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安 陳 穎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弊鳛樗枷胝谓逃麝嚨睾椭髑赖母咝K枷胝卫碚撜n(下文簡稱思政課)承擔著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職責。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否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關系到能否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關系到能否實現培養時代新人的目標。因此,思政課在發揮教師關鍵作用的同時,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觀念、知識、行為的變化,只有發揮師生兩個主體作用,構建思政課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共同提高的雙主體課堂,營造良好氛圍,才能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思政課的歷史任務。
構建思政課雙主體課堂具有豐富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為構建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提供經典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構建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明確具體要求。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其基本觀點閃爍著真理的光芒。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作為主體性要素的人對生產力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這是他們全面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以往活動的產物”,但馬克思主義同時認為,現實的生產力要受到人的教育狀況、素質素養、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等的影響和制約。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的基本觀點為思政課雙主體建構知識、提升素質、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出了要求。思政課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關鍵課程,只有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尤其是激發思政課最大主體——學生的參與性,充分挖掘學生這個“最活躍的因素”,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在學生的思想意識、心靈深處培育潛在的生產力,為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儲蓄正能量,學生步入社會后,必然轉化成強大現實的生產力。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他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成為其他人發展條件的觀點,指明了思政課雙主體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和依賴性,學生的知識獲得、價值觀形成以教師的教為前提條件,教師的明道、傳道,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是否先受教育,要以學生的學以及學習效果為檢驗條件。思政課師生雙主體共同提高、全面發展的相互依賴性,在信息化社會、自媒體時代表現的尤為突出,因為在信息獲取多元化時代,打破了教師單一主體對知識信息的壟斷,在某些領域或方面,學生可能獲取的知識信息更快、更全、更新,學生被賦予亦生亦師的身份,教師也被授予亦師亦生的雙重身份。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這一重大理論成果是指導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的科學理論,為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明確了具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國家的名稱,我們各級國家機關的名稱,都冠以‘人民’的稱號,這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權的基本定位”[4]、“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定位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厚重的價值底色,這一定位要求,辦好思政課,要處理好思政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要構建好思政課上師生雙主體之間的和諧關系,讓思政課成為滿足學生對美好生活期待的核心課程,增強學生的獲得感,使思政課“在滿足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堅定信念等方面需要后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體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涵了豐富的教育思想,辦好思政課的相關論述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重要組織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思政課的思想理論主要體現在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內容里。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統一”,其中一個統一是“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思想是思政課雙主體構建的直接理論依據,不僅明確了雙主體構建的必要,也提出了雙主體構建的方法,同時強調了雙主體之間的關系,那就是思政課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之間的地位是不完全對等的,教師擔任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角色,發揮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學生是課堂上的大多數,是課堂上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不是漫無目的、無的放矢的,學生的主體也不是一盤散沙、各自為陣的個體存在,只有同時發揮好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角色功能,思政課才能既讓教師有成就感,又讓學生有獲得感。
思政課雙主體構建既有科學的理論邏輯,又有嚴格的政策觀照,但思政課堂雙主體構建的現實狀態并不理想,師生雙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的局面并沒有完全形成,教師單一主體的課堂特征仍然比較明顯,造成這種現象,有著觀念上的落后、認識上的誤判、行動上的遲滯、方法上的單一等原因。
構建思政課雙主體課堂的主要職責在教師,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來構建,教師首先需要邁出第一步。然而,在現實中,有一些思政課教師仍然存在這樣的落后觀念,即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客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動因素,學生是課堂的受眾存在;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是知識的盲區。有了這些陳舊觀念,教師在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中必然缺乏主導性。一些教師在走進課堂之前,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地位更尊的自我意識,這就勢必造成課堂上的我講你聽、我念你寫、我寫你抄、我走你散的一方獨奏,完全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尊重、能動性沒有得到激發,參與權被無情剝奪、表達的欲望被扼殺在“搖籃”、與教師交流的期待落了空,這樣的思政課,教師上得再好,也是“曲高和寡”,必然滋生更多的“低頭族”、“睡覺族”、“刷屏族”,毫無益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與學的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也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然而,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情況下,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某些方面或領域存在判斷不足,認識錯誤。一是對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認識不足。有些思政課教師仍然認為學生要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中國革命史、新中國發展歷程、改革開放發展成就、道德與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的理論,只有通過課堂教學才能獲取,只有教材才是唯一的來源,而教師自己在這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是這方面知識的權威和代表,學生只有通過聽自己的課才能獲得。殊不知,在“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時代,知識獲取的全方位性和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已是當今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二是對知識傳授方式的片面認識。一些思政課教師認為,新時代知識傳授的方式仍然是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性輸出與輸入的關系,知識傳授的場域局限在教室,知識傳授的形式依舊是面對面傳授。豈不知,知識的傳授早已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線傳授、遠程傳授、視頻傳授、音頻傳授等方式已成為新時代知識傳授的更便捷、甚至更有效的方式,知識傳授的多渠道、多向度早已掩蓋了單向度的傳授。三是對教與學關系的認識仍然較傳統。有些思政課老師仍然認為,教師只負責教,學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好了學生自然就學好了,如果學生沒有學好,那是學生基礎弱、態度不端、領悟能力低造成的。哪曾想,課堂上的教與學的關系是不能割裂的,他們是一對矛盾體,既有斗爭性,也有統一性,在某種情況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即教的同時也在學,學的同時也有教,教師在某些方面也要向學生學,學生在某些領域也對教師教。正是教師在認識上的誤區,在思政課雙主體構建上沒有熱情,不愿意投放精力;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對思政課雙主體構建也不響應。
思政課承載著宣講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歷史重托;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在學生的頭腦中培植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責任。因此,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改革創新一直處于不斷探索之中,對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如很多思政課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了問題式教學法;幾乎所有的思政課教師為了使知識內容更加直觀,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模式等。這些方式方法的采用,對思政課教學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在現實中,頻頻傳出的一些責備也不絕于耳。問題式教學法淪為簡單一問一答的弱智互動;多媒體課件成為書本搬家的翻版,使教師照本宣科獲得了更直觀的“外衣”。這些改革嘗試對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的長效機制形成發揮的作用有限。而一些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的嶄新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MOOC、在線課堂等,卻少有思政課教師采用;一些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互動APP,如雨課堂、課堂派、超星學習通、學習強國等,由于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很少用于思政課教學中。行動的遲緩,教學方式的陳舊,使思政課雙主體構建也失去了創新動力。
思政課理論性、政策性較強,上好思政課既是一項傳授知識、提升素質的工作業務,更是一項宣講政策、鑄魂育人的政治任務,因此,講授法是思政課教師的首選方法和主要方法。由于思政課的特殊性和承載著獨特的歷史使命,講授法是一種很有必要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完成宣講任務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現實的境遇中,一些思政課教師對講授法予以誤用,把講授法變成了灌輸法,灌輸法又是通過“大水漫灌”,而不是通過“細水澆灌”的方式進行。有些思政課教師盡管對講授法進行了拓展,如采用增加向學生提問的問題式教學法、對思政課內容進行整合的專題式教學法、深化思政課知識要點理解的案例式教學法等,但這些教學方法仍然沒有脫離講授法的“窠臼”,時刻使思政課都處在滑向“一言堂”的“危險邊緣”。教學方法的單一,無益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腦洞、激發學生的熱情、增長學生的智慧。這樣的思政課課堂仍然是教師單一主體的課堂,很難取得預期效果。而真正有利于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且能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方法,如參與式、討論式、小組合作式、任務驅動式、過程評估式等方法,在思政課教學中卻運用的不多。
思政課雙主體構建的現實境況,增強了人們對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緊迫感,凸顯了思政課雙主體構建的刻不容緩,激勵著思政課教師探索雙主體課堂構建的有效方法和實踐路徑,這就是觀念認識與時俱進、教學方法科學合理、任務承擔涇渭分明、效果評估及時跟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這就要求,思政課雙主體構建過程中,承擔構建主要職責的思政課教師對新時代的教與學關系的觀念與認識要與時俱進。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知識權威化、虛擬性等”[9]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社會,教與學的關系已經悄然褪去了舊時的“外衣”而“舊貌換新顏”了,教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學也不再是完全的順從;知識教授或傳授的方法、知識學習或獲取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時空的裂變,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失去了對知識的絕對優勢,既是一個傳道、授道者,也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明道、受教育者。思政課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地位的變化,認識到課堂上學生的學對自己教的意義,才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存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成為構建思政課雙主體課堂的主導因素。
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師的知識儲備能否順利轉化成學生的知識認知與認同,教學方法的采用是關鍵因素,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茖W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既有利于教,又有益于學的方法,只有利于教師教,不益于學生學的教學方法不是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灌輸法如果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就不是科學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如果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不是科學的教學方法。因此,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應該是調動師生雙主體積極性,有利于構建雙主體課堂的教學方法。目前,筆者所在學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正在運用的“五步教學法”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該教學方法把思政課課前、課中、課后鏈接起來,分“想一想、做一做、講一講、評一評、考一考”五步進行,使思政課教學形成了一個閉環?!跋胍幌?、做一做”這兩步是課前師生要做好的準備,以避免因學生課前無準備造成課堂上互動的冷場;“講一講、評一評”這兩步是課中師生互動采取的方法,以避免教師課中講授“一言堂”的出現;“考一考”這一步既有課中、又有課后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以避免學生學習狀況的無人問津?!拔宀浇虒W法”的每一步都有師生、尤其是學生積極參與的身影。而且,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五步教學法”的運行過程中,還要采取諸多現代化教學方法和現代化信息技術,如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法、學生互評法、效果評估法等教學方法,以及微信、課堂派、學習強國等APP 信息技術。如在“想一想”這一步,教師要在課前通過微信給班級學生下達下節課的主要授課要點、了解學生對要點的關注度、掌握學生圍繞要點收集了哪些資料、檢查學生課上發言的課件或視頻是否準備好等,伴隨“想一想”這一步的教學方法有學生小組合作法和教師任務驅動法等。
檢驗思政課雙主體課堂構建成效的一個最直觀的標準就是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氣氛。互動熱烈而有序,嚴肅而活潑,說明雙主體課堂構建效果好;課堂沉悶而乏味,寂靜而無趣,表明雙主體課堂構建效果差。師生課堂上要保持持續的互動,就要明確各自的任務、承擔各自的角色、分配好教與學的時間。任務角色一旦確定,教師就不能越俎代庖,學生也不能偷懶耍滑,既可避免教師的“滿堂灌”,也可避免學生“趴倒一大片”?!拔宀浇虒W法”之所以能夠調動師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構建好思政課雙主體課堂,就在于這種方法賦予師生非常分明的職責任務,教師的職責包括確定下節課的教學重點、給學生提前布置任務、檢查學生資料的收集、指導學生做好發言PPT課件、維持課堂秩序、評價學生知識點的講述、總結課堂教學內容、記錄學生平時課堂表現、批閱學生撰寫的心得體會和作業、合理設計課程考試內容等;學生要做的工作有積極思考教師布置的教學要點、課前收集與要點相關的素材、分組制作課堂分享PPT課件(或視頻、音頻)、課堂上講述對要點知識的理解、對自己的講述自我評價、其他學生參與評價、圍繞本堂課所學知識要點制作思維導圖、就自己的講述(或聽了他人講述后)撰寫心得體會、完成教師布置的其他作業、參加課程考試等。師生對彼此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因此,“五步教學法”使思政課課堂形成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格局,真正發揮了師生雙主體作用。
思政課雙主體構建要形成長效機制,就必須對思政課課堂雙主體構建效果進行評價評估。一是教師要經常性的自我評價。評估自己在課堂上是起主導作用,還是起包攬作用;是唱“獨角戲”,還是“群星合唱”;是活躍的課堂,還是死寂課堂等。二是對學生的參與效果進行評估??疾煊卸嗌賹W生參與課堂互動、學生的互動是淺顯的還是深刻的、學生是帶著思考互動還是因好玩而互動、學生對思政課要點知識認知與認同如何、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踐行怎樣等。三是引進“第三方評價”。主要是邀請思政課雙主體之外的其他思政課老師、學校質量監控部門的督導教授等“第三方力量”進行聽課和評課,由他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思政課雙主體構建情況進行評估,給出改進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