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牢關大捷后,李世民隨即回師洛陽,與其他軍隊合兵一處,圍剿王世充。王世充自知大勢已去,只好開城投降。至此,李世民一戰平定鄭、夏二王,使唐朝基本統一北方。李淵特封李世民“天策上將”,這一年,李世民23歲。
毛澤東曾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在大唐開國之戰中,李世民憑借文韜武略屢戰屢勝,戰功無人能及。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
“無中生有”救隋煬帝
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在雁門(今山西代縣)陷入突厥的包圍。當時,年僅17歲的李世民隨軍隊趕去救援。他向上司建議:“突厥敢于圍困皇帝,是以為我軍倉促之間來不及救援。如果我們虛張聲勢,白天用數十里幡旗相連,晚上敲鑼打鼓。突厥一定認為大軍來到,自會逃去。”這就好比三十六計中的“無中生有”。突厥大軍看到旌旗飄揚,聽聞鑼鼓喧天,果然誤以為隋朝大軍已到,急忙解圍而去,隋煬帝成功獲救。
時勢造英雄。隋煬帝好大喜功,雖然建立了大運河等功績,卻在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中令隋朝江山支離破碎。此時,李世民之父、太原留守李淵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招兵買馬,籠絡人心,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同年11月,李淵大軍直奔關中,攻入長安,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皇帝,遙尊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楊廣為太上皇。與此同時,19歲的李世民也走向時代的漩渦,作為父親李淵的得力助手,多次帶兵打頭陣。
李淵割據長安的次年,楊廣去世。李淵得楊侑禪讓,在長安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唐”。
“聲東擊西”,解決唐軍東出、南下的后顧之憂
唐朝建立之初,各方強敵虎視眈眈。東面的鄭王王世充與瓦崗軍在洛陽大戰,而在西邊,割據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西秦霸王”薛舉也是唐朝的心腹大患。
當時,河西走廊是隋朝官馬的主要產區,有大量優質戰馬。薛舉依靠這些官馬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在西北地區縱橫馳騁,軍隊發展到十幾萬人。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帶兵西征,一開始也因隴西騎兵吃了虧。不久,薛舉生病去世,其子薛仁杲繼位。薛仁杲號稱“萬人敵”,勇猛不在其父之下,卻生性殘暴。這年8月,李世民再次領兵西征,大軍直指高墌城(今陜西長武縣北)。到了高墌,李世民采取“以逸待勞”之策,與城外的薛仁杲相持了兩個多月。唐軍將士之前被隴西騎兵揍過一頓,都想一雪前恥,李世民卻不為所動。薛仁杲面對閉門不戰的李世民根本無計可施,加上糧運不濟,手下士氣開始動搖。此時,李世民下令:“敵人銳氣已盡,我軍可攻取他們了!”于是,他派出一支輕兵在高墌城北的淺水原扎營,修建工事。
這是一招“聲東擊西”之計。薛仁杲的軍隊苦等多日,早已按捺不住,第一時間向這支部隊發起了攻擊。然而,這支輕兵不過是李世民放出的誘餌。他們憑借有利地勢拖住了薛軍,直至其筋疲力盡。此時,李世民抓住戰機,帶領主力部隊對薛仁杲大軍發動襲擊,驚慌失措的薛軍接連潰敗。
走投無路的薛仁杲只好向李世民投降,這是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獨立指揮的第一場大戰。此役后,李世民轉戰各地,平定秦涼、力保河東,解決了唐軍東出、南下的后顧之憂。
“圍城打援”,一戰平定鄭、夏二王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東征來到洛陽城下,與王世充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
隨著洛陽外圍接連失守,鄭軍糧道被斷,王世充退守洛陽城中。他將精兵集中于城內,并布置了精良的守城器械。唐軍發動大軍晝夜攻城,一時難以攻下這座堅城。王世充的軍隊被圍困多日,士氣一蹶不振,便派人向占據河北的竇建德(夏王)求援。竇建德為救王世充,情急之下率10萬余大軍南下一路來到洛陽東邊的門戶——虎牢關。得知竇建德向洛陽進軍,李世民當機立斷,決定“圍城打援”。他留下部分軍隊協助弟弟李元吉繼續圍攻洛陽,等待王世充的守軍不戰自潰,自己則率精騎3500人奔赴虎牢關。
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憑借有利地勢將竇建德的大軍阻擋了近一個月。夏軍遲遲沒有進展,人心思歸。兩軍相持之際,李世民放出“煙霧彈”,將戰馬趕到黃河邊放牧,假裝軍隊的糧草已消耗殆盡。竇建德得知后,第二天傾巢出動,夏軍戰旗連綿數里,鼓聲震天。李世民登高觀察敵陣,等竇建德的軍隊人困馬乏才下令開打。
李世民親率騎兵沖鋒在前,領著程咬金、秦瓊等猛將突入敵陣,在敵陣后方張開旗幟。竇建德倉皇迎戰,被打得措手不及,部下頓時四處逃散,竇建德被生擒。
虎牢關大捷后,李世民隨即回師洛陽,與其他軍隊合兵一處,圍剿王世充。王世充眼見城外夏軍已敗,手下將領也不愿隨他突圍,自知大勢已去的他只好開城投降。至此,李世民一戰平定鄭、夏二王,使唐朝基本統一北方。李淵認為,當時已有的官職無法彰顯其榮耀,特封李世民“天策上將”。這一年,他才23歲。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