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金哲,孫唯一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數字經濟覆蓋面積之廣、輻射行業之多、產業鏈條之深前所未有,愈發成為引領時代變革,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要素。近年來,黑龍江省緊跟國家“十四五”規劃要點,出臺了《黑龍江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數字龍江”發展規劃(2019—2025年)》等多項政策文件,大慶市積極響應國家和省里號召出臺《數字大慶建設總體規劃(2021—2025年)》 《加快大慶數字經濟發展賦能“三個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4)》等政策文件,強調大慶市要注重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領域,進一步優化產業整體結構,提升產業基礎設施保障,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近年來,大慶市相繼引建了智能制造孵化器、國家級服務外包產業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互聯網、大數據專業化的載體平臺。華為云數據中心項目建成投用,大慶油田自動化儀表、廣電數字電視等本土企業逐步壯大,同創信息、思特傳媒等民營主體活力釋放,推出力控軟件等一批自主創新產品,在石油石化、服務外包、自動控制、系統集成等方面形成比較優勢,為大慶市發展數字經濟夯實了基礎,企業集聚化發展態勢已經形成。
1.信息技術與產業融合不夠緊密,產業數字化進程發展較為緩慢。大慶市是以工業為主產業的資源型城市,在2016-2020年期間,工業生產總值超過總產值的50%,其產業布局中的主導產業是石油勘探、開採和石化能源產業,配套產業包括了農牧、服務、旅游、教育、醫療等產業。大慶市信息技術企業數量也初具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但信息技術企業與其他行業契合度、融合度較低,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產業數字化程度低將直接影響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建設,對于生產、服務、銷售等上下游產業的影響更深,尤其是行業間、企業間、地域間很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產業鏈條云端交互鏈接、橫向擴充、縱向延伸。
大慶市擁有溫泉、農牧、石化以及人文景觀等眾多資源優勢,但在互聯網領域對于優勢資源的包裝、宣傳、塑造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少,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等自媒體新興信息技術普及的當下,未將本地優勢產業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包裝宣傳打造成為城市的品牌產業,未形成創新“互聯網+產業”的新興發展模式,難以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品牌、提升產業經濟效益。
2.數字經濟企業配套產業支撐能力較弱,數字經濟產業鏈條亟須強鏈、補鏈、增鏈。大慶市數字經濟企業規模雖已超過千家,但其中小微型企業占比較大,真正能支撐駐慶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數字經濟企業數量有限,從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角度看,現有的數字經濟企業配套產業支撐能力較弱。大慶市在對駐慶數字經濟企業扶持建設的政策、待遇等方面缺少專項資金、孵化場地、人才支持、技術支撐等多方面的扶持;近年來入駐大慶的大型企業數量呈上升趨勢,招商引資初具成效,以大滿英聯綠色包裝產業園項目為首的重大項目,對推動大慶市經濟發展建設起到重要作用,但從整體招商企業類型看,信息技術產業引進較少。大慶市應積極引進信息技術產業,提升當前數字經濟企業配套產業支撐能力。
大慶現有數字經濟產業鏈條單一,缺少上下游配套產業鏈,現有數字經濟企業多以技術應用、軟件開發、大數據為主產業,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產業鏈上游的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眾多產業缺少專項研發的企業和團隊,多數研發在其他產業的技術研發部門,研發產品針對性強、局限性較大,不適合大規模推廣;產業鏈下游的服務、銷售、政務、便民、宣傳等線上辦事平臺的建立存在地域和產業的局限性,不同行業、部門、地區所使用的線上平臺也各不相通,缺乏惠民、便民理念;數字經濟產業衍生產業鏈上的生產企業規模較小,承擔重大工程任務的能力不足且風險較大,實施大規模數字經濟發展建設工程項目仍需從外部招標,縮減了駐慶數字經濟配套企業發展空間,不利于大慶市數字經濟長期發展建設。
打造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對于打破文化壁壘,縮小“數字鴻溝”,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大慶市重點發展在于深化市校企文化戰略合作,推行“互聯網+公共文化”,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覆蓋大慶全域,并重點向弱勢群體、基層、高校、偏遠地區傾斜,加快網絡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場館建設,聚焦打造共享、共通、共融、共促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群[1]。
智慧校園在傳統教育管理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數字化,形成了一種信息化、數字化的嶄新開放平臺。大慶市應重點推動智慧教育創新,充分運用數字化在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開發建設,在人才培養中加大數字化應用相關課程的教學比重;在課程教學中開展線上課程直播交流、師生互選、定時簽到、在線答題等新興教學方法;在教學改革中充分運用自媒體平臺、數字化軟件打造線上、線下融會貫通式教學。在圖書館、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公共場所,著力加強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設施建設,創新智慧教育載體。實現教育與數字化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應用技能的培養。
智慧旅游是信息技術發展衍生下旅游行業的新發展業態,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支持,推動旅游文化、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開辟旅游發展新模式。大慶市應進一步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水平,完善微信公眾號、APP等平臺線上服務質量,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需求、挖掘景區潛力、提升服務質量,推動人工智能、VR全景影像等在大慶市智慧旅游行業的開發應用,開發范圍應包括數字支付、大數據分散處理與儲存、消費者信用體系建設、AR與VR相融合展現景區文化、發展歷程、景區導覽、電子導航等方面,進一步拓寬旅游信息化、數字化服務渠道,提升旅游服務智能化水平[2]。
大慶市通過“引”與“培”加速推進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針對數字經濟產業鏈條上缺失的產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外部企業來完善產業鏈條;針對產業鏈條上較弱的產業集群,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資助、激勵機制等多方面支撐,幫助產業提檔升級;針對衍生配套產業鏈條,采取本地扶持培育與招商引企相結合的方式打破產業發展困局,將數字化產業鏈做大、做強、做精,提升產業鏈抵御風險能力。
應重點加快駐慶企業數字化改造進程,充分發揮駐慶數字經濟產業的技術優勢,通過企業協同、行業互通、地域交流、政企合作等多種方式,促進駐慶數字經濟企業參與到其他產業數字化發展進程中,要注重發揮電商產業園區、創業孵化園區的協助作用,利用現有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生產園區,強化區域內智能化設施建設,搭建企業技術交流、技能培訓、生產實踐的多功能智能供需對接平臺,通過云端平臺對接政府、企業、高校等機構,打造“產學研用”四位一體聯動機制,給予相關企業平臺、技術、政策、資金、人才的支持,有效提升企業的抵御風險能力與研發技術能力,提升數字化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應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運用信息技術帶動鄉村治理、鄉村農業、鄉村旅游全方面提升。應積極搶抓“網絡新零售”模式發展機遇,通過直播電商模式助力鄉村農副產品增產增銷,通過政府官方賬號進行農副產品帶貨直播等多渠道發展線上銷售通道。通過政府扶持、資金支持、平臺支撐、媒體推廣等方式,提升大慶特色農副產品的品牌影響力。鼓勵農村企業、個體戶入駐主流電商平臺,利用農業電商銷售企業為產品制定線上宣傳、銷售、物流、售后等綜合服務方案開拓電商市場,提高本土農副產品銷量,提升鄉村幸福指數[3]。
數字人才已成為影響我國城市經濟數字化轉型進程的重要因素。大慶市應積極在數字人才引進、培養、研發投入上下功夫,利用本地高校等科研機構優勢,支持駐慶高校加強數字經濟領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引進一流科研人員和團隊,推進管理、經濟、人文社會等學科數字化交叉融合,構建“數字化+”專業學科培養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支持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創建市校數字人才碩士、博士培育基地,提高數字人才培養能力,同時,在學生層面加強行業專家開展學術報告、經驗分享、形勢政策講座,提升學生對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的了解,培養專業素養,提升學習興趣[4]。政府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出臺政策鼓勵學校開拓企業、科研實習基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并為本地優秀研究生留慶提供優惠政策支持。推廣“學校招生——市校企聯合培養——畢業企業接收——成熟人才返校參與培養”的循環式、訂單式數字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大慶市定制版“數字工匠”。
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創建“鐵人數字人才儲備庫”,加大資金投入,將本地人才留得住,外地人才引進來,充分利用東北三省優越的高等教育資源,嘗試與哈工大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創建人才培養戰略合作模式,填充大慶市數字人才儲備庫。同時加強政府對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數字經濟產業,帶動整體數字化產業發展。改造大慶市創新創業園,大力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其帶動作用,逐步建成全市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和數字企業孵化產業園,促進人才引進、產業孵化協同共進。同時,政府應加強人才培養力度,定期組織數字科研人才創新沙龍、論壇,為數字人才提供交流經驗、學習的平臺。開設“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數字金融”等數字化相關學科課程,定期為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骨干開展培訓,提高思想意識、增長見識本領、開拓工作思路,增強創新精神,讓數字人才儲備真正成為保障大慶經濟發展的先鋒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