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新 查俊成
今年以來,遂寧市大英縣聚焦務工就業、政策保障、技能培訓等重點工作,實施脫貧勞動力就業“2345”措施,推進脫貧群眾就業促增量、擴容量、穩存量、防變量,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失業返貧”的底線。
建好就業需求動態臺賬。強化縣、鎮、村三級聯動,全覆蓋、全方位采集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意愿、培訓意愿等就業信息,季度動態更新。同時建立邊緣易致貧戶監測預警機制,開展“一對一”跟蹤幫扶,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建好企業用工需求臺賬。落實企業用工服務專員制度,常態化開展企業用工需求調查,建好企業和項目用工需求動態臺賬,搭建企業、鎮(街道)和脫貧勞動力溝通平臺,推動三方信息無縫對接。
落實吸納就業補貼。繼續對符合吸納條件的企業給予1000元/人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繼續為招用脫貧勞動力企業全額補貼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費單位實際繳費部分;再次降低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比例。
落實企業穩崗補貼。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分別按照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最高30%和90%給予穩崗返還。截至目前,為735戶企業兌現穩崗補貼、養老保險補貼、失業保險補貼和工傷保險補貼共計412.89萬元,涉及企業員工44031人次。
落實職業培訓補貼。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組織職工開展崗前培訓、在崗培訓、預備制培訓、“以工代訓”、線上培訓等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按規定給予企業職業培訓補貼。
促增量,在鼓勵企業崗位開發上下功夫。主動對接縣內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新開工企業等用工主體,通過政策引導和政策獎勵,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促進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
擴容量,在農業經營主體吸納上下功夫。鼓勵產業車間等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經營主體開發就業崗位,優先吸納脫貧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彈性就業。截至目前,80余戶家庭農場享受就業創業政策。同時提升轉換特色產業車間4個,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吸納富余勞動力就業240余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就業33人。
穩存量,在推進區域勞務協作上下功夫。積極鞏固拓展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務協作,先后與浙江省德清縣、廣東省珠海市和成都市龍泉驛區等地簽訂長期勞務協作協議,實現脫貧勞動力勞務輸出規模穩定、就業穩定。截至目前,提供外出務工人員專車服務1025人、專列服務139人,脫貧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1270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1.53%。
防變量,在統籌公益性崗位兜底上下功夫。在保持鄉村公益性崗位總體規模穩定的前提下,優先安置符合條件的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截至目前,開發鄉村脫貧公益性崗位483個,其中安置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125人。
強化指導援助,提升宣傳覆蓋面。采取上門服務、“一對一”服務、電話隨訪回訪等方式宣講就業創業政策,每日推送企業招聘信息,專人在線開展求職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援助。
拓寬招聘渠道,提升就業成功率。建立“就業服務不打烊、網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線上服務模式,同時采取線下招聘、“網絡直播帶崗”等方式,舉行各類專項招聘活動17場次,推薦100余家企業的3000余個優質就業崗位,累計達成就業意向344人,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42人。
優化培訓服務,提升從業競爭力。結合市場和企業需求,依托大英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師資和實訓場地優勢,采取“訂單式培訓+靶向式輸出”模式,積極組織脫貧勞動力開展“依托式培訓”“流動式培訓”。今年計劃培訓4160人,大英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已成功申報為培訓定點機構。
落實扶持政策,提升創業主動性。全力推進創業擔保貸款工作流程公開化、服務規范化、標準統一化。截至目前,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067萬元,其中為221名個體創業人員提供貸款3867萬元,為1家企業提供貸款200萬元,為2名高校畢業生發放創業補貼2萬元,為24名返鄉創業人員發放返鄉下鄉創業補貼24萬元。
創新就業模式,提升示范牽引力。積極推廣“企業+車間+農戶”新模式,大英縣昀皓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在象山鎮鳳陽村等4個村建立電子產業車間3個、農業產業車間1個,輻射帶動110名脫貧群眾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