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靖騰
迎著午后的陽光,我望著手邊打印出來的樂譜,內心泛起一絲激動——這是一首用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樂譜,它記錄的旋律本已被世人遺忘,卻在我的努力下,重獲“新生”。
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對小提琴藝術有所了解的人對這個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他是橫跨十九、二十兩個世紀的小提琴大師,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色醇厚華美,節奏生動而瀟灑。他對小提琴藝術多有創新,首創了連續揉弦等表現手法。他是世紀之交浪漫主義小提琴表演風格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將小提琴這門藝術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克萊斯勒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小提琴獨奏曲為主,總共創作和改編了一百五十多首小提琴作品,其中有二三十首是職業演奏家和提琴專業學生必學必演(錄制)的,這些作品基本上屬于小品類樂曲,大多數帶有十九世紀特有的沙龍風味,旋律優美動聽,通俗易懂,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如《愛之歡樂》《愛之憂傷》《美麗的羅斯瑪林》《維也納隨想曲》《子夜鐘聲》《中國花鼓》等。這些作品不但作者本人在世時曾多次演出和錄制成唱片,也成為后世很多優秀小提琴家非常喜愛的音樂會演出和錄音曲目。

相比上述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克萊斯勒在20世紀初的頭二十年(集中在1904—1922年)改編并錄制的一批作品就不太為人所知,其中一些是當時二三流作曲家寫的音樂“甜品”,部分還是當時大眾熟知的流行歌調。這些本來不太起眼的樂曲經由克萊斯勒的妙筆生花地改編,再以其獨一無二的浪漫琴音予以演繹,倒也頗有幾分魅力。但由于此類作品本身的藝術品位不高,加上當時極為粗糙的錄音技術,大多不被人注意。事實上,為克萊斯勒錄制了最多數量唱片的RCA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國無線電公司)反復再版的幾張專輯里也不包括這批作品。只是在發行紀念性的全集錄音(11CD)時把它們收入了前五張唱片里。
今年春節放假期間,我利用空閑時間仔細重聽了一遍這套紀念全集,包括以前忽略的那些早期改編曲。我被當中一首名為《歌曲-沉思》(原文為“Chanson-Meditation”)的曲子吸引住了。這首樂曲總體上不脫離克萊斯勒大多數作品所帶有的私密的沙龍風味,并散發出屬于十九世紀的芬芳的懷舊氣息,獨奏聲部的旋律尤其綺麗纏綿。聽著這溫暖親切的音調,就像觀看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心里掠過一絲“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從創作手法上分析此曲并不復雜,其音樂內涵卻比大多數同期的膚淺艷俗之作明顯高出一籌。不過克萊斯勒改編的曲子數量繁多,一首冷僻的作品通常不會令我過分關注。可不知怎么回事,自從第一次聽到這首樂曲以后,它的旋律片段就不時在我腦海里回蕩,吸引我不斷地反復播放并沉醉其中。
克萊斯勒分別在1910年、1911年和1912年三次錄制了這首曲子。據唱片說明書所標注,第一次演奏使用的是完全由原作者羅林斯·倫德斯·科特奈特(Rawlins Lowndes Cottenet, 1866—1951)創作的版本,后兩次錄制演奏的才是由克萊斯勒改編的版本。改編版和原作的差別主要是前者的開頭多了一段簡短的序奏,后兩次演奏的音樂面貌基本相同,但在伴奏部分的和聲與織體上仍有幾處極細微的差異。總體而言,以第三次錄音呈現出的音樂文本最為妥帖,錄制轉制的效果也最好。
至于原曲作者,自信對于古典音樂作曲家所知甚多的我也對其完全陌生。《牛津音樂辭典》中也沒有收入關于他的條目。在網上倒是找出了有關此人生平的幾段資料,稱他是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美國的一位社會名流,身兼大都會歌劇院董事會成員、作曲家、花店老板等多個身份。同時他還有一位慷慨的藝術贊助人,與當時的很多杰出音樂家都有良好的私交。簡介沒有提到其音樂創作的信息,在網上輸入作品名稱也沒有找到任何背景資料。在國內外各大網絡音樂平臺上搜索這首曲子,也沒有任何影像資料流傳,錄音也僅有克萊斯勒自己演奏的那三個版本。這令我有些驚訝,難道自打這首曲子問世以來,就只有克萊斯勒演奏并錄制過唱片嗎?
事情本應到此為止,但那時我內心已被某種莫名的、對這首作品的熱情所占據,甚至漸漸產生了想要親自演奏它的愿望,而且這種愿望越來越強烈??蓪崿F這個愿望的前提是要有一份完整的樂譜呀!嘗試了多個渠道均無果后,我決定用自己的聽力對克萊斯勒的演奏錄音進行譜面記錄(即所謂的“扒譜”)。我當然知道這樣做難度極大,但既然下了決心,就要馬上行動。經過一番考慮后,我選定1912年的錄音作為藍本進行記錄,對著這段充滿背景噪音的原始錄音,一句一句反復聆聽并在空白五線譜上予以記錄。那幾天簡直就像是多年前學院生涯時我在視唱練耳課上聽音記譜訓練的重演,雖然兩者難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論。經過數日的反復努力之后,最終我還是不得不知難而退。我發現憑自己的聽力至多只能扒出小提琴聲部,要扒出鋼琴伴奏聲部則實在勉為其難。
這樣就迫使我選擇別的方案。于是我在主流電商平臺上通過隨機搜索找到了五六家專事扒譜、制譜的網店進行咨詢,并向他們提供了1912年的錄音版本,看他們是否愿意接這個活兒。不久,就有兩家網店接下了這活兒,其中一家更保證能夠做到九成的準確度。鑒于對方如此自信,加上費用較為公道,我便將這項工作交給了這個團隊,但對所謂“九成的準確度”,我也沒有過于相信,因為我原本預期只要有六到七成的準確度即可,剩下的三四成我自己來解決。幾天后,對方發來了第一稿文件,我邊閱讀邊在鋼琴上試奏,接著播放錄音進行對照,發現這個文本在旋律(音高)與和聲兩方面確實達到了九成的準確度,這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首先圈出了譜面小部分我認為存在錯誤和偏差的音高與和聲。而對于音樂節奏的記錄,則有幾處令我頗為躊躇。“扒譜”的那位老師是根據克萊斯勒演奏的實際效果記譜的,偏偏克氏的演奏風格特點是經常運用所謂的“彈性節奏”(或稱自由節奏,這種手法在他藝術生涯的早期使用得尤為夸張),如果完全依據他演奏中的節奏處理去推斷原譜所書寫的節奏,則極有可能跌入陷阱。全曲至少有兩處屬此類陷阱。在這方面要想求得真相,先得破解克萊斯勒演奏藝術的個人密碼。如何破解?參考克萊斯勒的其他作品,以譜面記錄的節奏與克氏實際演奏出的節奏之間的差異,總結其規律性,再以此反推這一首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同類差異,并落實為盡可能接近真實的記譜法。通過對克萊斯勒的幾首熱門作品的錄音版本進行反復比較、推敲、修改,有了把握后,我再將我的觀點反饋給對方團隊的負責人。經過來回幾次討論之后,對方終于完全接受了我的建議并重新修改此“工程文件”。之后我們又發現新的問題并陸續作了五六次較大的改動,才算基本定稿。最后我又花了一點時間去編訂弓指法,添加若干個表情術語和記號,才最終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份小提琴譜子。
經過不懈努力,這首樂曲終于獲得“重生”?,F在各位聽到的就是我與鋼琴搭檔合作演繹的這首“鳳凰涅槃”的樂曲。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內心的需要——用愛與熱誠,展開對音樂、藝術與美的無盡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