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21年12月31日聯合對外發布《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解釋》對往豬肉里注水、添加“瘦肉精”、生產銷售“毒奶粉”、利用保健品詐騙老年人等犯罪的定罪處罰作出了規定,通過完善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進一步織密依法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法網。
最高法介紹,《解釋》體現從嚴懲處的政策導向,如通過規定對在農藥、獸藥、飼料中添加禁用藥物等危害食品安全上游犯罪的懲處,加大刑法對食品安全的全鏈條保護力度;通過規定對銷售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回收食品等行為的懲處,實現刑法對食品安全的全方位保護,為打擊相關犯罪提供了更加明確的適用法律依據。
近年來,一些不良商家抓住老年人有保健需求的心理,通過“免費體檢”“健康講座”“專家義診”“夸大療效”等花樣繁多的手段,虛構保健食品具有包治百病的神奇療效,欺騙老年人高價購買,牟取暴利。此類“保健品坑老”案件頻發,犯罪性質惡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長安翱表示,《解釋》明確規定,實施此類犯罪,符合詐騙罪規定的,依照詐騙罪定罪處罰。如果銷售的食品不合格,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犯罪定罪處罰。這些規定有利于斬斷伸向老年人的罪惡之手,有效保護老年人的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