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毅,艾琦暘,王四久,郝黎明,馬昕煦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 200122)
本項目北側緊鄰某地鐵站出入口,且南北兩側為市政繁忙道路,現場南側施工車輛無法駛入,西側某超高層項目同時進行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該項目場地狹小,僅能在內支撐板和下基坑坡道旁布置卸料點,T1塔樓地下室A區大底板分2次澆筑,第1次澆筑A1坑中坑區域,澆筑面積500m2,澆筑方量3 000m3;第2次澆筑面積為3 740m2,一次性澆筑量達13 000m3(見圖1)。大底板混凝土澆筑存在交通部署困難、場地狹小、澆筑面廣、澆筑量大、技術含量高等特點。

圖1 大底板區域(單位:m2)
由于該項目周邊交通繁忙、場地狹窄,布料位置僅限于內支撐頂板和北地塊南側下坡道旁,現場天泵布置及混凝土車輛行駛異常困難,短時間內采用何種澆筑方案保證混凝土快速、連續高質量澆筑是施工部署重點。
本項目工期緊,通過倒排工期,第2次大底板一次性平均澆筑時速為270m3/h,采用傳統組合泵送或單一角度溜管與其他天泵、地泵組合的方式無法進行全面覆蓋,或無法快速完成澆筑的工期要求。
A塔樓的施工進度是整個項目的關鍵路線,溜管支撐體系在安裝施工方式和工序中對澆筑任務起決定性作用。
為滿足第2次大底板快速澆筑需求,結合場地條件、交通環境及西側同時施工的情況,通過BIM模擬場地情況,在內支撐西北角1號卸料點布置1號天泵+1號溜管,在內支撐東北角2號卸料點布置2號天泵+2號溜管,在基坑3號卸料點布置1,2號 2條溜槽。溜管設計時速為100m3/h,溜槽設計時速為50m3/h ,天泵設計時速為30m3/h,選用2套溜管、2套溜槽、2臺天泵的方案,總設計時速達360m3/h,滿足工期需求。
溜管和溜槽的覆蓋半徑為15m,溜管、溜槽無法覆蓋到的部位,采用天泵進行澆筑,覆蓋半徑為45,50m(見圖2)。同時對周邊交通管制、周邊項目施工進度進行研究,配合BIM模擬,布置各區域候車點位、卸料車進出場路線、卸料點停車角度和數量、洗車卸料斗的位置,如東北角區域的配料罐車統一從東北門進,東北門和南門出;西北角區域的混凝土配料罐車統一從西北門進出;基坑區域的混凝土配料罐車從東北門進、南門出。BIM為整個施工部署進行可視化管理,充分體現BIM的優勢,實現施工進度效率最大化,為混凝土澆筑夯實基礎。

圖2 混凝土澆筑施工部署
大地板A區東西長約 76m,南北長 50m,根據現場情況,利用現有工程樁作為溜管支撐架體支撐點傳遞荷載,通過樁位反推溜管支撐點位布置。
為加快施工進度,將塔式起重機標準節在底板底筋搭設完成后,搭設面筋前,插入安裝施工,設計出跨度達17m長的主鋼管和多角度溜管組合(24°+60°+24°)方案,通過設計方案對比,確保最大澆筑范圍覆蓋。對比單一角度和L形傳統方案,節約塔式起重機標準節數量,同時避免L形溜管鋼彎管砸穿問題。
通過設計方案建立溜管支撐架整體模型,并進行桿件受力計算分析,驗證多角度溜管方案滿足設計規范要求。整體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強度、穩定應力比如圖4所示。

圖4 強度、穩定應力比
溜管系統根據場地大小和深度進行布置,溜管系統由卸料斗、溜管主管、集料斗、支架、頂部操作臺、短溜槽組成。溜管左右布料,溜槽旋轉布料,溜管支架采用 1 800mm×1 800mm×2 800mm 塔式起重機標準節制作。現場布置 2 套溜管,每套溜管對應設置若干開放式溜槽,采用 5mm 厚鐵皮、木方或鋼管制作,加工成3~6m長,滿足現場工人移動要求。
溜槽系統由卸料斗、溜槽、支架組成,溜槽架設角度為17°。溜槽使用鋼材或塑料管,沿管側面一切為二,每段長 6m和3m ,溜槽尺寸為600mm×400mm。卸料斗使用 4mm 厚鋼板加工而成,寬1 500mm、長 2 000mm,下料口高 1.2~1.5m。4條支腿使用└100×4,將膨脹螺栓固定于平臺混凝土基礎上。一個卸料斗可同時滿足2輛混凝土運輸車卸料(見圖5)。

圖5 BIM溜槽效果
在東、西北內支撐頂各布置1臺天泵,澆筑溜管和溜槽覆蓋不到的區域,同時在溜管清洗或堵管的情況下,實現不停歇施工。
該溜管安裝技術主要針對承臺樁作為底板基礎,溜管支撐架體通過工程樁基礎受力承受荷載實現溜管搭設澆筑。
施工安裝工序如下:定位放線→焊接臺架基礎與樁筋→安裝標準節→安裝垂直立管和布料管→頂部自制操作臺架和多閥可控集料斗→焊接集料裝置并連接支溜管→安裝集料裝置間主溜管→安裝支溜管彎頭→安裝入料斗→潤管→放料→布料(見圖6)。

圖6 溜管安裝工藝流程效果
鋪設大底板底筋后,面筋鋪設前安裝塔式起重機標準節,溜管首先安裝底部標準節,從下往上安裝標準節以增加安裝高度,塔式起重機標準節基礎尺寸為2 500mm×2 500mm×100mm,為保證標準節支架整體穩定,采用φ20鋼筋焊接塔式起重機標準節和樁頭鋼筋,同時在塔式起重機四角采用φ25 鋼筋以45°角焊接在標準節高 1 400mm處。此外,為防止塔式起重機標準節傾覆,綁扎完底板面鋼筋后,立即安裝上部溜管。安裝過程中需確保標準節安裝水平度和垂直度偏差≤1°。溜管標準節安裝如圖7所示。

圖7 溜管標準節安裝
操作臺尺寸為 2 600mm×1 800mm×900mm,方鋼為50mm×50mm×5mm,底板鋪花紋鋼板為 2mm 厚。多閥集料斗尺寸為 1 200mm×850mm×800mm,鋼板厚4mm,施工作業人員可上操作平臺開關鋼板閥。
安裝直徑(內徑)365mm、壁厚10mm的Q235鋼管支管和彎管滿足設計鋼管長度,主、支管采用多閥可控集料斗連接,多根支管可連接到同個多閥可控集料斗上,在多閥可控集料斗與不同支管連接處應設置人工開關鋼板閥,施工作業人員可爬升至自制操作臺架上,通過控制各支管開關閥控制卸料方向。多閥可控集料斗如圖8所示。

圖8 多閥可控集料斗
標準節與標準節間使用焊接連接,集料斗與操作臺、操作臺與標準節間滿焊連接,溜管間使用法蘭片或焊接連接,卸料斗、集料斗使用角鋼、鋼板焊接而成,使用E43焊條。
最后焊接主支管和入料斗,入料斗使用 4mm 厚鋼板加工而成,寬 1 500mm、長 2 000mm,下料口高 1.2~1.5m。4條支腿使用└100×4,使用膨脹螺栓固定于平臺混凝土基礎上。一個卸料斗可同時滿足2輛混凝土運輸車同時卸料。
通過使用BIM模擬場地周圍環境、場地布置,合理布置溜管、溜槽和天泵位置,進行多工藝連續澆筑,最終順利地在交通復雜的狹小場地實現30h完成混凝土澆筑,有利于大體積混凝土溫度和裂縫控制,對比傳統泵送組合方式,提高澆筑效率、節約成本。
1)采用溜管設計、溜管+溜槽+天泵綜合澆筑技術,進行多方位卸料點布置,避免混凝土出現冷縫。
2)使用多角度溜管設計完成快速澆筑的同時,應防止混凝土深基坑下料速度過快發生離析,保證澆筑質量。
3)結合溜槽和天泵不停歇澆筑技術,確保溜管在中途洗管或發生堵管的情況下,實現不間斷快速澆筑,保證大底板混凝土澆筑質量。
4)通過結合3種澆筑方式,全面覆蓋超深基坑大底板,一次性完成澆筑,保證大底板混凝土澆筑質量。
根據現場條件,對比多角度溜管+溜槽+天泵快速澆筑技術與傳統3臺天泵+2臺地泵的澆筑方式,具體經濟效益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成本對比
傳統深基坑大底板混凝土澆筑方式單一,如單角度溜管、溜槽、地泵、天泵中的1種或2種組合施工,常見天泵跟其他組合,此類工藝雖能滿足大底板澆筑需求,但通常存在澆筑時間長、澆筑質量難以控制、成本投入高等缺點。本項目融合新技術、新裝備、信息化作為發展手段,采用基于BIM的溜管+溜槽+天泵綜合澆筑技術,綜合工期、質量、成本等功效,優于傳統澆筑方法。
深基坑大體積混凝土多閥可控多角度溜管+溜槽+天泵澆筑綜合施工技術的成功實施,為狹小空間大底板施工提供新的解決方法,施工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方法具有可復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