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陵地理位置的正式確認,使西漢十一帝陵的名位全部確定。此外,霸陵平面格局上承 “無為而治”,下啟“獨尊儒術”,是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折射出西漢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
近日,陜西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被確認為西漢漢文帝帝陵——霸陵,糾正了《類編長安志》等傳統史籍關于霸陵位于鳳凰嘴下的千年謬誤。
漢文帝霸陵遺址現身
據元代學者駱天驤撰寫的《類編長安志》記載:“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然而,考古工作者多次對鳳凰嘴進行了細致勘探,并未發現陵墓類遺跡。
2002年3月,陜西警方獲知,美國某拍賣行即將拍賣來自中國西安的6件裸體陶俑。經長達1年多的交涉,美國最終將這6件裸體陶俑歸還中國。考古專家研究發現,這6件陶俑的形態、大小、結構與漢景帝(漢文帝之子)陽陵出土的著衣陶俑幾乎一模一樣。隨后,公安部展開了調查,最終確定陶俑出自白鹿原的江村大墓。
2006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對江村大墓進行了搶救性勘探。考古人員發現,這里竟然隱藏著一座有著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此外,一道東西長1200余米、南北寬約863米的夯土圍墻把江村大墓與竇皇后陵合圍在一個大陵園內,體現了漢代帝后合葬的特性。此外,陵墓的總體規劃是以西漢長安城為中心進行對稱布局,且面向都城,屬于南北向,且帝陵比后陵更靠近都城,正是“陵墓若都邑”的真實寫照。考古勘探的結果結合歷史文獻記載,國家文物局于2021年12月14日正式公布: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的霸陵。由此破解了漢文帝陵墓位置的千古之謎。
節儉薄葬之謎
霸陵地理位置的正式確認,使西漢十一帝陵的名位全部確定,但一些歷史之謎并未完全揭開。比如,漢文帝為何一改厚葬舊俗,力行薄葬新風?
據記載,西漢初年,歷經秦末戰亂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極大破壞。雖然自漢高祖劉邦起就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但到漢文帝時,社會生產力仍沒有完全恢復。因此,漢文帝沒有實行厚葬的經濟基礎。
更重要的是漢文帝節儉治國的思維。據《史記·孝文本紀》(《史記》本刊有售,全6冊,原價1580元,現價268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記載,漢文帝在位期間,為天下人作出了節儉的表率,這也體現在其修建陵墓上。考古人員發現,相比薄太后,(即薄姬,漢文帝之母)南陵出土了上百件金銀飾品,霸陵中的金銀裝飾陪葬品非常少,大多是陶俑,只有少量小件鐵器、銅器,這基本印證了史籍中關于漢文帝薄葬的記載。
遠離父兄之謎
漢文帝為何違背祖制,不跟隨其父漢高祖劉邦、其兄漢惠帝劉盈入葬咸陽原皇家墓葬區?原來,在西漢帝陵格局中,漢高祖長陵居昭位,在左。漢惠帝安陵居穆位,在長陵右邊。按照昭穆制度,下任皇帝帝陵應在長陵左邊。但漢文帝同居穆位,不能居長陵左邊,而右邊又被安陵所占,其在帝陵的營建上處于左右不得的尷尬境地。
此外,薄太后的名分也頗為尷尬。薄姬原為秦末漢初時期群雄之一的魏國公子魏豹的小妾。劉邦滅掉魏豹后將薄姬納入后宮,但薄姬長期沒有被晉封。漢文帝即位后,薄姬雖成為大漢太后,但她的地位始終無法越過呂后。如果漢文帝在咸陽原營建帝陵,其母的陵墓也要一起安放此處陪葬長陵,在規格上不免要低呂后一等,這是漢文帝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徑,選擇在白鹿原營建帝陵,以便按照大漢太后的規格來設置其母的陵墓。
陵墓布局之謎
漢文帝之所以選擇在白鹿原修建陵墓,也與漢初內憂外患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
西漢年間,中央朝廷同時面臨西北匈奴和東南諸侯國的雙重壓力。漢文帝選擇白鹿原,也是看重其西北低、東南高的地形優勢,能夠對東南各諸侯國形成地理壓制態勢。
此外,劉邦雖是開國之君,但其皇權被功臣集團深度制約。漢文帝繼承大統后,運用一系列政治手腕分化、瓦解功臣集團,并對朝廷高層進行大洗牌。之后,漢文帝有意通過禮儀制度建設抬高皇帝的威嚴。考古人員在霸陵陵區發現,100多個象征官署機構的外藏坑都圍繞著帝陵,呈現出一種向心式的政治布局。這一布局形式在長陵和安陵中都沒有出現,反映出西漢歷史進程中皇權增強的事實。
據史料顯示,漢文帝采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初步解決了齊國和淮南國兩個最大的政治隱患,使其子漢景帝能夠平定“七國之亂”,最終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和兩漢400年太平之局奠定了根基。考古人員還發現,霸陵平面格局上承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的“無為而治”,下啟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及漢宣帝杜陵的“獨尊儒術”,是西漢帝陵制度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折射出西漢國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后續的研究將帶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上真正的西漢王朝。(《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