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造型——作為繪畫三大體系之一部,是面對自然物象進行表現的一個重要法門,東西方繪畫造型理念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畫所倡導的是寫意,歐洲繪畫通過造型、色調的明暗表現物體的寫實結構形態,繪畫造型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領域有自己固有的組成規則,造型參與了油畫、建筑、裝飾藝術等作品創作的某些階段,有時在它們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繪畫造型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藝術,首先是一門科學,而結構是其科學的、理智的表現。因此,我們應加強研究。
關鍵詞:東西方繪畫理念 素描造型 結構
造型——作為繪畫三大體系之一部,是面對自然物象進行表現的一個重要法門,它不僅僅是塑造靜止不動的物象姿態,更要尋找對構成這個物象的各個部分的關系的有機聯系,掌握繪畫造型的方法需要研究自然物體的形式、結構、特點以及認識它的變化規律和條件。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造型理念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畫所倡導的是寫心,是個人的修養和品德的表達,但它依然需要通過畫在宣紙上的物象來呈現。它略去光線,不以明暗來表現物體的空間、質感、形態、體積、動態等,取而代之的是“筆墨”,筆墨實際上就是中國畫的造型。東晉顧愷之、北齊曹仲達、唐代吳道子等的繪畫作品對線條的運用表現可謂精到至極(圖1),粗細、緩急、疏密、長短、剛柔、濃淡等能放能收,繁簡自然,幾根線條將物體的結構關系表現得層次分明、恰當到位,密中有疏、虛中有實,盡顯大家風范。除了線條,墨色的點與面也是中國畫重要的造型基礎和表現手段,明代書畫大家徐渭的繪畫就是這方面的代表,看他的人物作品(圖2),一氣呵成,墨色如云,氣勢磅礴,恰到好處的筆墨,輕重、濃淡、干濕極富變化,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墨色如云的蓬松頭發、隨風起舞的衣服用濃墨渲染,卻不失中國畫筆法書寫之意態,而下身腿部的線條似乎隨意勾勒,卻也姿態生動,畫家充分利用了線與面、小面積與大面積的繪畫造型對比法則。

歐洲的繪畫造型通過色調的明暗表現物體的結構形態,而中國畫造型則是利用線條的轉折、頓挫等筆法和墨色的濃淡、虛實變化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在歐洲,素描被稱作是“繪畫造型的基礎”,它是解決繪畫造型問題的最佳途徑,這個問題在歐洲大量繪畫大師的素描作品中得到了驗證,在西方,用線條單色、彩色材料等快速完成的作品也被稱作素描,圖3是本文作者在國外留學期間所畫的素描,用的是俄羅斯生產的一種素描材料——桑根那,棕色的,揉擦非常細膩,這幅素描寫生用時很短,著重強化了人體大的造型動勢,并表現了對剖斷面的初次理解,對軀干以及部分手臂、腿部刻畫較多,其他部分畫得非常放松,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對比關系,這是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對素描造型的理念。從材料和表現上可以看出,俄羅斯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素描觀念都是寬泛性的,而國內只有那些專門長期地學習技法,探索造型規律,通過黑白單色的繪畫訓練畫出來的作品,才被稱作素描,而快速完成的被稱作速寫,這是對素描廣義概念的誤讀。素描表現,無論快慢,都是繪畫創作前搜集形象資料和探索人物造型、結構的必要前提,是一種正式的藝術創作手段。圖4是俄羅斯著名美術家列賓的一幅素描,應該是為某個創作搜集的素材,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只對頭和手進行了仔細刻畫,其他部分則簡單地勾勒渲染了一下,而且材料中用了水彩顏料,但仍然是素描的范疇。
西方很多美術大師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單幅素描作品和創作草圖,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素描是繪畫造型的重要基礎。繪畫造型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領域有自己固有的組成規則,與此同時,造型參與了油畫、建筑、裝飾藝術等作品創作的某些階段,有時在它們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因此,我們應加強研究。
作為繪畫者,我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造型問題。那么何為造型? 所謂的造型是用藝術語言主動地對事物進行歸納、概括之后,表現它們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同時又要表現物象的節奏美感,使之具有靈動的藝術性。自西方現代繪畫之父塞尚開創了結構之法,對造型結構進行解讀和實踐一直是美術家所關注的,蘇聯時期的大美術家莫伊謝延科終生都在研究、實踐著這一繪畫的根本任務,他的素描作品《坐著的女人體》(圖5),是上海蘇俄造型美術館范建祥先生收藏的,我們有幸可以不出國門就能面對面地欣賞大師的素描原作。這幅素描用的是有色紙,以墨水筆勾勒形體附以白色粉筆渲染,紅色炭棒(桑根那)局部點染豐富,從材料上就可以顛覆許多人對素描的認知,因為在一般人的腦海里,素描材料基本是鉛筆或炭筆;從這幅素描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對造型結構有自己的理解,夸張的胳膊、錯落而整體的軀干、虛實有度的雙腿,以及陪襯的靜物、低垂的襯布,這些無不體現了作者對形體中各個部分之間關系的有機聯系的認知,以及對真實物象的歸納、概括能力,富有藝術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繪畫造型語言中的主次、虛實、節奏等要素在這里都得到了具體體現。總之“生動”是繪畫造型的第一要義,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生動特征是繪畫造型的生命。
在繪畫造型實踐的過程中,有時可能會很盲目、很被動,這就需要我們去學習前人的經驗。臨摹作為學習繪畫的一種手段,為初學者向他人借鑒學習經驗,以更快地提升自我水平指明了一條道路。中國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經說過:我四十歲之前還是按照范本來臨摹書法的。正所謂沒有繼承,何來創新。任何一個人的學習過程,絕不是自我封閉的,而是不斷實踐、借鑒的過程。中國畫論有言: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下,得乎其下下。因此,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繪畫造型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藝術,也就是說它首先是一門科學,這樣就有必要理清楚它的內在規律。結構是其科學的、理智的表現。那么,何為結構?所謂結構,就是對散亂的物象本身所含有的肌理和內部脈絡進行理性的歸納和總結。如人體,本身并沒有結構,而結構是畫家對人體構造的合理概括與歸納,是一種主動意識的體現。繪畫中對于結構的認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對結構的深入徹底的理解與認識,想畫好人體可以說困難極大,因為結構不是對物象的簡單羅列拼湊,它是對形象的再次組織與創造。而解剖卻與之相反,它是對人體肌理內部構造的細致分解,是一種直觀的認識方法。
繪畫不僅僅是反映生活,還能把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畫中,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使主題更加明確,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在于此。繪畫造型之所以能夠區別于照相機,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對生活的概括與反映,同時還傳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以及體現了筆觸美感、材料特質等繪畫語言等。繪畫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存在著。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藝術也會伴隨著人類的發展來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永無止境。
世間上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自身以及和其他事物之間都會存在一定的聯系。繪畫造型亦是如此,在整幅作品中,各個物象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通過對比、襯托產生一定的聯系。我們平時在作畫過程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教“不要畫碎了”“要瞇起眼睛看整體”等,其實都在給我們傳達一個信息,就是要有整體意識。
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油畫大師都是素描高手,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素描能力,直接決定了一個畫家最終藝術成就之大小。法國印象派畫家德加說過:“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對形體的觀察(與思考)。”意思是說我們面對物象,不是畫你看到的部分,而是要畫你理解到的那些關系,就是結構的問題,這是素描造型表現的本質任務。
繪畫造型有多少,美術大師就有多少繪畫樣式,但是理解的方式很重要,有什么樣的理解方法,就有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正確的、行之有效的理解方式是快速理解造型的重要手段,因此理解方法很重要。

在這其中,剖斷面(或橫斷面)對于我們理解認知形體是很重要的。剖斷面就是剖開的斷面,有縱橫兩個部分,也是上下左右的斷面,這個斷面不是簡單的圓或簡單的方,而是在形體上有起伏變化的圓和方,它們連貫起來形成體塊,把它們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根連續而有轉折的線,這一根線是有厚度的、有方向的,是通貫全部形體的一條線,很多人可能簡單地把它作為透視來理解,是有失偏頗的。這是我個人的學習經驗所得,在此之前,一直不知造型為何物,以為素描畫得好就是造型,但后來發現不是這樣的,原來造型是要有一定的理解方式,有了這樣的理解方式,造型才能越來越好,繪畫水平才會逐漸提高,隨著閱歷、學養的積累,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才能有望與大師比肩。例如在畫人體模特時,第一眼見到的是模特圓滑的形態,如果倉促畫是畫不好的,這就需要像德加說的,要畫思考的部分,在這方面大師已經為我們做出了表率。圖6是歐洲巴洛克大師魯本斯的素描人體,大師將扭動的軀干體塊處理在不同的層次上,人體左邊的直線感與左邊的彎曲形態形成曲直對比的節奏關系,人體呈S形,人體中線從上到下是有轉折變化的結構線,腹部通過剖斷面的結構意識,把橫向的閉合的圓前面理解為一張弓的形狀,將腹直肌、腹外斜肌造型的高低凹凸起伏變化都表現了出來,縱橫兩個不同的結構斷面把整個形體的細微變化與轉折關系交代得很清楚。


圖7是魯本為創作而畫的素描男人體寫生作品,我們看到大師對脖子和胸廓的理解是一個弓形,如有厚度的平面臺把脖子的圓柱形插入其中(圖8),尺骨線的位置,畫家通過小臂的屈肌群和伸肌群之間的結構轉折表現得非常明確而又富有繪畫性。再看米開朗基羅的素描局部(圖9),我們看到大師對小臂造型的處理是多么美妙,小臂的三組肌群在小臂下部三分之二處,逐漸從厚實的肌肉組織變成肌腱,使腕部上端的小臂橫斷面逐漸過渡成比較清晰的長方形。這些局部結構的表現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

在人體素描造型中,背部表現也是難點之一,如果對人體背部肌肉組織沒有整體的結構意識,容易畫得支離破碎。圖10是米開朗基羅的男人體背部素描習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師把這骶棘肌群、背闊肌、斜方肌幾塊的肌肉群的層次組織關系,系統而清晰地體現了出來,第七頸椎的骨點在鎖骨和胸廓骨骼的橫斷面上方,在這里也得到極大的重視和表現;腿部造型在素描造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人在畫這一部分造型的時候,對于造型的整體動向關系基本能夠表現清楚,但對大腿前部肌群合成的股四頭肌的結構關系容易混淆。圖11是米開朗基羅的人體素描局部,右邊彎曲的大腿,我們看到大師利用長長的縫匠肌在結構上將大腿斜分成兩個結構體塊,對股直肌、股外肌、股內肌、股中間肌的刻畫點到即可。圖12的示意圖是列賓美術學院貝斯特羅夫先生畫的剖斷面示意圖,對大腿上部的大轉子和股四頭肌集中收縮到髕骨的肌腱做了非常明確的分解,這是非常有利于在素描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人體結構與解剖的組織關系的。

對米開朗基羅、魯本斯等這幾位大師的素描解讀,逐漸讓我們認識到大師對造型的表現是何等精妙。總之,深入掌握對造型剖斷面的理解認識方式,是藝術家掌握素描造型表現方法的必由之路。對于繪畫造型的研究、學習,在現實主義繪畫領域極其重要,對哲學和其他文化范疇的認知都有極大的意義。
所以說,學問之道,無論何科,必非隨意取巧者所能僥幸成大功也。繪畫造型作為一門高級藝術,是所有藝術門類的基本功,因此我們更要虛心地研究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繪畫藝術推上一個更高的山峰!
參考文獻:
[1]林文昌.素描學[M].臺灣: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
作 者: 呂杰璋, 博士,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油畫創作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