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眾的印象里,辦假證、用假證往往是“不入流”的違法犯罪分子愛用的手段,身居高位的腐敗官員違法辦理、使用虛假身份證的情況似乎并不多見。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那么,這些官員為何要辦理虛假證件?辦來的證件又有什么“妙用”?
2021年12月31日,湖南省紀委監委公布了一名地級市政協原主席被“雙開”的消息:經湖南省委批準,湖南省紀委監委對衡陽市政協原主席廖炎秋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調查。
身居高位的腐敗官員愛辦假證
通報顯示:經查,廖炎秋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旅游活動安排;違反組織紀律,不按規定報告個人有關事項;違反廉潔紀律,違規從事營利活動,利用職權為親友謀取利益,搞權色、錢色交易;違反群眾紀律,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違反生活紀律,多次出境賭博。違法辦理和使用虛假身份證。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房地產項目辦證、容積率調整、土地整合、土地出讓金減免、煤礦非法開采、拍賣業務承攬、專項資金撥付等方面謀取利益,單獨或伙同他人非法收受巨額財物。
在廖炎秋的違紀違法情節中,有這樣一條——違法辦理和使用虛假身份證。在公眾的印象里,辦假證、用假證往往是“不入流”的違法犯罪分子愛用的手段,身居高位的腐敗官員違法辦理、使用虛假身份證的情況似乎并不多見。然而,梳理過往案件可知,落馬官員被指使用虛假證件的情況并不罕見。這些官員為何要辦理虛假證件?辦來的證件又有什么“妙用”?關于這些問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披露的案例中早有答案。
2019年,黑龍江省人防辦原黨組書記、主任武偉被“雙開”,其問題就包括“違法辦理并持有、使用虛假身份證照”。此前被“雙開”的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楊崇勇,被開除黨籍的廣州市委原常委、市委政法委原書記吳沙等領導干部,也被通報存在“偽造和使用虛假身份證件”等問題。對于這些案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撰文指出:使用虛假證件正是他們掩蓋自身貪腐問題的把戲。只不過,在腐敗分子與紀檢監察部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斗爭中,這些手段常常起到“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作用,反而成為他們違法亂紀的證據。
辦假證絕不只是“小打小鬧”
盤點近年來曝光的違紀違法案件,腐敗分子偽造和使用虛假身份證件,其不法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隱蔽財產,讓非法所得逃避監管。借助虛假身份,腐敗分子可以不動聲色多處購房、藏匿贓款、轉移資產。比如,2017年2月被開除黨籍的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原副市長許亞林擁有3個名字、兩個身份證和6個身份證號碼,其中一個名字專門用于購置房產。又如,2017年7月被“雙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原副巡視員蔣勇,讓朋友在廣東幫他辦理了“李某某”“洪某某”兩張居民身份證,分別在多家銀行開設賬戶,用于存儲、轉移其收受的錢款。
二是躲避追查,東窗事發后逃之夭夭。利用假身份打掩護外逃是不少腐敗分子“隱身”“分身”的重要目的。潛逃海外達15年之久的“百名紅通人員”第5號嫌犯閆永明,就擁有3個身份證號、3個護照號。此外,漂白身份改名換姓,從而在國內竄逃的也并不鮮見。例如內蒙古海拉爾區實驗高級中學原信息教研組組長曹義亮,他在2004年貪污公款近30萬元,此后逃竄至哈爾濱、沈陽、大連、河南等省市,最終落腳于山東威海。
三是隱秘行蹤,逃避監督。姓名身份“變臉”,對于不少腐敗分子的用處還在于助其隱匿行蹤,如出入境信息、出行記錄、住宿登記情況等。2017年7月,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楊崇勇被“雙開”,其違紀問題就包括“辦理假身份證件,并以此私自出境”。更有甚者,廣東省肇慶市農業學校原校長兼黨委書記黃東,竟用“黃東進”“黃東強”等假身份娶了3個老婆。
對于這些滿是心機的腐敗分子而言,他們在使用虛假證件時,早就打好了各種各樣的如意算盤。這也提醒我們:辦理、使用虛假證件絕不只是“小打小鬧”,也很可能與更加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有關。歸根結底,靠包裝和掩飾,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這些腐敗官員欺騙組織、欺騙他人,同時也在欺騙和毀滅自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