到28%(國家統計局,2021;WHO, 2022)。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及生病風險的提高,老年人對醫療與養老設施的需求正在迅速擴大(Cheng et al.,2020a)。因此,開展醫療與養老設施空間布局的相關研究十分重要。
國內外對醫療、養老設施區位問題的研究較多,主要包括可達性分析、均等性評價以及布局優化等方面(宋正娜等,2010;Wang et al., 2018;Cheng et al.,2020b)。空間可達性是度量公共服務資源空間配置合理性的有效工具之一,被廣泛地應用在教育、醫療、綠地、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評價中(宋正娜等,2010;陶卓霖等,2014;Liu et al.,2021;馬宇等,2021)。起初,對于醫療設施可達性的分析多是基于全部人口(宋正娜等,2010;Yin et al., 2018)。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的研究成為熱門話題之一(Chen et al.,2021;Guida et al.,2021),同時養老設施可達性研究也開始被關注(陶卓霖等,2014)。常用的衡量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方法有最近距離法(Yin et al., 2018)、兩步移動搜索法(2SFCA)及其改進形式(Wang et al.,2020;Liu et al.,2020)、潛能模型及其改進形式等(宋正娜等,2010;Cheng et al.,2021)。其中,最近距離法只考慮距離因素,但缺少對供需點規模等其他因素的考慮(丁秋賢等,2016);潛能模型法和兩步移動搜索法綜合考慮了供給和需求2個方面,可較為全面地對可達性進行分析(仝德等,2021);兩步移動搜索法相較于潛能模型法,其操作性和實用性更強(王法輝,2011),可通過納入距離衰減(Dai, 2010)和多級半徑(陶卓霖等,2014)等擴展形式予以優化。
綜上,相關研究更多地關注單獨對醫療設施或養老設施進行評價(陶卓霖等,2014;Wang et al.,2020),而對于醫養結合問題,分析醫療、養老設施之間可達性及均等性的研究較少。然而,目前中國大多數養老設施主要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不具備醫療服務能力,多數養老機構既沒有內設醫務室,也沒有同醫療機構合作(鄭函等,2019)。醫療和養老設施可以參照自身水平及距離等具體情況,建立合作,形成“線上聯系,線下救治”的機制(范慶梅等,2021)。因此,衡量養老設施的醫療可達性,可以促進建立醫療-養老設施合作網絡,且識別醫療可達性較低的養老設施。此外,結合老年人口密度及老齡化程度,評估醫療與養老設施適老化①適老化一詞最早在2003 年被明確提出,主要出現在建筑、規劃、設計領域(白雪鋒等,2021)。適老化關聯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老舊住區適老化改造”(劉劍,2015),“社區戶外空間適老化”(趙秀敏等,2017),“工業產品適老化設計”(許萱等,2020),主要是為了適應老年人的需求而做出的相應改造和設計。結合以往研究,本文適老化是指考慮一個地區醫療、養老設施的配置及空間分布是否與老年人口密度、老齡化程度相匹配。的研究也較少。
鑒于此,本文首先采用改進2SFCA測算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及老年人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然后使用雙變量局部空間自相關法,結合老年人口密度、老齡化程度數據,分析醫療與養老設施適老化。最后,采用基尼系數衡量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均等性,并運用Spearman相關系數對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及均等性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醫療與養老設施的配置優化及布局規劃提供參考。
廣東省陸地面積17.98 萬km2,是中國第一人口、經濟大省。2020年,常住人口12 601.25萬人,全年GDP 110 760.94億元,全省年末公路通車里程22.2萬km(廣東省統計局,2021a)。根據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珠三角地區、東部沿海經濟區、西部沿海經濟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四大區域(圖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廣東省≥65歲人口為10 813 000人,占8.58%;21個市中,16個市≥65歲老年人口占比超過7%”(廣東省統計局,2021b),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廣東省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1 研究區(廣東省)概況Fig.1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Guangdong Province)
1.2.1 老年人口數據 老年人口數據(本文指≥65歲)來源于WorldPop數據庫②https://www.worldpop.org/,WorldPop人口數據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精細的人口細節(林丹淳等,2020),其基于人口普查數據,使用自上而下的約束估計模型及隨機森林機器學習方法估算每個網格平方的總人數(Stevens et al., 2015)。本文使用其2020 年的100 m 年齡和性別結構數據,獲得≥65 歲老年人口柵格,并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獲取2020 年廣東省各市、縣(區)≥65 歲老年人口數。結合七普數據在ArcGIS中對World Pop數據分市、縣(區)校正,先統計每個市的總老年人口柵格數,計算各個市的修正系數=七普/World Pop,然后將World Pop 數據與修正系數柵格相乘,得到市校正后的World Pop老年人口數據。重復上述步驟,對World Pop柵格分縣(區)再校正1次,得到校正后的World Pop 老年人口數據。考慮到研究單元過多會帶來大量復雜計算,故對100 m 柵格采樣至1 000 m,取柵格中心為老年人口需求點進行分析。
1.2.2 醫療設施數據(MFs) 醫療設施數據(包括名字、地址、床位數等屬性)來源于廣東省衛生
健康委員會③https://cx.gdwst.gov.cn/,數據采集時間為2021 年3 月,坐標來自高德地圖和天地圖。在醫療機構名稱中,搜索關鍵詞: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考慮到老年人常見的突發性疾病(心臟病、中風等)和慢性疾病是綜合性和急診性的,診所、兒童醫院、口腔醫院、整容醫院和婦產科醫院,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Luo et al., 2018)。因此,剔除掉診所、兒童醫院、口腔醫院、整容醫院、婦產科醫院、床位數<20張的醫院,最后得到滿足老年人就醫及急救需求的醫院,這些醫院是為應對多種疾病和傷害而設立的,通常設有急診科。中國的醫院根據床位數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級醫院(20~99個床位)、二級醫院(100~499個床位)和三級醫院(≥500個床位)(Li et al.,2008)。2021年廣東省共有2 421 家滿足老年人就醫及急救需求的醫院,包括1 549家一級醫院、599家二級醫院和273家三級醫院,平均床位數200張/家。
1.2.3 養老設施數據(RCFs) 養老設施數據(包括名字、地址、床位數等屬性)來源于廣東省民政廳網④http://smzt.gd.gov.cn/yljg/,數據更新截止時間是2020-07-31,坐標來自高德地圖和天地圖。按照規模養老設施分為大型(>300 個床位)、中型(100~299 個床位)和小型(<100個床位)3個等級(陶卓霖等,2014)。2020年廣東省共有1 743家養老設施,包括1 143家小型、431 家中型和169 家大型養老設施,平均床位數121張/家。
1.2.4 交通網絡數據 參考廣東省2020 年的交通地圖及天地圖在線地圖,提取出2020年廣東省各級交通路網,包括普通鐵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其他交通干道和地鐵。結合本研究區的實際情況,確定不同等級道路的速度。普通鐵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依據每條線路的具體情況分別設置為80~300 km/h;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其他交通干道分別賦予100、60、50、40、20 km/h;地鐵根據各城市地鐵官網提供的地鐵線路里程和運行時間,計算各條地鐵線路的實際運行速度。
1.2.5 其他數據 為了分析醫療與養老設施的適老化,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廣東省統計局,2021b)中獲取縣域≥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結合面積及常住人口總數,計算得到老年人口密度數據及老齡化程度數據(≥65 歲老年人口占比)。此外,為了探究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及均等性的影響因素,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3個維度選取7個縣域尺度的影響因子,即:平均海拔、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面積、常住人口密度、路網密度、人均GDP以及公共財政支出。其中,平均海拔根據2020年30 m NASA DEM 計算得到,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來源于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網⑤http://gdee.gd.gov.cn/sthjzs/content/post_3248312.html,面積、常住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財政支出來源于《廣東統計年鑒》(廣東省統計局,2021a),路網密度根據交通網絡數據計算得到。
本文以1 km網格為基本單元,主要框架如圖2所示。

老年人口醫療設施養老設施交通網絡數據OD成本矩陣高斯2SFCA距離衰減函數、多級半徑、Huff競爭改進2SFCA 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高斯2SFCA)可達性分析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改進2SFCA)局部莫蘭指數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基尼系數空間格局與適老化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均等性分析進一步分析可達性與均等性的影響因素
以往研究(陶卓霖等,2016)指出傳統的兩步移動搜索法(2SFCA)存在以下不足:1)采取二分法處理閾值范圍內供需點的相互作用,未考慮距離衰減效應;2)未考慮到需求點搜尋半徑內存在多個服務設施時,服務設施之間的競爭效應;3)未考慮服務設施的規模對需求點選擇的影響。
結合高斯2SFCA (Dai, 2010)、胡弗2SFCA(Luo, 2014)、多級半徑2SFCA (陶卓霖 等,2014),對傳統的2SFCA法進行3點改進:1)引入高斯型距離衰減函數,見公式(1)和(2)。2)考慮服務設施之間的競爭效應,引入Huff競爭來表現需求點對服務設施的選擇概率。胡弗2SFCA認為人們選擇服務設施時,需綜合考慮出行成本和設施點服務能力2 個方面的因素(Luo,2014)。參考胡弗2SFCA法,在2SFCA搜尋前,再加上1次搜尋,使用高斯距離衰減函數,計算各需求點對選擇范圍內服務設施的選擇概率HGij,見公式(3)。3)對服務設施根據不同規模設置不同服務半徑。用ArcGIS網絡分析工具建立O-D成本矩陣,計算各需求點到最近服務設施的時間距離。各老年人口點到養老設施與醫療設施的平均最近時間距離、養老設施到醫療設施的平均最近時間距離均接近15 min,參考黨華敏(2013)和任若菡等(2014)的空間可達距離閾值研究,分別以平均服務距離和最優服務范圍的1~2 倍距離作為分析時間距離閾值;且考慮到醫療救援的黃金時刻為60 min(Newgard et al., 2010),對3個等級供應點的有效服務半徑根據三級、二級、一級(大型、中型、小型)分別設置為60、30 和15 min,見公式(4)和(5)。AF i表示根據改進2SFCA 計算得到的需求點i可達服務設施床位數,其值越高,說明該需求點的空間可達性越好。在計算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時,同時采用高斯2SFCA計算作為對比。

式中:i、k表示需求點;j、h表示供給點;Sj、Sh表示供給點j、h的供給規模(服務設施床位數);Dk表示需求點k的需求規模(≥65 歲老年人口數/養老設施床位數)。dij表示i和j的時間成本;dih表示i和h的時間成本;dkj表示k和j的時間成本;dj表示該等級供給點對應的有效服務半徑,dj∈{15 min,30 min,60 min};d0表示搜尋半徑(本文d0= 60 min);f(dij)表示距離衰減函數;g(dij)表示在搜尋半徑d0范圍內的距離衰減函數;HGij、HGkj表示需求點i、k對供給點j的選擇概率;Rj表示供給點j在搜尋半徑d0范圍內的供需比;表示根據改進2SFCA計算得到的需求點i的可達性。
為了分析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的空間格局與適老化,采用單變量、雙變量局部莫蘭指數對空間可達性結果作進一步分析。單變量局部莫蘭指數反映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聚集特征;雙變量局部莫蘭指數反映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與老年人口密度、老齡化程度之間的相關性(即反映適老化)(Anselin,1988)。
采用基尼系數對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均等性進行評價(Shu et al., 2018)。考慮到縣、市行政區基本上是醫療與養老設施投資的主體,計算縣、市行政區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基尼系數,具體公式為:

式中:Pi表示需求點老年人口累計百分比(需求點養老設施床位數累計百分比);Ti表示需求點可達性累計百分比,i=1, ……, n,P1=T1= 0,Pn=Tn= 1。
運用Spearman相關系數對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及均等性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SPSS中計算可達性及基尼系數(均等性)與各個縣域變量之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
3.1.1 基于1 km 網格的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空間可達性 由于廣東省人均醫療設施床位數、人均養老設施床位數、醫療與養老設施床位數比分別為0.045、0.02和2.28張,且《廣東省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7)指出,廣東省養老設施床位數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應超過3.5%,基于平均值及0.035,對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分為低、較低、中等、較高、高5類(圖3),可達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空間可達性Table 1 Spatial accessibility statistics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結果顯示,與高斯2SFCA相比(圖3-a),改進2SFCA更能準確地反映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圖3-b)。雖然市中心醫療設施較多,但競爭也較大,因此市中心的可達性相對較低,郊區的可達性有所提高。改進2SFCA方法提高了整個區域的平均可達性(0.038>0.03),更接近全省人均可達性(0.045),并提高了中等可達性(0.045~0.067 5)的占比。根據改進2SFCA法計算的結果可知,廣東省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均存在明顯的空間不平衡。從趨勢上看,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由南向北、由中部向兩側逐步降低(圖3-b);66.71% 的區域(51.11%的老年人)可達性為較低或低,8.17%的區域(11.95%的老年人)可達性為較高或高。廣東省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總體呈圈層式分布形態,由珠三角腹地為中心向四周可達性逐步降低,可達性高的區域以點狀分布在各城市近郊(圖3-c);62.35%的地區(54.05%的老年人)可達性為較低或低,只有10.02%的地區(7.97%的老年人)可達性為較高或高,表明廣東省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有待提高。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潮汕沿海、湛江沿海及河源市(圖3-d);982 個養老設施可達性(56.34%)為低或較低,407 個養老設施可達性(23.35%)為高或較高。

圖3 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空間分布[a.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高斯2SFCA);b.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改進2SFCA);c.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改進2SFCA);d.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改進2SFCA)]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Guangdong[a.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to MFs(Gaussian 2SFCA);b.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to MFs(Improved 2SFCA);c.accessibility of elderly to RCFs(Improved 2SFCA);d.accessibility of MFs to RCFs(Improved 2SFCA)]
3.1.2 四大區域的空間可達性 表2顯示,珠三角地區、西部沿海經濟區的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明優于東部沿海經濟區、北部生態發展區。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最大值位于西部沿海經濟區(7.85),其標準差也最大,表明西部沿海經濟區的可達性差異大于其他區域。珠三角地區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最好,平均可達性為0.023,其次是北部生態發展區(0.019),西部沿海經濟區(0.017)位居第三,東部沿海經濟區最差(0.009)。老年人養老設施最大可達性位于東部沿海經濟區(5.9),從標準差可以看出,東部沿海經濟區、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差異較大。四大區域的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差異較大,可達性由大到小依次為:東部沿海經濟區>西部沿海經濟區>北部生態發展區>珠三角地區,東部沿海經濟區明顯優于其他3個地區。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最大值位于東部沿海經濟區,其標準差也最大,表明其內部差異也最大,珠三角地區的標準差最小,表明其內部差異最小。

表2 廣東省四大區域醫療與養老設施空間可達性統計Table 2 The Statistic data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four regions of Guangdong
3.1.3 市、縣的空間可達性 在市尺度上(圖4),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高、較高的市均位于珠三角地區,包括深圳、東莞、中山、珠海、廣州和惠州。潮州和汕頭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最低。此外,在縣尺度上,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可達性也最低。

圖4 廣東省市(a、c、e)、縣(b、d、f)尺度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空間分布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at city(a,c,e)and county(b,d,f)scales in Guangdong
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在市、縣尺度的空間分布大致相似,武江區、連南瑤族自治縣、茂南區、江城區、四會市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為高或較高,珠三角地區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基本位于平均值以上;有3個市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最低,分別是湛江、潮州、汕頭。在縣尺度上,梅州市西南部和河源市東北部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也較低,表明這些地區的老年人人均養老資源不足,需要加以改進。
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高及較高的市多分布于沿海地區,包括汕頭、汕尾、深圳、湛江、河源、東莞,可達性最低的市有8個,其中包括佛山、廣州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可達性最低縣主要以東北-西南走向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及北部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的醫療設施與養老設施之間的匹配不合理。
基于可達性結果,計算單變量局部Moran'sI,并結合老年人口密度和老齡化程度數據,進行雙變量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空間可達性的單變量(a~c)和雙變量(d~i)LISA聚類Fig.5 Univariate(a~c)and bivariate(d~i)LISA Cluster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in Guangdong
對于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a),高-高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腹地,低-低型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區東部及北部生態發展區。對于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b),高-高型主要分布在韶關市西南部;低-低型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區和湛江市,這些地區老年人可達的養老設施床位較少,急需增加養老服務的配置。對于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c),高-高型主要分布在湛江市及潮汕地區東南部;低-低型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態發展區、廣佛都市區、江門市及陽江市,這些地區的醫療設施與養老設施匹配不合理。
對于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與老年人口密度(d),高-高型主要分布在廣佛都市區;高-低型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老年人口密度低、醫療設施可達性較好,醫療服務供給狀況較好;低-高型只有1個單元——廣州市花都區,其老年人口較多,但醫療資源不足,存在匹配嚴重失衡的問題;還有9個單元是低-低型,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雖然醫療服務需求量較低,但仍可根據目標增設一些醫療設施。對于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與老年人口密度(e),高-高型主要分布在廣佛都市區;高-低型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老年人口密度低、養老設施可達性較好,養老服務供給狀況較好;德慶縣、云安區、和平縣、新豐縣、源城區為低-低型。對于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與老年人口密度(f),河源市源城區是高-低型,其老年人口密度低、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較好;低-高型主要分布在廣佛都市區,該地區老年人口較多,但養老設施可獲得的醫療服務較少,存在醫養匹配失衡的問題,需要加強醫療與養老設施之間的匹配;有11 個地區是低-低型,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態發展區。
對于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與老齡化程度(g),高-高型在梅州市梅江區,該區老齡化程度高、醫療可達性較好;高-低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腹地,該地區醫療設施適老化較好;低-高型主要分布在江門市西北部及北部生態發展區,這些地區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較低、老齡化程度較高,醫療設施適老化不足。對于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與老齡化程度(h),高-高型主要分布在梅州市東部、江門市西北部及連南瑤族自治縣;高-低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腹地,這些地區老齡化程度較低,養老設施適老化較好;低-高型分布在河源市龍川縣,該縣老齡化程度較高,但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較低,養老設施適老化不足,需盡快增設養老設施;低-低型分布在深圳市及珠海市香洲區,這些地區老齡化程度較低,可達性也較低。對于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與老齡化程度(i),高-高型分布在龍川縣,該縣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設施的醫療可達性較好;高-低型主要分布在深圳市、東莞市及惠州市惠陽區,這些地區老齡化程度較低、醫療設施與養老設施之間匹配較好;低-高型有7個單元,分布在江門市西北部、連南瑤族自治縣及梅州市北部,這些地區老齡化程度較高,但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較低,醫養設施匹配不適應老齡化程度;低-低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腹地。
根據基尼系數分類的國際標準(Rong et al.,2020),0~0.2、>0.2~0.3、>0.3~0.4、>0.4~0.5 和>0.5~1 的基尼系數值分別表示為絕對均等、比較均等、相對合理、差距較大和差距巨大。圖6 顯示,廣東省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存在明顯不均等,除珠三角腹地及汕頭市以外,其他地區均存在巨大差距,分別有18 和19 個市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差距巨大。相比之下,廣東省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較為均等,但仍存在明顯不均等,15個市基尼系數>0.5(差距巨大);在縣尺度上,深圳市寶安區、韶關市始興縣、揭陽市揭西縣為絕對均等,汕頭市龍湖區、揭陽市揭東區等13 個縣為比較均等,22個縣為相對合理,其余縣存在較大或巨大差距。

圖6 廣東省市(a、c、e)、縣(b、d、f)尺度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基尼指數Fig.6 Gini coefficient of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at city(a,c,e)and county(b,d,f)scales in Guangdong
表3 顯示,路網密度與3 種可達性均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說明提升路網密度,能不同程度地影響醫療與養老設施的可達性水平;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與7個因素均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其中人口密度、路網密度、人均GDP、公共財政支出對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的影響是正向的,線性相關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人均GDP>路網密度>人口密度>公共財政支出,說明提升經濟水平及路網水平能顯著改善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平均海拔、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面積對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的影響是負向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與路網密度、人均GDP 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其中人均GDP對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的影響最大,說明提升經濟水平及路網水平能顯著改善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與5個因素顯著相關,其中人口密度、路網密度是正向相關關系,平均海拔、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面積是負向相關關系。

表3 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空間可達性/基尼系數與影響因子的Spearman相關系數Table 3 Spearman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medical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Gini Coefficient and factors in Guangdong
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基尼系數與7個因素顯著相關,而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基尼系數與7個因素均無顯著相關關系。平均海拔、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面積對老年人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基尼系數的影響是正向的,說明海拔越高、面積越大、生態環境越好的地區,其老年人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越不均等;人口密度、路網密度、人均GDP、公共財政支出對老年人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基尼系數的影響是負向的,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路網密度越高的地區,其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越均等,同樣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通常也是經濟水平和路網密度較高的地區。
本文采用改進2SFCA測算了養老設施、醫療設施之間的可達性,使用基尼系數衡量了養老設施與醫療設施之間匹配的均等性,識別出醫養匹配失衡的地區,這對于加大醫養結合服務供給,促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深度結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此外,本文結合老年人口密度數據、人口老齡化數據,使用雙變量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分析了醫養設施配置的適老化,可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養老服務建設提供參考。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與高斯2SFCA相比,改進2SFCA法更能準確反映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市中心可達性相對降低,郊區可達性相對提高,可達性值分布更合理;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存在明顯的空間不均衡性,在4大分區中,珠三角地區老年人醫療設施、養老設施可達性最好,但其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最差;東部沿海經濟區老年人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最差,但其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最好,西部沿海經濟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介于二者之間。
2)與老年人口密度及人口老齡化程度匹配上,廣佛都市區、梅州市北部和江門市西南部等地區醫療與養老設施適老化不足;廣東省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存在明顯不均等,相比之下,廣東省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更為均等。
3)廣東省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及均等性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路網密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公共財政支出對廣東省老年人養老設施可達性、老年人醫療設施可達性、養老設施醫療可達性影響較為顯著,平均海拔、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面積、路網密度、人口密度、路網密度、人均GDP、公共財政支出對廣東省老年人醫療與養老設施可達性的均等性(基尼系數)影響較為顯著。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1)在評價可達性時只考慮了醫養設施的床位數,未考慮醫生、養老護理人數及其他可以反映服務質量的數據,未來可將醫養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結合來改進2SFCA 法,開展綜合性評價。2)此外,本文選取的影響因子較少,對醫養設施可達性及均等性空間分異的影響因素分析不夠全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選取更多相關聯的因子進行進一步分析。
綜上,提出以下建議:1)對于湛江市、潮汕地區等存在較大醫療設施、養老設施床位數缺口的地區,應盡快新建、改建、擴建醫療、養老設施,同時加大政府補貼,通過提升地方路網密度、經濟水平來帶動整個區域醫療與養老設施的發展;對于醫療與養老設施匹配不合理的地區,可以支持在養老設施內開展關于老年疾病的醫療服務、在醫療設施內開設養老服務。2)各地方政府應根據老年人口密度,老齡化趨勢及嚴重程度,因地制宜地提出醫養政策;對于老年人口密度較高、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應加大政府補貼,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市場,提高用地的比例,新建醫療與養老設施,將現有合適的舊廠房、學校等場所改建為醫療與養老設施。3)廣東省醫療與養老服務還存在明顯的不均等,應不斷地促進其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對于醫養服務薄弱的地區,可以建立醫養服務合作網絡,共享醫療與養老設施資源,協調“一床難求”與“無人入住”的窘境,實現醫養資源的均衡分配,同時通過人才交流與引進、提升經濟水平、提高路網密度來促進醫養服務的均等性。4)地方政府在制定醫養服務政策時需考慮人口增長的影響。可以在郊區、兩市交界處、兩省交界處,港澳周邊,建立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設施,積極開展旅居養老、健康養老等新興養老模式,吸引市區退休人口前往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