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與啟示

2022-02-03 21:47:23田洪昌
深圳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措施

田洪昌

(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000)

一、引言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席卷全球,最終演變成為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部分發達國家為幫助金融機構度過危機,展開了大規模的救助。雖然在金融危機中政府采取救助措施是常見的行為,但政府這次危機救助中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猶豫和困惑。因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政府不斷被動地從依靠貨幣手段過渡到財政手段,從干預市場逐步轉變為救助企業,救助措施處處帶有從金融機構著眼,為金融機構“解套”的痕跡。

政府救助是通過采用非常規的方式和機制,使市場經濟由非正常狀態恢復到有序發展狀態的行為,政府救助在理論上是政府對市場失靈或監管失敗進行的補救行為。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世界各國政府采取多種政策措施對金融機構實行救助。合適的政府救助不僅可以減輕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壓力,恢復金融市場融資、借貸的功能,更有助于實現經濟全面的復蘇。但各國的救助政策并沒有完全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就表明在金融危機中采用政府救助不一定能產生正面的效果,也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惡化。所以,在金融危機中政府實施救助時,需要正確選擇金融危機應對時機與具體措施,做好相應預案準備,這對保證經濟走出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金融危機之后,各國政府都致力于完善金融體系,增加金融體系的韌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隨著經濟逐步回歸到正常運行的狀態,但風險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雖然每次金融危機在導致原因、表現形式、運行特點等方面有所不同,也很難運用統一的分析框架研究金融危機的各個階段,但是對歷次金融危機進行對比分析,特別是分析政府在金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和行為特征非常有必要[1]。但目前我國已開展的研究中仍未對政府在金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和行為進行過系統性研究。

鑒于此,本文聚焦于金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與政府行為,并以德國和美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選擇為案例,深入剖析政府作為政策和救助決策的制定者在金融危機管理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政府救助的決策框架

貨幣資金融通是金融市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金融危機后美聯儲采用了貨幣政策應對危機[2]。貨幣資金融通功能建立的基礎是民眾對金融市場存在較大信心,一旦信心喪失,會嚴重損害金融市場穩定的基礎,極易引發金融危機,并形成惡性循環,這是因為金融行業特性決定了其無法自動修復金融市場。

一是內在脆弱性。金融體系運行環境信息不對稱,其直接后果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3],金融機構的倒閉會引發投資者、儲戶對整個金融業失去信任,會使金融業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會嚴重損害金融市場的穩定。銀行存款準備金制度使銀行具備貨幣創造功能,也是銀行創造利潤的基礎,但在沒有外部流動性支持時,銀行的資產流動性永遠小于負債。

二是金融危機的傳染性。金融危機能在經濟運行的部門之間進行傳遞,加上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流動性盈余的金融機構也不會借款給流動性短缺的金融機構,從而導致整個金融市場崩潰。

三是遠離均衡性。在一定時期內,金融市場中的諸多行為都是動態變化的,并且具有自反性或對稱性等特征。如許多國家為挽救不斷下跌的匯率,控制資本外逃,按照基本的供求原理,都采用緊縮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而高利率狀態下匯率升值,吸引外國資本流入,然而在真實的金融危機中,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利率不斷升高會伴隨著匯率下跌和資本外流。

金融危機中政府的有效救助有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適當、合理的救助措施不僅能給被救助者帶來收益,即直接收益,同時還能夠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即間接收益[4](P105-152)。金融危機越嚴重,金融市場參與者越傾向于政府救助[5](P86),但政府過早地救助金融市場,反而影響后續政府穩定金融市場措施的效果。[5](P87-105)同時政府選擇和實施穩定金融市場相關措施會面臨很大的社會壓力和政治壓力。因此,政府在意識到救助的必要性時,才會決定是否采取金融危機應對措施,若認為金融市場上的變化不屬于金融危機的表現,則不會采取救助措施[6]。如果政府決定對金融市場進行救助,那么首要的任務是政府意識到政府救助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深入、全面了解金融危機特性與金融市場應對措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備選方案[7]。

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雖然各國政府在監管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動機,但對于是否救助金融機構,以及如何選用救助措施[8](P90),何時進行救助,如何選擇救助對象,救助時附加條件的設定等方面,是政府面臨的艱難抉擇。

三、救助措施及機制的構建

政府在選擇應對措施時需考慮如下幾點:第一,金融市場充斥著不安全感,會推動金融危機的惡性發展,及早地采取救助措施可以節約救助成本,降低經濟遭受的損失;第二,政府的決策既受到信息不對稱和專業性的影響,也受到政治層面和法律層面的影響,政府可能因受到行政部門對政府救助的接受度、社會公眾意見以及國際社會的意見影響,而不愿承認金融危機的存在[9];第三,政府過早地采取措施,釋放出存在金融危機的信號,會對市場產生消極影響,致使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還會導致道德風險[4](P139);第四,政府救助會使金融機構產生不當預期,寄希望于政府救助,從而減少了金融機構進行有效風險管理的動力,其結果是使金融機構進行高風險投資活動,尋找監管空缺路徑以獲取不正當收益[9];第五,政府救助弱化了“市場懲戒”機制,無法及時淘汰經營虧損的機構,市場的約束作用受到扭曲,市場退出的壓力不復存在;第六,過早采取措施會影響政府對問題金融機構的判斷力以及處置能力,使得政府對金融危機發展的預估和判斷缺乏足夠的事實經驗支撐[9]。

面臨處于崩潰邊緣的金融市場,政府會采用直接救助的方式來穩定金融市場,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方式:第一,政府采用具有針對性的專項應對措施,及時遏制危機蔓延,減輕其破壞程度;第二,政府選擇有協調性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綜合政策措施[10]。

(一)專項應對措施的選擇

專項政策措施是為緩解金融危機的特定風險而量身定制的措施,其實施方式比較靈活,不僅可與其他專項應對政策措施組合,還可根據風險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微調。但專項政策措施的實施并非僅存在于金融危機的初期,因為其可能是政府的偏好,亦可能是綜合政策措施被立法部門否決而不得已為之,同時由于不同的專項政策措施有著不同的成本、不同的救助程度及不同的效率,綜合金融危機的不同階段和風險特征、政府的不同動機和偏好考量,各國政府對具體專項政策措施的選擇不盡相同。

破產清算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權益,是化解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之一[11](P155-172)。但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中,大量企業破產清算使得社會公眾對市場失去信心,并不認為破產清算有助于市場淘汰劣質企業,而是質疑破產程序是否是適當[12]。因此在常規機制無法遏制金融危機蔓延時,政府才會采取非常規的政策措施,兼顧考慮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和其救助需求來實施救助。

當政府決定對金融市場采取救助措施時,需要在專項政策措施和綜合政策措施中進行選擇[9]。在金融危機伊始,政府并不確定金融危機的存在,也無法預估其潛在規模。所以當金融市場出現不穩定因素時,政府會采用專項的穩定措施來化解其不利影響,但會增加某些行政部門的工作負荷,當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超負荷運行時,金融危機救助措施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此時,在確認存在金融危機且專項措施無能為力時,政府才會考慮采用綜合應對措施,但從專項政策措施到綜合政策措施的過渡需要有政府部門協調,還需獲得行政主管部門支持[4](P140-141)。

(二)綜合政策措施的選擇

政府采取綜合政策措施的原因有多種:一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當其他國家政府采取綜合政策措施時,本國政府為維護社會公眾對金融市場的信心,亦會采取綜合應對措施,防止資本外流;二是行政部門有動機擴大其行政執法權,敦促立法部門批準綜合政策措施;三是行政部門超負荷運行,難以實施增加的專項政策措施時,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進行合作成立新機構,并制定新機制以簡化救助流程,優化貨幣資源和人力資源配置,從而采取綜合政策措施[7]。

綜合政策措施主要有如下優勢:第一,綜合政策措施確保了政府在金融危機監管過程中有一個完整連續的行動模式,應對金融危機更具備時效性[9];第二,它向市場釋放了積極信號,增加了政府未來應對措施的可預測性,加強了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心[4](P143);第三,通過實行綜合政策措施,金融危機應對機制得以標準化,專門的金融穩定機構得以成立,行政部門的負擔得以減輕,政府資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9];第四,在金融危機期間,由于金融市場的系統性紊亂,難以對金融資產和企業進行準確估值,而綜合政策措施的實施實現了金融危機應對機制的標準化,新的估值機制也會得到統一,金融資產和企業的估值過程會有法律法規保障,從而能更準確地對金融資產以及企業進行估值[10],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第五,在綜合政策措施中,法律法規規定了行政部門的職能和其對金融危機的監管程序,為金融危機監管奠定了合法性基礎,避免了社會公眾對行政部門職責的質疑[9];第六,在政府實施救助措施過程中,政府常規工作無需公示,專項政策措施實施過程無需公開,但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需向公眾征集意見和建議,在綜合政策措施計劃的制定過程中,立法部門向公眾征集意見和建議,從而使綜合政策措施具有很大的透明性[4](P144)。

(三)損失分配路徑

金融危機中的政府救助措施會影響政府財政收入與支出,救助措施雖未影響政府的財政支出,但會對政府財政產生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13](P142),間接損失主要源于政府對資產的不當購買和政府資產的濫用,或救助措施產生負面效果,最終造成經濟損失[14](P25-76)。因此,在應對措施實施中,政府往往會減少財政收入,或增加財政支出,或產生其他間接損失,且政府很難精確地估算這些損失[7]。

政府在選擇金融危機救助措施時,也是政府對其救助措施產生的財政損失進行分配的過程。政府在確定損失分配時,主要通過以下四個途徑:一是債權人、投資者承擔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的損失;二是金融機構及其股東通過出讓股份或公司資產來承擔損失;三是政府通過提高利率等方式增加了債務數量,由債務

人承擔損失;四是通過政府直接救助方式由社會公眾共同承擔損失[4](P145-146)。可見,對損失分配路徑的選擇是對社會財富分配路徑的選擇,會對社會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在選擇過程中,政府要維護法治的公平與公正,保證財政支出效益與效率,并防止利益集團對政府的影響至關重要[9]。

四、救助對象的選擇機制

救助對象的選擇主要基于其重要性和救助效果。政府會考慮潛在救助對象在金融市場的重要性,評估其救助效果,評價其財務狀況。其財務狀況信息主要來源于申報文件、其他渠道公開信息,或政府的盡調信息。在財務信息評估中,政府會考慮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是源于資金流動性困難還是償付困難,如果政府只對財務狀況良好的金融機構進行救助,但該金融機構最終卻破產清算,表明救助對象的選擇出現了問題[4](P147)。

(一)救助方式的選擇

金融危機中政府救助措施的成功與否與對被救助對象的選擇密切相關。但按照被救助對象的意愿,救助方式可分為自愿救助和強制救助。自愿救助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遇到流動性困難時,與政府進行非正式溝通,向政府申請救助,經政府批準后,政府對其進行救助。而強制性救助是政府有選擇地確定被救助對象,強制其提交申請,政府批準其申請后對其進行救助。政府提供救助時,若問題金融機構放棄救助,那么它在市場競爭中就會處于劣勢,但問題金融機構申請政府救助,金融市場會認為金融機構出現資金流動性問題,對其失去信心[4](P148),從而金融機構對申請救助難以抉擇,并觀望其他金融機構是否會申請政府救助,導致延誤救助時機,其救助效果會受到影響。

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德意志銀行宣稱其作為資產狀況健康的銀行,無需政府救助,使得問題金融機構未向政府提出申請,阻礙了救助措施的實施。而在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大銀行一致向政府提出了救助申請,避免了分散申請對問題銀行造成的不利[15]。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美國的“緊急經濟穩定法案”并沒有賦予政府強制企業接受救助的權利,因為考慮到對金融體系有重要意義且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金融機構不愿意接受救助基金(TARP)的救助,美國財政部向九大金融機構施壓,要求其同時申請接受政府救助,以防止金融機構不愿接受救助,從而保證政府救助措施的順利實施[4](P149)。

(二)救助對象的選定

在金融危機中期,出現流動性危機和償付危機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若金融機構償付能力出現了問題,那就意味著其無法償還債務;若金融機構資金流動性出了問題,表明其短期無力償還債務,若其能夠短期內得到貸款,那么償付能力會很快恢復正常。但在現實中很難正確區分問題金融機構是出現流動性危機還是償付危機[16](P77)。償付能力出現問題、瀕臨破產的企業,其負債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以至無法對債務進行清償。而資金流動性出現問題的企業,償付能力只是暫時出現危機[16](P74-81)。因此,如果金融機構因為資產流動性問題導致償付困難,政府的資金救助可助其走出困境,但資金救助無法挽救無償付能力的、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中,金融市場充斥了減值的金融資產,金融機構也魚龍混雜,銀行間市場崩潰,社會公眾對銀行不再信任,政府很難將有救助資質的金融機構篩選出來,因此政府救助核心問題就是判斷問題金融機構是流動性困難還是無償付能力[9]。

因此,當政府決定對金融機構進行救助時,就需要制定一套標準,并在進行救助之前,政府要做出選擇,是只救助資產流動性出了問題的金融機構,還是對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也進行救助,同時還需要考慮金融市場救助的迫切性、救助的整體戰略以及資金的充足性[4](P150)。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德國和美國的救助措施都致力于救助資產流動性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但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政府重點救助了無償付能力、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這是由于日本金融機構之間有很復雜的關聯,若不對瀕臨破產的企業進行幫扶,對破產趨勢進行遏制,可能會產生十分危險的連鎖反應[17]。

(三)救助措施附加條件的設定

當政府已決定對金融機構進行救助時,還需考慮如何設定救助附加條件。附加條件主要來源于《金融市場穩定法案》的規定、憲法的規定、立法部門的意愿以及行政部門的判斷等。政府救助附加條件的設定可以提高政府救助的有效性,確保救助資金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促進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在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德國與美國設置了救助附加條件,但附加條件及履行情況并未對外公開。與此同時,德國和美國《金融市場穩定法案》都授權行政部門設置救助附加條件,或監督附加條件實施,以實現節約成本、有效使用政府救助資金的目的,并達到金融危機救助措施的最佳效果。為了防止金融機構利用政府救助資金進行損害金融市場穩定的商業行為,行政部門對金融機構的經營政策施加影響[7]。同時為了防止股東和高管從政府救助資金中不正當地獲利,金融機構的股利支付、股東及高管薪酬和津貼都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在救助措施中設定附加條件,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

五、啟示及建議

從金融危機產生、發展的歷史和國際經驗可以看出,金融危機給金融市場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和蔓延,宏觀經濟的諸多方面都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重大的經濟風險和損失,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因此,需要居安思危,在經濟繁榮時期警惕經濟形勢發生逆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加強對金融危機形成機制、應對方式、應對措施、應對時機的研究,認真總結、歸納國際救助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全面提高金融危機管理能力,對中國金融業的繁榮以及經濟的發展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精準把握危機救助的時機

金融危機具有蔓延快、影響大、涉及廣的特點,隨著市場參與者相互之間不信任程度的提高,政府救助手段對重建市場信心的作用會逐漸降低,直至微乎其微。政府必須及時、準確進行應對。危機在爆發之初時,時效性尤為重要,在金融危機發生后,迅速采取救市措施,可有力、及時地穩定金融市場信心。

對金融危機救助時機的選擇關乎救助的措施、力度和效果,過早進行救助則會造成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并且在金融危機的早期進行救助還存在著對危機的識別風險,如果錯誤識別危機并施加救助,則會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過晚進行救助則會給金融體系造成較大的損失,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會造成更大范圍的恐慌,此時救助需要承擔更多的救助成本,并且難以達到預期的救助效果。

所以,必須要選擇適當的救助時機,在金融危機初期充分關注、提醒各方重視、做好風險提示,在金融危機尚未大范圍擴展前施加救助,在救助發揮作用后及時關注市場變化,在危機逐漸減輕、緩解時及時退出救助。政府當局在金融危機前就需要做好對金融危機的應對預案,提早建立較為有效的金融危機識別機制和識別措施,通過跟蹤經濟、金融指標判斷金融危機進程,在金融危機的前、中、后期進行有效、實時的跟蹤,根據反饋數據變化,對救助措施進行調整和更新。

(二)切實實施針對性救助措施

在對金融危機進行救助時,需要根據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持續的時間以及危機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影響來實施不同的救助方案。在進行金融危機救助時,首先需要準確找到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切斷或部分斷絕其與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體系的傳導,保證危機不會進一步擴大,為標本兼治打下重要基礎,贏得寶貴時間。而有時,由于經濟體系之間的關聯過于密切,切斷金融危機與經濟體系的關聯又會導致新的危機,這就需要采用新的機制補足經濟循環的必要環節,在救助危機的同時維持經濟和金融的正常運轉。

在金融危機救助的短期內,救助措施可以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為金融市場和經濟運行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由于貨幣政策短期見效迅速,可以在施加救助后有效恢復市場信心,降低金融危機蔓延的勢頭。對于金融危機中期救助的措施,可以考慮采用財政相關政策,通過政府購買行為拉動經濟運行的總需求,通過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引導民間投資、促進經濟增長,通過減稅、降費等政策降低微觀企業的成本,為整個經濟運行擺脫危機輸送更加高效的“養料”。在金融危機救助的后期,應考慮在維持經濟穩定運行的目標下退出危機救助,充分考慮經濟通貨膨脹、就業水平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達成和長遠發展,考慮不同的環境下政策選擇空間存在的差異,適時退出危機救助,把更多市場行為交還給市場。

(三)強化救助行為的法制建構

從德國、美國金融危機發展和救助措施實施的經驗來看,金融危機中大部分的救助措施都是臨時性的。由于金融危機救助措施涉及的救助主體較多,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救助效果的發揮,如果法律構建的基礎不牢固,則難以對救助主體及時采取救助行為進行約束,也會造成救助主體之間的合作不能及時、高效地開展。所以,救助行為的法制構建需要明確救助主體的救助責任,在金融危機期間有義務采取相應的救助行為,并且和其他救助主體進行有效合作,共同救助金融危機。

同時,金融危機中的救助措施在救助市場的同時,很可能會對市場造成不良影響。金融救助產生的直接負面效應就是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問題和政府的過度干預,造成有限的資源配置給了低效的領域,這不僅沒達到救助效果,降低了市場運行的效率,而且造成了救助權力的濫用,影響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甚至有可能產生尋租行為。因此,需要對救助措施的影響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規則,并在危機過后總結經驗,通過立法規范救助行為,防止道德風險和過度干預。可在考慮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原則和資金的可回收原則基礎上,以專門條例的形式明確規定行政主管部門救助問題金融機構的職責、財政資金的具體使用規則和行政主管部門的相機抉擇權。

(四)強化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需要重點關注系統性金融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一般較為隱匿、較難察覺,并且很難進行評估,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積累過程中較難識別,然而當系統性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則會急速暴露,迅速變為系統性金融危機,并且通過金融體系與經濟體系的密切關系快速傳染至其他領域,對經濟產生較大的破壞效果。所以,在構建風險管理體系時,需要首先準確識別和把握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來源和發展過程,在該類風險積累的過程中能及時判斷其規模和態勢,找出系統性風險在經濟運行環節之間傳遞的路徑和機制,及時扼殺可能存在的風險點,保障整個金融體系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需要重點管好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整合和經濟的高效運行,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系統性金融機構倒閉更具有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更大可能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會呈現出許多與一般風險不同的特征,大型金融機構的股東、經營層可能會利用“大而不能倒”的優勢,利用市場的影響力和外部性來過度承擔風險,大型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無法對風險進行有效約束,必須要靠外部監管進行補充。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歐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救助陷入危機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這一行為在國際社會褒貶不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實現了救助金融危機的效果,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并且擔心這些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過后仍會過分承擔風險,然后讓政府“買單”。因此,在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中需要強化對系統重要金融機構的監管,完善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體系,在日常監管中嚴格約束其承擔的風險,進行風險“總量”控制,完善風險“紅線”制度。

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需要重點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從國際上金融危機的救濟經驗可以看出,要從錯綜復雜的經濟、金融運行中準確把握風險來源,要在風險救助過程中客觀認識當期階段、進程和救濟的效果,這些都需要及時的信息搜集和分析。所以,風險管理體系建設要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和平臺,打通經濟、金融數據在風險監控領域的協調機制,共享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信息,暢通金融危機救助機制,使救助措施準確地發揮作用。

(五)推進金融創新和監管協調發展

金融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有力推手,也是金融系統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我國金融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下,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金在經濟運行中的高效配置,但是過度的金融創新會造成重大的金融風險,這些風險的積累甚至會造成金融危機的產生。導致2007-2009年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也正是金融的過度創新,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新的金融產品不斷出現,金融擔保鏈條更加延長,金融風險更加隱蔽,基礎資產的信用情況更加難以評估,這些都給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如果金融創新的速度大大超過了金融業對金融風險的識別能力、掌控能力以及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能力,那么金融風險將不可避免,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就可能會集中爆發。所以,對于金融創新,風險控制能力和金融監管能力應該是金融創新發展的上限,在新的金融創新出現時,監管水平要及時跟上,在制度層面控制風險的存在和蔓延。要建立金融創新跟蹤機制,掌握金融創新發展的現狀、發展態勢和未來趨勢,提高監管智能化手段,進行新風險的識別和新舊風險的統籌監管。同時,不斷完善監管機制和監管手段,在不斷提高對金融創新風險管理和監督有效性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金融創新,將金融創新的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六、結束語

綜上,在成熟的國內外金融市場,金融危機即為整個金融體系崩潰的危機。政府在金融危機防范和救助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是金融危機的穩定器和吸收器,其中政府應對措施的適當性、合理性決定著危機處置的有效性。因此,政府應堅持及時性、針對性和匹配性原則,采取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來化解金融危機。中國金融業當前正處于有序全面開放的關鍵時間節點和向巨大的新興市場加速轉軌的金融體系建構的關鍵時期,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金融體系仍不完善,中國金融改革創新發展的任務尚未完成,如何提升金融危機的預測能力,如何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是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整體來看,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務之急就是宏觀上加強國家金融穩定創新發展政策的系統研究,總體目標就是確保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穩健有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為全面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提供政策的支持,這些都對我國金融安全戰略至關重要。所以借鑒德美等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我國除不斷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發展以外,在穩定金融市場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金融危機的應對效果,強化市場的穩定性,打出一套預防、化解金融風險的組合拳。

猜你喜歡
措施
豬腹瀉病防控措施
治療豬氣喘病的措施
放養雞疾病防治八措施
今日農業(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環境保護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討
歐盟采取額外措施扶持農業部門
今日農業(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
城鄉規劃中常見問題與解決措施探討
湖北農機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0
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8
高中數學解題中構造法的應用措施
20條穩外資措施將出臺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減少豬相互打斗的措施
豬業科學(2018年4期)2018-05-19 02:04: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网站黄| 亚洲天堂日本|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免费无码网站| 日韩精品资源|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在线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一级毛片高清| a亚洲视频|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论坛| 在线国产欧美|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操国产美女| 8090成人午夜精品|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一级在线毛片|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www.亚洲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麻豆小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99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黑人在线| www.youjizz.com久久|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www.日韩三级|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尤物国产在线|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aⅴ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av手机在线|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午夜丁香婷婷| 欧美一级在线看| 一级片一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