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宇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
目前,近現代音樂作品已成為視唱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音樂形式上的新手法、新技術、新特點,使教與學的環節都面臨一些不同程度的困難。《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是由國內二十四位著名的作曲家用現代音樂技法專門為視唱教學而創作的專業教材,它以二十四節氣為旨趣,與中國文化深度結合,填補了我國在現代音樂視唱教材原創的空白,在教學上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視唱練耳基本技能,還能為學生接觸和掌握更為豐富和多樣的音樂形象奠定一定的聽覺基礎。該書作為國內著名作曲家最新的原創專業視唱教材,對提高學習者的視唱與聽覺能力以及加深學習者對近現代作曲技法的深入了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代音樂作品創作手法新穎,音響色彩豐富,教師在常規專業教學中無論是演唱還是欣賞課使用,都大有裨益。不同的專業方向在入學考試內容所要求的標準是不盡相同的,這也意味著通過考試進入專業學習的學生在視唱和聽覺能力上是有差別的。例如:在針對視唱練耳專業、作曲理論專業、指揮專業和鋼琴專業進行視唱教學時,可以直接引入完整作品作為授課內容;而對于聲樂專業、器樂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只抽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音樂片段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學習,而后根據教學效果再適當擴大學習范圍。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欣賞課中使用,可以加深學生對現代音樂特點的認識,使學生慢慢改變先前單一的聽覺習慣。
學生在提高視唱水平的過程中可將此書作為基本技能練習的項目之一。
首先,近現代音樂視唱是音程訓練的重要渠道之一,作品在音高材料的陳述過程中,失去了調式、調性的傾向性旋律的行進只有靠音程來維系。音程感訓練對于唱好現代音樂作品至關重要,現代音樂作品中變化音程、復音程,同音轉換的使用很頻繁,很好地演繹作品要建立在音程感的基礎上,是學習現代音樂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
其次,在現代音樂視唱中除多聲部作品外,大多作品均配有鋼琴伴奏,因此用來作為多聲部的彈唱練習是大有裨益的。多聲部彈唱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無伴奏的多聲部音樂作品,學習者演唱某一聲部,在鋼琴上彈奏出其他聲部;另一種是附鋼琴伴奏的單聲部視唱,在《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中就完全包含這兩種形式。多聲部彈唱是視唱技能訓練的綜合練習,對于音樂語言構成的全面認識,感受音響結構的完整性,發展多聲聽覺和提高音樂表現力和理解力均有著重要的作用。
“視唱音樂會給我們展示了新穎獨特的教學形式,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條條框框,靈活的形式和風格多元化的表演,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通過舞臺獲得對作品更直觀、更藝術化的感受。”①
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舉行了視唱練耳專業的視唱音樂會,此后視唱音樂會逐漸成為其他院校視唱練耳專業匯報表演、檢驗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形式。《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曲風各異,篇幅適中,是非常適合視唱音樂會演唱的。該書自出版以來,這些作品就成為各大音樂院校舉行的視唱音樂會中頻繁上演的曲目,給音樂會在曲目的選擇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近現代音樂是在西方大小調體系逐漸消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創作思維、創作技法和風格上都與傳統音樂有不同的組織邏輯。但這種風格元素并不只是停留于表象,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植入”,要把握其風格,須要從分析、練習、演唱全方位的學習中去逐漸深入,最終恰當表現作品。
自《涉江采芙蓉》②發表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作曲家進入現代音樂創作領域,他們努力探索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民族風格相結合的手法。將五聲性調式因素糅合進來,加入中國打擊樂或戲曲元素的特色節奏,創作出一種兼具現代風格和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
從二十世紀后的音樂創作趨勢不難看出,現代音樂越來越重視新的和聲色彩,和聲的組織以創造更為豐富多彩的新音響為目的,并以音響色彩的層次變化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音色很難量化,它的變化由泛音的構成決定,泛音又是和聲的本質依據。泛音的增減會造成音色的變化。在最近幾十年中,作曲家在創作使用四、五度疊置,二度疊置,復合和弦等非傳統手法創作出的音樂作品,音響色彩斑斕,較傳統視唱作品更難把握。
《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在創作手法上以現代手法為主,它的實際音響效果新穎、奇特,出乎意料,往往打破我們的既定聽覺習慣和對傳統功能和聲傾向性的期待,因此,對現代和聲的音響色彩的感受和積累也是學習的重點。
傳統音樂視唱的核心是調式感,現代音樂視唱的核心則是音程感,是對音程距離的判斷、表達理解和運用能力。現代手法的使用使旋律中變化音程和等音轉換、倚音等方式頻繁出現,強調非調性內音程轉換,準確把握音準相比傳統音樂難度相對加大。失去傳統調式的傾向也給音準的把握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音程構唱的準確性是唱好作品的保證。
《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運用現代手法創作而成,在演唱上難度極高,在實際視唱前應對作品的練習目的有清楚的認識,我們主要從樂曲的音程、節奏等因素來分析。
譜例1:搭橋法
譜例2:反搭橋法
譜例3:虛擬八度法
譜例4:倒影法
譜例5:移位法
例如在24首作品中,《立夏》主要練習三全音;《谷雨》《驚蟄》主要練習復音程和現代節奏;《大寒》主要練習多調性和立體節奏;《小暑》注意對和弦色彩的感受;等等。只有找出視唱練習的具體內容和練習目的,就可以用針對性的構唱練習來解決問題。在學習十二音音樂作品之前,必先找出原型、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四種基本形態,分析具體序列的音程特點和五聲性元素,然后唱準這四種基本形態。只有在準確演唱基本形態的基礎上才能把曲子演繹得相對到位,如《立秋》。
現代音樂的核心是音程感,也是現代音樂視唱教學中的高級階段,由于其本身的技術難度與深度,需要通過對各種音程的熟練構唱,使學習者在無調式感或調式感不明確的情況下能夠精準視唱。現代音樂創作是繼承和發展傳統的結果,音程感的建立須立足于傳統的基礎上,以溫“故”而知“新”的理念,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從傳統音樂聽覺向現代音樂聽覺過渡。
3.2.1.1 搭橋與反搭橋法
搭橋法(如譜例1)又稱為加音法,在傳統視唱教學中的使用由來已久。即在音程構唱中在兩音之間增加中介音或幾音作為紐帶,以便找到下一個音的準確音高。
這種方法在傳統視唱教學中接受長期檢驗,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現代視唱中變化音程大量使用的情況下,此法可發展為反搭橋法(如譜例2):它利用輔助音的形式,在音程框架的基礎上向內或向外找到要構唱音的音高,是搭橋法的擴大使用。這種方法主要針對現代音樂的增減音程練習,以及裝飾音性質的音程設計練習項目。
由于鋼琴采用十二平均律,在反搭橋時尤其遇到小二度時容易將下方音唱高,這樣就使其接近五度相生律的小半音,因此在練習時應當注意和避免。
3.2.1.2 虛擬八度法
現代音樂視唱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復音程,唱準復音程是有難度的。虛擬八度法(如譜例3)主要針對復音程的練習,是以內心音感為基礎的音程構唱,在“默唱”基礎上錘煉內心音感(即內心聽覺),是提高音樂記憶力的有效方法。
但作為中介的橋梁(箭頭所指各音)是虛擬化的,學生要以內心音感來準確構建虛擬的八度音,這樣一來,復音程就利用良好的內心音感改變為單音程,把一個相對較難的音程轉化為相對簡單的音程。在練習時也可先構唱出所有的音,然后再把上方八度虛擬化,以達到訓練的目的。同時,這種方法也提高了對內心音感的控制能力。
3.2.2 針對十二音作品的練習方法
3.2.2.1 倒影法
倒影法(如譜例4)以序列音樂的原型派生形態——“倒影”命名,是針對序列音樂的旋律倒影手法來設計的。
以某一音為基礎音向上構唱和弦,回到基礎音向下構唱上方和弦的倒影和弦,在幾種三和弦和倒影形態構唱來看,形成了上方大三和弦、下方小三和弦等復合和弦的結構,這也是現代音樂常用的和聲手法。這種方法可以擴展至七和弦的倒影構唱,以至音程的自由倒影構唱。這種方法對現代音樂的構唱很有幫助,因為非序列音樂中也會使用倒影、逆行等手法,因此具有普遍意義。
3.2.2.2 移位法
移位法(如譜例5)是從傳統的看譜移調構唱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針對序列音樂移位來設計專項練習是大有裨益的。
構唱以變化音程為主,可在任一音程上做上方或下方的移位練習,其目的在于特定音程的音程感的培養和鞏固。
3.2.3 針對音色控制的練習方法
3.2.3.1 添加襯詞法
在常規視唱教學中音高(音準)往往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人聲的音色則常常被忽略。視唱作品往往和聲樂技術緊密結合,聲樂技術講究“字正腔圓”,“字”以漢語普通話語音為標準,而現代漢語語音歸納為十三種韻轍,稱為“十三轍”。③“合轍押韻”的目的主要是以相同的韻轍使用來達到音色的統一。
視唱練習中,七個固定唱名并不在統一韻轍上。其中“do”屬收秋轍;“re”屬懷來轍;“mi、si”屬一語轍;“fa、la”屬發花轍;“sol”屬好條轍。七個唱名有五個韻轍,對音準、音色的控制和作品的準確表達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中只有五首帶有歌詞,其余十九首都用固定唱名演唱,這是視唱尤其是現代視唱的普遍現象,在視唱教學中可以添加襯詞使韻轍相對統一,便于統一音色,提高作品的整體表現力。
①常規的構唱練習、視唱練習可使用同一韻轍的襯詞,閉口音、半口音、開口音和哼鳴都要練到,使學生形成對所需表現作品優美音色的控制力。
②對于不帶歌詞的作品,在音準把握準確的基礎上加襯詞演唱,但要以作品的風格為出發點,在作品力度、速度音域變化時可適當改變韻轍,以不同的音色來詮釋作品。
③以節奏為專門訓練的作品恰恰相反,要用不同韻轍的襯詞來表現不同聲部、不同樂器的音色質感。
3.2.3.2 音色想象練習法
現代音樂十分注重音色的運用,新音色的追求是作曲家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演唱作品時要注意旋律的特點,可以使用音色想象練習法根據作曲家的意圖和節氣的特征來控制自己的音色。這種方法對獲得優美的音色是有成效的。
如《春分》旋律有器樂化的特征、《清明》的旋律淡雅、凄婉,注意換音時不能太圓滑,演唱時可以想象長笛的音色,唱出空靈的音色。
再如《冬至》,運用散板節奏,加上滑音、倚音、波音的旋律自由、清冷,具有民族弦樂的特征,演唱時可以想象二胡的音色,冷清的伴奏烘托出孤寂的冬日夜景,旋律徐徐出現,猶如一段寒冷冬夜街頭的二胡獨奏,向人們訴說內心的苦痛。
3.2.4 針對節奏練習的訓練方法
3.2.4.1 變換節拍練習法
對于《驚蟄》《谷雨》這些頻繁變換節拍的作品,直接演唱有一定的困難,可以先去除音高和歌詞,只抽出節拍、節奏,以掌握節拍變換造成的重音變換。教師也可以自主編寫變換節拍的練習來提高學生對現代音樂節奏的掌控力。
3.2.4.2 立體節奏練習法
立體節奏在傳統音樂視唱課是常用的節奏練習法,對于多聲部現代視唱,也可以抽出節奏,用立體節奏的形式來練習。
節選自《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立春》(1—10小節)(如譜例6)
反搭橋法的使用:上圖的第三小節利用反搭橋法,使減七度轉化為小六度和小二度,使一個較復雜的音程轉化為一個較簡單的音程。
譜例6:節選自《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立春》(1—10小節)
倒影法的使用:第五小節的升F小四六和弦的分解,它的倒影和弦是F大六和弦的倒影,如果經常使用倒影法構唱練習,這樣的音程進行就變得十分簡單。在十二音音樂作品中,教師可根據作品中的序列特點設計一些旋律或音程來進行倒影練習,這種練習不僅可以鞏固音樂基本理論,而且對十二音音樂的學習很有幫助。
移位法的使用:減七度音程在曲中以不同高度出現,移位法的構唱練習可以在任意高度上構唱同一性質的音程,以減弱對于調式感的依賴,更多地運用在序列音樂的學習中。
虛擬八度法的使用:第七小節的小七度、第九小節的大七度雖然是單音程,但也可以使用虛擬八度法。在上方或下發虛擬八度音,以虛擬音為基礎構唱出音程,是虛擬八度法、搭橋法和反搭橋法結合的靈活使用。單音程和復音程都可使用此法。
添加襯詞法:《立春》并無歌詞,在演唱時可加上“a”等襯詞,以獲得更優美的音色和連貫的線條。
總之,以上這些現代音樂視唱的學習方法,通過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研究、彈唱以及應用檢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于現代技法的相對穩定性,這些方法不僅僅適用于《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對于其他的現代音樂作品,甚至對于傳統音樂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使更多的專業教師和音樂專業學習者能提高對現代音樂作品的視唱能力,在此基礎上深入掌握作品的內容、風格特征和蘊含的文化特征,進而擴展到對其他現代音樂作品的教與學中去。
引文出處及注釋:
①白翎.展示教學成果的一種獨特形式——視唱音樂會述評[J].藝術探索,2002(52).
②1980年發表在《音樂創作》第三期,是公開發表的第一首中國的十二音音樂作品。
③鄧子玲.歌唱語音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