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珍 周美亮 李發良 張凱旋 朱劍鋒 沈阿衣洛古有夫 姚聚紅 殷遠杰 伍東明 張 杰
(1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615000,四川西昌;2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100081,北京;3昭覺縣農業農村局,616150,四川昭覺;4甘洛縣農業農村局,616850,四川甘洛)
“世界苦蕎在中國,中國苦蕎在涼山”,涼山苦蕎種植歷史悠久,在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中,涼山是最早種植和開發苦蕎的地區。涼山州17個縣、市,海拔1500~3500m的區域均可種植苦蕎。常年種植面積6.67萬hm2,年均產量11萬t。涼山州從事苦蕎麥產品開發生產的企業已有近40家,產品有苦蕎茶、苦蕎粉、苦蕎方便食品、蘆丁香菜、苦蕎生粉和苦蕎麥日用品等六大系列。涼山彝族對蕎麥主要食用方式有蕎粑、燒饃、煎餅、蕎米飯、糊羹、涼粉和扎扎面等。苦蕎是涼山州高寒冷涼地區的主栽農作物。通過優質苦蕎新品種選育和新技術推廣,對這些產區經濟發展和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為此,本項目組以選育具有高產、優質、抗逆優良品種為目標,經過長期的定向培育,選育出了苦蕎新品種“川蕎6號”。
“川蕎6號”是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高寒農業研究所(原涼山州西昌農業科學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通過將地方品種“額烏”變異單株經系統選育而成的苦蕎新品種。“額烏”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地方品種,株高110~120cm,主莖節數13.1,主莖分枝數3.6~4.0。籽粒長錐,灰褐色,單株粒重1.6~3.0g,千粒重19~21g,產量 1500~2000kg/hm2,生育期 75~80d。
2009年,在四川省昭覺縣補約鄉洼以村本地主栽品種“額烏”良種繁殖田中篩選植株健壯、花序大且集中、分枝區長,葉片不早衰、株型緊湊,單株粒數多、千粒重高、籽粒飽滿整齊、粒色光亮的優良變異單株。采用系譜法選育,通過株行選擇、株系鑒定和品系鑒定,于2016年育成新品系,系譜號為“額烏2009-5-3-2-2-1”,命名為“額爾2009-5”。2017-2018年,在涼山州5個不同生態區進行多點區域試驗。2019-2020年參加由重慶市組織的蕎麥區域試驗及2020年生產試驗。2020年12月通過重慶市種子行業協會組織的相關專家進行的田間鑒定,命名為“川蕎6號”。2021年11月通過重慶種業協會農作物鑒定委員會鑒定,鑒定編號為“渝品審鑒202110”。
3.1.1 植物學特征 “川蕎6號”幼苗出苗整齊、健壯,幼莖綠色,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花為綠白色,無香味。主莖節數11.5個,株高適中,為100~110cm,有效分枝2~5個,花序柄短,結籽集中,籽粒飽滿、長錐、暗灰色,株型緊湊,結實率高,平均單株粒重2.5~4.5g,千粒重22~24g。葉片、籽粒和植株等特征見圖1。

圖1 “川蕎6號”的植物學特征Fig.1 Bot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Chuanqiao 6”
3.1.2 生物學特性 “川蕎6號”為中熟品種,在南方生育期74d左右,略早于對照品種“九江苦蕎”,早熟4d左右。該品種抗倒伏,田間生長勢強,生長整齊,落粒性輕(圖2);抗旱,適應性強,高產穩產性好。

圖2 “川蕎6號”的大田生產Fig.2 The plant morphologies of“Chuanqiao 6”
3.2.1 涼山州5個點區域試驗 2017年,參加涼山州5個試點蕎麥區域試驗,“額爾2009-5”平均產量居第1位,5個點平均產量2119.95kg/hm2,較“依額”(對照1)和“九江苦蕎”(對照2)分別增產150.00和156.45kg/hm2,增幅分別為7.61%和7.97%,增產效果顯著,增產點比例達100%。2018年續試,“額爾2009-5”平均產量居第1位,5點平均產量1810.05kg/hm2,較“依額”和“九江苦蕎”分別增產127.95和150.00kg/hm2,增幅分別為7.61%和9.04%,增產顯著,增產點比例達100%。2年10點次平均產量1969.95kg/hm2,較“依額”和“九江苦蕎”分別增產179.25、229.95kg/hm2,增幅分別為10.01%和13.22%,增產點比例達100%。
3.2.2 重慶市蕎麥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2019年參加重慶市蕎麥區域試驗,“額爾2009-5”平均產量居第3位,5點平均產量1927.80kg/hm2,較對照“九江苦蕎”增產89.85kg/hm2,增幅4.89%,3點增產,增產點比例為60%。2020年續試,“額爾2009-5”平均產量居第1位,5點平均產量 2048.55kg/hm2,較對照增產282.3kg/hm2,增幅15.98%,3點增產,增產點比例為60%。2年10點次平均產量1988.10kg/hm2,較對照增產 186.00kg/hm2,增幅10.32%,6點增產,增產點比例達60%。2020年,“額爾2009-5”在重慶市蕎麥生產試驗中平均產量 1779.30kg/hm2,較對照增產164.55kg/hm2,增幅 10.19%。
經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食品質量監督檢測重慶站測試,“川蕎6號”籽粒蛋白質含量9.01%、脂肪含量1.5%、碳水化合物含量61.8%、總黃酮含量2.6%、膳食纖維含量14.6%、灰分含量2.1%。
選擇土壤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結構良好、養分充足、排灌方便的地塊。
蕎麥忌連作。比較好的茬口是豆類、馬鈴薯、谷類和綠肥,其次是玉米、小麥和燕麥茬口。前作收獲后,應及時淺耕滅茬,然后深耕。在多雨季節及地勢低洼易積水之地應作畦開溝,排水防澇。
南方春播一般在清明前后即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夏播在夏至前后即5月中下旬播種,秋播在立秋前后即8月上中旬播種。
北方一般春苦蕎區的適宜播種期為5月上旬至6月中旬。夏苦蕎區(復播)要搶時早播,一般是前茬收獲后及早播種,即6月中旬至6月下旬。
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種子發芽率、播種方式和群體密度確定播種量。中等肥力土壤,一般情況播種量為60kg/hm2,種植密度為135萬~165 萬株/hm2。
中耕除草次數和時間根據地區、土壤、苗情及雜草多少而定。第1次中耕除草在幼苗6~7cm時結合間苗定苗進行,第2次中耕在苦蕎麥封壟前,結合追肥培土進行,中耕深度3~5cm。
一般用優質農家肥7500~15 000kg/hm2和磷肥300~375kg/hm2作基肥;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或磷酸二銨作種肥,可與蕎麥種子拌勻混合使用。出苗后視苗情長勢情況,用速效氮肥尿素75~120kg/hm2提苗。
苦蕎病蟲害的防治應以農田防治為主,以藥劑防治為輔。在生產上應合理輪作,清潔田園,實行深耕,以減少病蟲來源。同時,通過精耕細作,培育壯苗,加強管理以增強幼苗的抗病和抗蟲能力。
苦蕎常見病害主要有輪紋病、立枯病和霜霉病等。在發病初期,輪紋病需要噴施質量分數36%的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進行防治[1];立枯病需要噴施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600~1000倍液進行防治[2];在霜霉病發病初期,需要噴施相關藥物,如69%烯酰嗎啉·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交替使用[3]。
苦蕎常見蟲害主要有蚜蟲、蕎麥鉤刺蛾、二紋柱螢葉甲和西伯利亞龜象等。藥劑防治一定要掌握在幼蟲3齡以前,蚜蟲用2.5%溴氟菊酯4000倍液噴霧防治;鉤刺蛾用90%敵百蟲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二紋柱螢葉甲在苦蕎現蕾至開花始期進行藥劑防治,用云菊5%乳油1000倍液噴霧;西伯利亞龜象用噻蟲嗪拌種結合葉面噴施高效氯氰菊酯能有效防[4]。
苦蕎具有無限生長特性,邊開花邊結實,同株上籽粒成熟不一致,結實后期早熟籽粒易落,所以適時收獲是高產豐收的重要環節。生產實踐證明,因失時收獲減產可達10%~20%。一般以植株75%左右籽粒呈現本品種成熟色澤為最佳收獲期,也即全株中下部籽粒呈成熟色、上部籽粒呈青綠色、頂花還在開花時為最佳。
苦蕎麥收割宜選擇陰天或晴天上午11:00前進行,收割植株應就近小把中空豎立放置3~4d,以防止籽粒霉爛,且利于未成熟籽粒進行后熟。脫粒前后應盡可能減少搬運次數,以防止落粒。選擇晴天進行脫粒,晾曬籽粒,含水量以9%~12%為宜,入庫前最高不超過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