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侵美國的“殺人蜂”是亞洲大黃蜂,體長接近5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蜂。其毒刺吐出的毒液是蜜蜂的7倍,可以連續多次發起進攻并釋放劇毒。它們的螫針長達0.6厘米,可刺穿人的衣服,如果被其毒刺刺中,可能喪命。
前不久,美國科學家確認,2021年已在美國西雅圖發現了一只“殺人蜂”。
2019年11月,美國西海岸和加拿大部分地區就首次發現了“殺人蜂”。目前還不清楚它們是如何來到美國的,但這些外來物種十分可怕。
體型龐大、毒性很強、能殺死人類
入侵美國的“殺人蜂”是亞洲大黃蜂,體型龐大,體長接近5厘米,看起來比一些蜻蜓還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蜂。其頭部呈橙黃色,腹部有黑色條紋,翅膀則像蜻蜓一樣大。
亞洲大黃蜂不但個頭大,它的螫針更是長達0.6厘米,可刺穿人的衣服,包括養蜂人特制的加厚衣服。它們的毒刺吐出的毒液是蜜蜂的7倍。不僅如此,不同于蜜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一次性毒刺,亞洲大黃蜂的毒刺可以連續多次發起進攻并釋放劇毒。
如果人們對亞洲大黃蜂的毒液過敏或被多只大黃蜂蜇傷,這可能是致命的。據《泰晤士報》報道,日本每年約有50人被這種大黃蜂殺死。
亞洲大黃蜂以消滅整個蜜蜂群而聞名。當亞洲大黃蜂發現一個蜜蜂蜂巢時,它們可以在短短幾小時內獵殺成千上萬只蜜蜂,然后進食或將捕獲的蜜蜂喂養它們的幼崽。因為亞洲大黃蜂的外殼堅固,蜜蜂的刺難以刺穿。5到7只大黃蜂同時進攻一個蜜蜂蜂巢,即可輕易攻入蜂窩內部并造成蜜蜂死傷慘重。
用氣味標記目標,飛得又遠又快
當亞洲大黃蜂發現蜜蜂蜂巢時,會在蜜蜂蜂巢上分泌一種有特殊氣味的物質進行標記,其中含有信息素。這樣它們的同伴就會被吸引,然后會帶著2到50只蜂前來,開始屠殺。昆蟲學雜志《普賽克》刊文稱,它們是已知的唯一一種會對食物目標施加氣味的黃蜂。
幸運的是,亞洲大黃蜂并不是全年都有威脅。它們在整個冬天都處于相對休眠狀態,一般從4月份開始尋找食物。夏末和秋天是它們最具攻擊性的時候,也是它們最有可能攻擊蜜蜂蜂群的時候。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亞洲大黃蜂是如何來到北美的,但它們被發現的區域是比較典型的,它們喜歡在低海拔的森林和山區活動,并在地下筑巢。
另外,亞洲大黃蜂還是非凡的飛行家。它們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0英里(約32千米),一天可以飛行480英里(約772千米)。幸運的是,當它們遠離家園時,攻擊性較弱。但如果它們發現你的附近有一個亞洲大黃蜂蜂群時,那么你可能會處于危險之中,因為它們會攻擊你以保護自身免受潛在威脅。
多次襲擊美國,危害很大
2019年,華盛頓地區就發現了第一只亞洲大黃蜂并將其抓獲。2020年10月,華盛頓地區再次發現了6只亞洲大黃蜂,當時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尋找這些大黃蜂的巢穴,然后進行摧毀。雖然當時發現的亞洲大黃蜂看起來只有6只,但是可能還有很多未被發現的亞洲大黃蜂,而后來的搜索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2020年底,華盛頓的科學家就成功摧毀了第一批發現的亞洲大黃蜂巢穴。在這一批巢穴中就有多達500個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活體標本,其中有近200只蜂后。
因為這類型的大黃蜂所選擇的食物主要是一些小型昆蟲,所以,蜜蜂就成了這些大黃蜂的盤中餐。蜜蜂對北美農業的許多方面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幫助許多不同的作物授粉,包括蘋果和各種漿果。蜜蜂數量的急劇減少已經夠麻煩的了,如果不迅速根除亞洲大黃蜂,可能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而且,亞洲大黃蜂在美國屬于外來物種,目前在美國并沒有天敵,所以其在美國發展也較快。如果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就可能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
不過,也無需過度擔心,除掉“殺人蜂”是有可能的。昆蟲學家正在用毒藥、陷阱等方法捕殺這種蜂。除了人類的行動外,蜜蜂自己也會發起反攻。當本土蜜蜂注意到亞洲大黃蜂入侵時,便會將危險信息傳遞給同伴,一起將大黃蜂引到蜂巢中。在那里,其他蜜蜂集體撲向入侵者,圍繞其形成蜂團,并迅速拍打翅膀產生熱量,將入侵的大黃蜂活活“熱死”。
(《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