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炎癥與人類衰老有關,而免疫系統可調節炎癥。研究人員發現,壽命較長的巖魚物種擁有更多的免疫調節基因,特別是一組被稱為嗜乳脂蛋白的基因。那么,它的長壽秘訣人類能借鑒嗎?
據悉,一些太平洋巖魚可以活到200多歲,是已知最長壽的脊椎動物之一。那么,它的長壽秘訣人類能借鑒嗎?
對衰老的理解,要從細胞開始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林表示,細胞衰老與染色體端粒密切相關。端粒會隨著細胞每次DNA復制變得越來越短,當其長度縮短至無法保護DNA免遭損傷時,基因組DNA將不斷突變或丟失,從而加速人體衰老,并引發眾多疾病。
參與細胞代謝的主要細胞器線粒體,也是調控細胞衰老的重要細胞器。劉林介紹,當線粒體能量代謝異常時,其在呼吸鏈上會產生很多氧化物。如果人體內的抗氧化還原酶不能及時清除這些氧化物,它們就會氧化線粒體,還會進入細胞核影響基因組DNA,從而引起衰老。
細胞器里的內質網也會因細胞衰老發生退行性改變。如果內質網或線粒體有一個方面功能出現缺陷,會使過多的鈣離子被釋放到細胞質內,從而導致細胞死亡。只有維持一定的鈣離子水平,才能保證細胞正常工作,有效延緩細胞衰老。
新研究證實炎癥與人類衰老有關
太平洋巖魚是對生活在美國阿拉斯加至加利福尼亞水域的底層魚的統稱。其中,壽命最長的阿留申平鲉可在寒冷的海床中生活200多年。
為揭示決定太平洋巖魚壽命的遺傳因素,研究人員從88個巖魚物種中采集了組織樣本,并對它們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研究證實,炎癥與人類衰老有關,而免疫系統可調節炎癥。研究人員發現,壽命較長的巖魚物種擁有更多的免疫調節基因,特別是一組被稱為嗜乳脂蛋白的基因。
在衰老的過程中,封印在人類基因組中的一些重復序列甚至是內源病毒元件會被激活。它們會激發細胞的天然免疫反應,引發組織甚至機體的慢性炎癥,從而導致衰老。由此可見,上述研究可以成為人類延緩衰老的突破口。
尋找破譯衰老的密碼
現實中,關于DNA損傷修復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研究發現,DNA損傷后,一些DNA片段會從細胞核跑到細胞質,從而引起細胞一系列免疫炎癥反應。一旦損傷過多,比如遭受化療藥物、輻射的傷害,細胞就無法自我修復。劉林認為,要將基因修復用于體內細胞,還需要進行大量研究。
研究還發現,人類的基因組含有LINE1反轉錄轉座子,它會隨著年齡增長在機體中變得異常活躍,并通過誘發炎癥來引發疾病。通過研究反轉錄轉座子,不讓其在基因組內活化,也是抗衰老主要的研究方向。
此外,細胞器溶酶體的調控作用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之一。劉林介紹,細胞衰老后會產生很多垃圾留在細胞里,造成細胞衰老或死亡。溶酶體可以通過細胞自噬或線粒體自噬,經由被膜系統把垃圾包裹起來,然后再消化清除或排到細胞外。“應用這個原理,已有部分小分子候選藥物處于市場研發階段,對于延緩衰老、治療腫瘤有一定的幫助。”劉林說。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