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該藥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注入,整個輸液過程前后40分鐘,注入人體后馬上起效,可降低80%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那么,新冠特效藥誰能用?張林琦說:“18歲以上都可以,12至18歲之間附條件使用。”
2021年12月8日,由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團隊、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團隊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教授團隊、騰盛華創醫藥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藥——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特效藥獲得中國藥監局的上市批準,成為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抗體藥物。該藥物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注入,整個輸液過程前后40分鐘,注入人體后馬上起效,可降低80%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這款抗體藥物是如何研發出來的?面對病毒變異等問題,藥物是否依然有效?
從人體中來,再到人體中去
什么是抗體藥物?張林琦解釋說:“抗體藥物是從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液樣本中分離篩選出兩株最強中和能力的抗體組合BRII-196和BRII-198。經研究發現,該抗體組合對包括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等變異毒株均保持中和活性。”
因為抗體組合來自人體,相比于其他藥物更加安全和有效。無論是在國內一期臨床試驗,還是在國外二期和三期臨床試驗,抗體藥物組合都展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該藥物有兩種抗體,可以在人體內存留9至12個月,并保持超強的抗病毒能力。這使得藥物不僅可以治療,在預防上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下一步將研究預防的適應癥,未來或可以為高危人群(例如進入疫區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員)提供防御性保護。”張林琦說,“廣譜、速效、長效和高效是我們抗體組合藥物的突出特點和優勢。”
對于大家普遍關心的“藥物適用哪些人群”的問題,張林琦說:“這款藥物使臨床進展為重度疾病高風險的新冠肺炎門診患者降低80%。特別是具有基礎病(例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感染人群。至于年齡方面,18歲以上都可以,12至18歲之間附條件使用。”
“007戰場”,一關一關過
回顧抗體藥物的研發過程,張林琦說:“研發期間,我們實驗室就沒關過門。不管你什么時候來,都能看到我們的人員在工作。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是工作時間‘996’,我們自嘲自己是‘007(一周工作7天,每天從凌晨0點工作到深夜0點)’。”
張林琦實驗室里有15名成員,其中有一半是女性。抗體藥物研發的兩年間,他們沒有一個人回家過年。“那時候,我們好像不知道什么是春節,心里沒有春晚,沒有年夜飯,只有數據。”張林琦說,“每當一個地方出現一波疫情,或者發現新的變異病毒,政府和老百姓都會對治療藥物和疫苗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科研人員去分析解讀,需要我們的實驗室拿出數據。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實驗室的氛圍一直非常緊張。”
在張林琦眼里,做實驗就像玩游戲一樣,得一關一關地通關。“最初,我們從感染者身上拿到206個抗體基因標本,就開始焦慮到底能不能從中分離出合適的抗體。等到分離出達到預期值的抗體后,我們又開始焦慮它的質量怎么樣……過了這關還有下一關,焦慮一直伴隨著我們。因此,我們也要克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壓力。”張林琦說。
下一步,如何讓預防做到先行
抗新冠病毒特效藥獲批上市后,張林琦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研究抗體聯合療法在高危和免疫缺陷等人群中的預防作用。
“特效藥剛剛獲批上市,面臨著生產、儲存和分配等問題。由于這款藥物確實需要一定的生產時間,目前還是有較大的緊迫性。”張林琦對人類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景非常樂觀,“新冠疫苗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屏障,抗體藥物的出現為我們治療病患做出了突出貢獻。下一步,我們馬上要開始研究臨床救治特別是預防方面能否做到先行。也就是說,不是等到被感染后再進行治療。”
采訪最后,張林琦感慨道:“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采取了非常多的努力。我國在抗擊疫情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距離我們的期待值還差得很遠。疫情還在擴散,并且新的病毒還在產生,這場硬戰還遠沒有結束。我希望世界各國能團結起來,在公共健康治理方面共同努力,才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徹底控制住疫情,回歸我們盼望已久的正常生活。”
(《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