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身兼外賣騎手、快遞小哥、江湖郎中、算命先生等多重身份,偶爾007、時常996,肩挑百多件貨物從這個村走到那個村,引得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天天坐在家門口翹首以盼。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貨郎。
在沒有網絡、沒有快遞的古代社會,誕生了一種神奇的職業:他們身兼外賣騎手、快遞小哥、江湖郎中、算命先生等多重身份,偶爾007、時常996,肩挑百多件貨物從這個村走到那個村。雖然這個職業在今天幾乎見不到,但曾經那也是一個香餑餑,引得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天天坐在家門口翹首以盼。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貨郎。
你想要的,貨郎這里統統都有
要說誰是古代的“帶貨一哥”,那必須得是南宋畫家李嵩筆下的《貨郎圖》。
這不是貨郎的第一次亮相。他最早的形象可以追溯到漢代的“百戲俑”和“說唱俑”。如果你翻開音樂史和戲曲史還會發現,賣貨郎走街串巷的吆喝聲,經年累月,成了演說各種故事的說唱藝術,而且該唱腔還被稱為“貨郎調”。
《水滸傳》中就有一段是燕青扮成山東貨郎。他打著板,一邊唱起了貨郎太平歌,一邊就把貨賣出去了。
那貨郎賣的都是些什么?
南宋三大件:木叉、釘耙和斗笠。雖然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就是些普通的種田工具,但在當時,人口猛增讓農業生產成了香餑餑。統治者們提倡精耕細作,大力開墾梯田、水利田等,少不了要在工具上下一番工夫。
錢塘江和大運河航運的發展,讓你即使住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杭州),也能吃到來自廣州的荔枝、福建的龍眼,就是來自北方的“山東黃米”也可以在這里吃到。
除了吃的,還有人們關注的生活用品。吃飯用的碗、盤、碟,喝茶用的茶杯和茶壺,陶瓷工藝的發達,不僅讓人們有了更多選擇,還能讓一些商品遠銷海內外。但小朋友們可不關心這些。他們從家里跑出來,直奔自己最愛的玩具去,風箏、彩旗、撥浪鼓,還有八哥叫喳喳。
你想要的,貨郎這里統統都有。毫不夸張地說,貨郎把南宋財富密碼把握得死死的。
貨郎就是一個“移動的百貨商店”
那么,貨郎在現場到底帶了多少貨呢?
東西多到十二層的貨擔還裝不下,要貨郎插在頭巾上,掛在隨身的口袋里……你光是看貨郎這身打扮就知道東西少不了。
李嵩在貨郎的貨擔上是這么寫的,“三百件”。當然,這個“三”還只是虛指,在古代是形容東西多的意思。
帶了這么多貨都還不是貨郎最厲害的地方。怎么讓這么多東西顯得多而不亂,既讓貨擔顯得滿滿當當,又不會因為太多而溢出來掉在半路,沒有個把月的帶貨經歷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
李嵩不僅把這成百件貨物全部畫了下來,就連貨物上的細節都沒有放過。最典型的就是在風水八卦、文書醫書上的“明風水”“雜寫文約”“會誦仙經”等字樣的刻畫,還間接帶出了貨郎另外有的江湖郎中、算命師傅等多重身份。
用今天的話來說,貨郎就是一個“移動的百貨商店”以及“萬能的兼職打工人”,而李嵩則絕對稱得上是一臺“人肉照相機”。
李嵩讓時間停留在貨郎剛走進村子,剛要把沉甸甸的貨擔放到地上供大伙挑選的瞬間。而早在他走近時,貨擔上丁零當啷的撥浪鼓等聲響就“暴露”了他的到來。家庭主婦一手抱著孩子就迎了出來,另一只手向前伸,好像要喊住跑遠了的孩子,讓他慢點兒。有些性子急的孩子沒等貨郎完全卸貨,就湊到了擔子前挑選好玩的、好吃的。
你可以在《貨郎圖》上清晰地看到每個人的臉上寫滿了“高興”。這份一千多年前的快樂,大概就跟我們今天收到快遞時的心情是一樣的。
誰說這樣的日子不美呢
清明上河的集市活動是一期一會,而貨郎的“現場直播帶貨”卻是家常便飯。他給平常辛勞的生活帶來了時興的玩意兒、實用的生活必需品,讓人們期待著他的下一次到來。
翻開歷史書,我們看見的宋代雖然常被打上“積貧積弱”的標簽,但不可否認的是,宋代的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遠方蓬勃大氣的山水被看見,身旁生動的花鳥蟲魚也被看見;特大節日里的熱鬧被看見,普通人的生活也被看見。不管是宮廷里的皇宮嬪妃,還是市井里頭的普通老百姓,在這里,每個人的現實生活都能被畫家們看到,被記錄、被留在一張張的畫卷之上。
于是,那里有貨郎挑著整整十二層的貨擔,背上“三百件”之多的貨物行走在大街小巷。他唱著貨郎調,搖起撥浪鼓,帶我們回到的是那一個帶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時代——不再關注過度奢華的東西,只著眼于身邊的尋常,平凡的日子也能成為另一道風景。
(《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