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有一群人,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參與這場全世界的盛會。
古老的村莊,建設成冰雪小鎮;種地的農民,變身為滑雪隊員;傳統的農業,轉型成現代產業;村里的人們,快速踏上了國際化的舞臺。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大事件,影響遠不止當前,更在未來。
池學禮:我天天在村子里的蔬菜基地轉悠,查看蔬菜長勢,意大利香菜、蒔蘿、歐當歸、車窩草……種了幾十年菜,這些洋菜很多都沒聽說過。所有的“小眾” 蔬菜,將在冬奧期間端上各國運動員的餐桌。剛接到冬奧蔬菜種植任務后,別看我是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心里還真有點緊張。不過從目前的長勢來看,保質保量保供冬奧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杜皂銀:年紀大了,在外面打工越來越難了,但回鄉創業還可以。因為冬奧,現在游客多了,不光需要住宿,也需要采摘、吃飯等。我們自己生產蔬菜水果,可以提供地道的農家食品,比在外面采購的要好,而且還能增收。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海陀山、官廳水庫,便利的交通讓后黑龍廟村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這些都是我們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萬利坤:我是一位全職媽媽。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在家門口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民宿需要服務者、管家、保潔、廚師……沒有誰比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人更合適,既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又能為游客展現最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
張延峰:我學滑雪的時間不長,不久之前我還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農忙的時候種玉米,農閑的時候在家照顧孩子、老人,偶爾出去爬爬山……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穿著滑雪服,在高級雪道上風馳電掣般地滑下來。如果沒有冬奧這個契機,我不會走上職業滑雪的道路,只會把滑雪當成一個愛好。
郎恩鴿:作為“海陀農民滑雪隊” 的隊長,我原本是一個深山里放羊的“羊倌”,養著300多只羊。申辦冬奧成功后,我賣掉了家里的羊,開始尋找新的事業。滑雪隊的成立,起于偶然。如今,這支成立于2017年的滑雪隊,有28 名隊員,預備隊員68 人,已經有30 人獲得了國家職業滑雪指導員證書,找到了新的事業。
張海超:我家就住在延慶海陀山山腳下的后黑龍廟村,知道冬奧在家門口舉辦后,我便決定回村創業。從改造自家的院子開始,我和妻子打造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僅四五年的時間,就從一個院子,變成19 個院子的規模。村里還有好幾個院子,是其他村民自己經營的。
郭樂琴:延慶冬奧村及山地新聞中心項目部食堂里,我和情潤海陀巾幗志愿服務隊隊員們是這里的老熟人。這兩年在節假日里給冬奧建設者展示下自己的好廚藝,已經是我們最習以為常的事情。工期緊張,又趕上疫情,工人們總是在工地上過節,而節日里的好味道,總與服務隊有關。盡自己所能幫著忙活點,哪怕冬奧會結束了,也會是一段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