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嶺
(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廣東 深圳 518028)
深圳創新己為海內外多方面所確認,但將“深圳創新”作為一種現象,從經濟學理論上給予解釋,揭示其內在的邏輯,才具有更一般而深刻的意義。在創新成為社會的主題時,我們應該且迫切需要從理性上拓展對深圳創新的認識。
要解釋深圳創新,首先要認識深圳創新。深圳學者已從科技創新的視角給予了有意義的論證。[1](P11)本文試圖從經濟學視角解讀深圳創新,讓我們先從理論源頭入手。較早比較系統地闡述創新的美國經濟學家是約瑟夫·熊彼特,他被稱之為“創新的先知”[2](P2-8),雖然他沒有給創新以明確的定義,但他的論述較全面涉及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創新,并具有持久的影響。我將其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創新可以看作是通過經濟過程建立起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者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因此,創新常常表現為“創造性破壞”。第二,創新的主體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他們是資本主義經濟(可以看作市場經濟)的產物。對利潤的追逐和競爭的壓力是市場驅動創新的內在機制。第三,企業通常采取五種方式“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實現要素的新組合”:制造一種新的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市場;征服和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新供應來源;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組織。[3](P76-77)
從熊彼特教授的理論中,不難歸結出一個簡單的定義。即經濟學意義的創新是指: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經濟主體,引入新創意、新技術、新組織、新方法、新資源等新要素,將其進行商業化應用和市場化實現。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為新的經濟增長,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產業形態等等。這個定義與OECD和歐洲統計局(2005)的《奧斯陸手冊:創新數據收集與指南》具有一致性。如該手冊的146、148、149、150條,對創新做過不同側面的規定和表述。其中第150條說:創新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已經被實施了。一種新的或改進的產品,在被投放市場時就被實施了。當新的工藝、營銷方法或組織方法在公司運營中實際應用時,它們就會被實施。[4](P26)
以上關于創新的定義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和邏輯。熊彼特教授是在1911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并闡釋創新經濟理論的,這本經典著作面世的大背景是第一次產業革命的興起和勃發。歷史表明,第一次產業革命是一場新技術發明及應用引起的革命。以蒸汽機的應用為標志,紡織工業、交通運輸業、采掘業等新工業全面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業態不斷涌現。第一次產業革命也是新模式新經濟組織的革命。這次產業革命的重要成就是工廠制度的確立,機器大工業誕生。它戰勝了家庭作坊和手工勞動,以分工和專業化方式組織生產,規模化生產和現代管理也隨之出現。第一次產業革命還開辟了新市場,帶動了全球化。英國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強盛,步入殖民時代,成為所謂的“日不落帝國”。由一個紡織品尤其是棉紡品的進口國變為出口國。到1830年,棉布料占到了英國出口貿易量的一半以上,而當時它是一個看不到棉花種植地的國家。[5]第一次產業革命還是國民經濟的“創造性破壞”。1801年英國的農業、林業、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制造業、礦業,建筑業為28%;1871年上述收入分別為15%和42%,上升為主導產業。[5]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一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技術發明人推動的?!罢淠菁徏啓C發明者詹姆斯·哈里夫斯基是紡紗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理查德.阿克萊特是個理發師,也是個做假發的。用焦煤煉生鐵的發明人亞伯拉罕.拉比是個賣麥芽糖的人。打開工業革命大門的人詹姆斯.瓦特是個造船工人的兒子,他在自學過程中與科學界有過不緊密的聯系。在最重要的發明家中,只有自動織布機的發明者埃德蒙·卡特萊特有大專文憑。”[5]
概而言之,熊彼特教授的創新理論是那個時代的結晶,反映了那個時代經濟創新的本真。非但如此,對于我們理解深圳創新依然具有穿云破霧的力量。
深圳創新中,缺少科學意義的知識發現,也鮮見引領方向的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根本性影響的技術發明。深圳創新主要是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包括超長時期的持續高速,快速迭代的產業結構以及不斷提升的增長質量。主要標識:一是若干有一定全球影響的企業及產品,如華為、中興、比亞迪、邁瑞、大疆等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此外,形成規模龐大的創新企業群,2021年,經國家權威機構認定的高新企業超過2萬家,這些企業有的是細分領域的佼佼者,有的是某些技術或產品的創新者。[6]如華大基因的基因高通量測序儀,光啟的超材料設計制造等。二是領先的專利數量。少數企業專利數量全球領先。華為、中興近年先后榮登過專利授權量的世界冠軍寶座?!渡钲谑?021年知識產權白皮書》顯示,2021年,深圳國內專利授權279177件,居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之首。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2件,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7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443件,連續15年居中國大城市第一。[7]三是新經濟蓬勃發展并成為經濟主要構成。據《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39.6%,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為76.2%。深圳經濟處于產業周期上升階段,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創新鏈中有一定影響力。[8]四是資源投入產出總體效能擴大?!?02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十三五”時期,深圳經濟總量年均增速為7.1%;同期,單位GDP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19.3%、23.2%;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1/5。這種增長格局的形成只能用創新來解釋。[9](5)世界市場擴大。2020年,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出口總額實現全國內地城市“二十八連冠”?!笆濉睍r期,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從41.9%提高到49%,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49%。
深圳創新雖然與第一次產業革命相距近兩個世紀,創新發生的背景相差萬里,其產業、技術、組織等創新的內容也大不相同,但創新的表征極為相似。深圳創新也是“新創意、新方法、新資源、新組織、新市場”的商業化應用的經濟創新,這場經濟創新的主角是新意識新體制喚醒的賦能的“企業家精神”。這場創新仍然表現為持續的經濟要素的“新組合”,以及“新生產函數”的出現。從熊彼特創新理論得出的關于創新的經濟學定義仍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
當然,熊彼特創新理論畢竟是以十八、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為背景的。那個時代,走在前面的民族,雖然蒙眛已讓位于理性,但科學處于爆發的初期,科學與創新直接相關性尚不突出。熊彼特教授的創新理論中,科學發現、科學的功能,科學與技術的關聯,科學組織,政府對科學的推動并未受到重點關切。科學革命后,尤其是二戰后,人類創新發生了重大變革,科學創新對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具有決定性意義,而經濟創新不僅對科學創新、技術創新產生巨大的需求和拉力,而且提供巨大的投入和支撐。創新走向更加社會化復雜化。至于轉軌經濟體而言,創新與體制變革更是糾纏在一起。因此,對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要在新的現實發展中,作出新的拓展和補充。在運用熊彼特經濟學創新理論解釋創新時,其范式本身也需要創新。
深圳創新是如何形成的?比較一致的看法歸因于改革開放,歸因于市場經濟。這種說法無疑是有根據的。其中深圳科技局原副局長周路明先生的分析,可以說十分精彩而深刻。
2021年9月,周路明先生推出了一篇題為:深圳創新路徑揭示了一個“殘酷事實”的文章,這篇文章一經推出便石破天驚,通過網絡媒體廣為流傳。文章說的“殘酷事實”是:中國一線技術公司的進化其實跟國家的科技布局沒有太大關系,跟科研系統年復一年的“科技突破”沒啥關系。[10]這一判斷恐怕相當多的人聞所未聞。因為在一些人看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長期浸淫于特殊政策中,科技資源怎么沒有國家布局呢?更何況,沒有科技項目加持,深圳又如何創新呢?
周路明先生給出了一個這樣的回答:主流的創新理論家總是用“科技成果轉化”的套路來說深圳的事兒(所謂“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國家把創新資源投入到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里,弄出一些以專利的知識產權為表現形式的成果,然后通過向產業推銷技術,實現技術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但事實上那不是深圳的創新邏輯。深圳成功的技術公司大多不是懷揣一個成果轉化的夢想去做一個公司,而是先要做一個適合市場的產品,能夠賣出錢來讓企業生存下去為優先目標,然后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選擇合適的技術來不斷提升產品的性能和品質。深圳關于創新的4個90%(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來源于企業),實際上反映的是它按照經濟規律組織創新的事實。[10]
至于為什么深圳創新與主流創新學者認定的路徑不一,更深層次的原因如周路明先生所言:創新的基因隱藏在市場化的進程中。經濟特區設立之初,深圳市政府雖然設有科技主管部門,但一無傳統體制下的專項科研經費,二無承接科研經費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這就是說,傳統的路子走不通。“當上帝關上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深圳雖然走不通傳統道路,但國家給了深圳“殺開一條血路”的選擇。這就是市場經濟之路。周路明寫道:“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其早期的工作集中在通過改革去構建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把資源配置方式從計劃轉向市場主導,包括鼓勵興辦私營企業,引進外資,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證券交易所等等。這些看似與創新沒有直接關聯的動作卻為深圳后來走向創新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礎。”[10]在構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科技主管部門逐步探索新的支持創新方式,由此切入到與傳統體制不同的軌道,創新的主體由大學或科研機構變為企業。而企業首先必須賺到錢才能進入良性循環。這就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市場并不是靜止的、孤立的、而是變化的、互聯的,換句話說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市場每天都是新的。因此,不斷創新是市場的內在要求和邏輯,也成為深圳創新的邏輯。
那么,為什么市場經濟有改變創新路徑的神通呢?周路明先生繼續往深里挖。他說:“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市場化的進程對人的解放?!钲诘氖袌龌M程,給那些高能級的人提供了發揮機會?!斶@幫人了解到科技能為他們賦能的訣竅之后,就此而一發不可收?!盵10]
一般人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局限于市場調節的過程和環節。實際上,市場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關系。參與市場經濟的各方,具有其獨立性?;蛘哒f,他們具有經濟上的產權,對自身財產的支配權、處置權。在與其他主體發生關系時,自主自愿平等交換。而中世紀及以前的經濟關系,是一種依附的強制的非獨立非平等的關系。市場經濟的參與主體具有選擇的權利和選擇的空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解放人的經濟形態。改革開放,國家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人成為獨立自由的主體,在市場體制下,也必然成為創新主體。
深圳創新的另一個重要秘訣在于,“深圳是中國第一個創新從純科研的活動轉變成為經濟活動的城市”。“在科研主導的創新模式中,技術實現被當成終極目的。大牌的專家,高級的技術,昂貴的設備,變成了創新的標配。當創新回歸經濟活動層面之后,人們對技術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深圳人的技術觀:技術被當成工具,實現企業發展目標的一個具有能動性的工具?!盵10]這是周路明先生解讀深圳創新的又一十分有見地的觀點。在現實世界中,從技術到市場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人稱“死亡之谷”。歷史長河中,大多數專利或技術并未變成產品,并非技術落后,而是無法跨越“死亡之谷”。引起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從紐科門到瓦特經歷了半個世紀的不斷完善,方成為可以在市場上交易的產品,個中不只是技術創新。將創新作為經濟活動,就要算投入和產出的帳,創新過程變成一個有效率的活動。對于企業來說,有市場的創新,才是最合適的創新。將創新活動作為經濟活動,創新變得可持續可放大可拓展。因為可以取得收入的創新,創新主體才有再投入的意愿和能力,如此實現良性循環。從更長的時間段看,人類創新活動最密集的發生在近代。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創新與經濟的結合,創新與創富的相互推動,更多的經濟成果投入創新,更多的創新帶來了更大的回報。反之,創新局限在少數人中,創新的成果由少數人享有和壟斷,創新就得不到更多資源的支持,甚至走向停滯。中國的“四大發明”,未引起更廣泛的經濟上的應用以及引起更多的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創新作為經濟活動的更重要意義在于,借以實現創新的社會動能,就是造福人類和社會。人類能夠“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過上豐富多彩的日子,全拜偉大的創新所賜,拜將創新作為經濟活動所賜。而深圳今天的經濟成就,也受益于此。
當然,周路明先生的“市場經濟過程”,并不是一個“華盛頓共識”,而更可能是一個“深圳共識”。周路明強調:“制度創新優于技術實現”?!吧钲谠洆碛幸恢Х€定的技術官僚隊伍,這幫人對市場經濟的規則存有敬畏之心,對按照經濟規律組織創新有深刻的認識,采用問題導向的方式,來不斷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政策設計、體制機制解決方案”。[10]這無疑是深圳創新的積極力量。在經濟創新中,企業不是孤立的,政府不只是守夜人和監管者,政府還可以為企業創新賦能。當制度阻礙和制度缺失成為企業創新的“瓶頸”時,政府在制度建設中獨特的角色尤為重要。周路明寫道:“深圳過去四十年,在創新方面取得的成功從來都不是技術的勝利,而是在市場化的進程中不斷通過制度創新消除障礙創新的體制機制因素,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熱情,把技術實現的環節交給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或自己研發來解決,從而實現了高效率的創新”。[10]
至此,我們看到一個“市場化過程中”的創新故事,這個故事比較完整,它似乎無可辯駁地告訴了我們一個市場決定創新的邏輯?;蛘哒f,深圳創新過程完全可以通過市場過程來呈現。然而,市場的邏輯的確很關鍵,但它是全部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們是否可以作這樣的推論,政府可以通過市場體制的建構,來復制幾個創新的深圳?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世界上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很多,但真正成為創新高地的屈指可數。即使是創新體制比較獨特的美國,也只有硅谷、波士頓等少數地區。這對用市場經濟體制來解釋創新之源是一個沖擊。
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對主流經濟學解釋力的不滿,一些經濟學家對主流經濟學的思維邏輯提出了質疑,對其理論中的“決定論”、“確定性”進行了反思,提出要關注經濟中的“不確定性”①有的經濟學家將經濟系統看作非線性系統,他們借用物理學中的混沌理論隱喻說明復雜的經濟運行。英國經濟學家霍奇遜指出:“混沌理論家已經表明,在非線性系統中,重要參數的微小變化能夠引起戲劇性的結果?!覀儾豢赡苡惺愕陌盐諏⒔o定的結果與一系列給定的初始條件相聯系。因為我們永遠無法保證根據那些初始條件進行的計算是足夠準確的,也無法保證初始條件本身已經得到充分準確的確定。”。[11](P63)
確實,經濟活動是人類的復雜活動,創新現象并非由一些元素機械決定的。“決定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遇到的挑戰,也啟發我們在思考復雜的創新現象中關注新的理論解釋。
演化經濟學就是上述那支批評主流經濟學的“決定論”等理論的主力軍。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演化經濟學就在美國風行一時。當時最有影響的舊制度學派代表人物有經濟學家凡勃倫、康芒斯等。幾十年沉寂之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演化經濟學再度活躍起來。不過,從其理論進路看,演化經濟學可以說得上是五花八門,尚無公認的統一的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的教科書,在經濟理論上還是非主流。[11](P72)不過,演化經濟學家提出的一些理論,有助于我們拓展經濟分析的領域和視野,有益于我們對深圳創新作出新的解釋。
所謂隱喻,是指將某事物比擬成和它有相似關系的另一種事物。在經濟學的科學化進程中,主流經濟學運用了力學隱喻。演化經濟學認為,“力學隱喻排斥的知識、質變和時間的不可逆性,使經濟學陷于均衡系統的困境”?!罢鎸嵤澜绲慕洕F象與生物有機體和生物過程的共性,要比其與彈子球和星球的力學世界的共性豐富得多”。“經濟系統和生物系統都是極為復雜的系統,都帶有復雜的結構和因果關系,既包含了連續的變化,也包括極大的多樣性”。生物學隱喻的優點在于,它能夠為經濟生活的這些重要特征找到容身之所。[11](P98)
演化經濟學雖然應用生物學隱喻,但并非完全拷貝。與一般的物種進化不同,經濟系統中的人,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經濟的進化并不完全是一個自發秩序,對經濟運行過程的危機,經濟主體具有干預調節的主動。市場競爭、合作、交易、創新都是主體的活動。因此,演化經濟學超越了市場與計劃的意識形態化局限,為不同主體行為提供了空間。此外,演化經濟學還強調小概率事件(偶然性或不確定性)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如一個流行性疾病的突發,有時影響一系列行為主體的反應,合成一個從未預料的結果。
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理論以三個原則為基礎:第一,在物種或者是人口成員中必然有持續的變異。變異可能是盲目的隨機的或者是有目的的。第二,必然存在某些遺傳原則或者連續性原則。換言之,肯定存在某種機制靠它把個體特征傳遞給下一代。第三,自然選擇本身能發揮作用,既是因為更適應的有機體,留給了數量更多的下一代成員,也是因為有利于生存斗爭的變異或者基因組合得以保存。[11](P128)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H.納爾遜、悉尼.G.溫特將生物學三個原則隱喻引入經濟分析中。在分析企業行為模型中,主流經濟學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目標,納爾遜和溫特認為,由于有限理性,企業往往很難遵循“利潤最大化”的原則進行選擇,更多的是遵循著一種“慣例”(routine,有的譯為“常規”),這種慣例通常是企業投入產出中綜合性的常規行為,在任何時候,一個企業的慣例界定一系列函數。慣例囊括了企業的所有特征,即包括為生產而設的詳盡技術常規,雇傭和解雇程序,訂購新原料,增加產量,迎合新需求,制定投資計劃,研究與開發,廣告以及多種經營和海外投資的商業策略等內容。慣例類似于生物進化中的基因,有著遺傳和變異的原則。當依靠慣例運轉受到挑戰時,“搜尋”(類似的生物進化中的變化)出現,企業進入改變慣例的過程。此后,企業根據環境和變化進行“自然選擇”。一些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并按新的慣例運行。在這里,給定的慣例是企業過去選擇的結果,這種結果又作為新的慣例作用于企業運行,如此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12](P16-26)
1999年,美國學者布萊恩.阿瑟將他對復雜經濟系統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提出了“復雜經濟學”的范疇。[13](P29)由于復雜經濟學借用了生物學隱喻,被看作是演化經濟學的一個進路。[11]
阿瑟認為,復雜經濟學是一門超越了均衡狀態的經濟理論。在非均衡經濟中,經濟主體,如企業、消費者、投資者,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策略,以便對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果作出反應,而且這種反應進一步改變的結果,又需要他們重新進行調整。經濟總是運動著的,永遠在“計算”自身的,或者是經濟無時無刻在在重新構建自身。因此,復雜經濟學是過程的,有機的,永遠在進化的。它強調偶然性、不確定性、理解(即意義構建)和對變化的開放心態。[13]在阿瑟看來,經濟學向來有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經濟中的資源配置問題,這個問題主流經濟學和其他經濟學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二個問題是經濟中的形成,經濟最初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發展的?經濟結構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關于創新,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變化,歷史的作用,制度以及治理的經濟學思想。關于經濟形成的這些問題,是復雜經濟學關注并大有可為的。
阿瑟將復雜經濟學應用到諸多經濟問題的研究中。譬如,他通過建構技術集合給出一個經濟形成的“算法”。步驟1:新技術的出現。步驟2:新技術變得活躍起來,并替代現有技術及現有技術中的某些部分。步驟3:新元素為支持性技術和組織安排,創造出進一步的“需求”,或提供進一步的機會利基。步驟4:舊技術從技術集合中退出,附屬需求消失。步驟5:作為未來技術或未來元素的組件,新要素變得活躍起來。步驟6:經濟:即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重新進行調整,來適應上述這些步驟。成本和價格以及研發及新技術的激勵,也會相應的有所改變。[13](P31)推而廣之,“經濟就是一個有著無比龐大的并發行為的并行系統。市場、價格、貿易協定、制度和產業全都形成于這些并發行為中,并最終形成了經濟的總體模式或聚合模式”。[13](P56)
將創新作為一種總體模式或集合模式的經濟現象,近年來吸引了研究“真實世界的經濟學”學者的目光。在一本研究硅谷的權威著作中,學者們將硅谷比作“創新的棲息地”。這本由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麥肯錫公司硅谷負責人、蘭德公司前總裁等多位長期研究硅谷問題的專家共同完成的巔峰之作,開篇標題為“硅谷棲息地。”作者說:“如同動物界的自然棲息地一樣,硅谷是高科技創業企業的棲息地,所有高科技企業,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發展?!c自然棲息地一樣,硅谷企業生態具有復雜、動態,相互依存等顯著的特征?!盵14](P3)中國學者亦有類似的認知?!翱萍紕撔律鷳B系統有多種創新環境要素和創新主體共同構成,是具有動態性、多樣性、整體性、平衡性、共生性等特征的有機生態體系。科技創新文化是“空氣”,科技創新人才是“根”,龍頭科技企業是“主干”,小微科技企業是“葉”,制度環境、政策支持等就是“陽光雨露”。[15]
將創新當作一種生態,也逐漸成為官方話語。據有關資料,2004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表了題為《維護國家的創新生態體系,信息技術制造和競爭力》的報告,第一次正式提出“創新生態體系”的概念,并在以后不斷地豐富其內容。2011年,中國科技部辦公廳與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共同主辦創新圓桌會議,探討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問題。[1](P41)201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同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做了“營造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發言。2014年,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在第八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及2014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年會上表示要“著力完善,多主體聯動,多要素協同,多領域合作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中心?!盵1](P42)
盡管如此,對創新的理論分析還缺少一個學理性的框架。演化經濟學可以解釋深圳創新嗎?演化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優勢在于為理解經濟形成提供思考工具,經濟學意義的創新,恰恰是生長的有機的動態的不確定的等等?;赝钲趧撔?,它的出現并非自天而降,也不是某個先知頭腦中有個先驗的場景,根據這個場景設計出來并實踐得來的。當初設立經濟特區的時候,人們并非未卜先知,經濟特區怎么建,走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探求之路。在當時的背景下,誰知道創新為何物。然而,正是國家的改革開放和設立經濟特區,新的元素涌現出來:主要有產權得以界定和保護,資本尤其是境外資本的進入和新產業的落地,境內外市場的打開,各種優惠政策的吸引,勞動力的無限供給等等。諸多要素的行動、交互、組合,深圳很快成為熱土,一塊孕育著創新的熱土。接下來的故事是,經濟特區從創新中得到了證明和國家持續的支持;政府從創新中獲得了擁護,取得了稅收,明確了取向;百姓從創新中得到了利益和好處,一批批敢于創新和善于創新的企業家得到了獎勵,擴大了眼界,積累了經驗,提高了能力等等。他們創造了一種不同于傳統體制下的新增長模式,又受這種新模式所驅動,增加創新要素的再投入,使創新步入新一輪的壯大。創新帶來的收益遞增(整體上看),導致一種正反饋機制,促進更多的創新發展。正是這樣的創新,深圳經濟呈現一種由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技術和產品生產,逐步從簡單走向復雜;從OEM走向ODM;從“拿來主義”走向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后,創新逐漸形成一種經濟現象,成為一種城市特質。
當然,深圳創新也不是必然的鐵定的過程,其間充滿了偶然性、不確定性。譬如,假設沒有上世紀80年代前后的全球化,信息產業的興起以及產業鏈價值鏈的分工和重構,深圳經濟特區如何成功切入全球信息產業制造的軌道,又如何進入信息產業的創新系統?事實上,正是其偶然性不確定性,作為若干元素中的重要元素,建構了深圳信息產業,從而觸發并合成了深圳創新。也正是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很難去復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