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福,李猛超,劉玉峰,何忠偉,殷 蕊,孫桂清,宮春光
(1.河北農業大學 海洋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2.河北省渤海魚類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北戴河中心實驗站,河北 秦皇島 066100;3.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河北 秦皇島 066200)
南美白對蝦(LitopenaeusVannamei)也叫做凡納濱對蝦,在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對蝦科(Squilla familia),濱對蝦屬(Litopenaeus)[1],具有適應性強、肉質鮮美等特點[2]。南美白對蝦是我國的主養蝦類,在我國水產養殖業中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蝦產量為479.8萬噸,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為181.6萬噸,河北省蝦產量為7.97萬噸,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為3.87萬噸[3]。目前,影響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因素是病害問題,而養殖水體中的弧菌(Vibrio)是導致各種病害發生發展的關鍵因子。弧菌廣泛分布于河口、海灣、近岸海域的海水中,是養殖水體中的條件致病菌,它可以直接引起南美白對蝦發病[4],如爛鰓病[5]、紅腿病[6]、爛眼病[7]等,同時也會導致蝦的體質下降,從而被其它種類的病原感染。因此,控制養殖水體中的弧菌密度對有效防控病害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滄州黃驊地區南美白對蝦不同養殖模式水體中弧菌密度進行了周年跟蹤監測,希望監測結果能夠為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的消毒、改底、換水等管理操作提供一定參考。
本試驗的開展時間為2021年1月-2022年1月,每月1號和15號進行采樣,每次采樣均為當日下午14:00時;采樣地點為河北省滄州市中捷養殖公司,分別選取該公司的南美白對蝦單養模式、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Portunusitritubercatus)+日本對蝦(Penaeusjaponicus)混養模式和南美白對蝦大水面粗養模式,每種養殖模式各選取3個養殖池。
在所選取的養殖池中隨機選取3個采樣點,各采樣點的直線距離>20 m;取距水面20 cm的水樣。水溫指標在采樣現場使用水溫計直接測量;弧菌培養在實驗室中進行,將采集的水樣經振蕩器搖勻后,移液槍吸取100 μL滴入TCBS平板,用一次性涂布棒進行涂布,每組重復三次,將TCBS平板放入28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24 h后對TCBS平板上的弧菌菌落數進行計數并記錄。每次弧菌密度數據取每個養殖模式下3個養殖池的平均值,季度數據取每個季度6次采樣的平均值。
試驗所選擇的南美白對蝦單養模式、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混養模式和南美白對蝦大水面粗養模式都是室外池塘,其池水溫度變化主要受天氣影響。圖1顯示,三種養殖模式下池水溫度的變化具有典型溫帶氣候特點,四季分明;而水中弧菌密度的變化與水溫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即水溫較低時,弧菌密度較少,水溫較高時,弧菌密度較高。其中當水溫在3~4 ℃時,三種養殖模式下的池水中都幾乎無法培養出弧菌;而當水溫在23 ℃以上時,三種養殖模式下的弧菌密度均超過800 cfu/mL。

圖1 不同養殖模式下弧菌密度隨水溫的變化情況
在2021年全年中,水溫的最低點出現在2月中旬,最高點出現在7月中旬。而實際上從1月初至3月初的弧菌密度均非常低,均在10 cfu/mL以下;這一數據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冬季進行工廠化養殖南美白對蝦會有成活率高、單產高的現象,即水中條件致病弧菌的密度對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成活率具有決定性影響。此外,三種養殖模式下的弧菌最高密度均未出現在7月中旬的水溫最高點,而是出現在9月中旬,此時水溫已從高點的30 ℃以上下降到25 ℃左右,但弧菌密度卻從800 cfu/mL左右上升到了1 000 cfu/mL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9月初開始氣溫逐漸下降,養殖池中的表層水溫受氣溫影響最明顯,下降速度較快,而底層水溫此時仍較高,因此會發生上下水層對流,出現反底現象。南美白對蝦養殖池經一個周期的養殖,此時底部聚集了大量有機物和弧菌(靜態條件下弧菌有沉降,水的下層密度更高),經對流后弧菌會被重懸,且有機物會為其提供繁殖所需的營養,從而導致弧菌密度出現跳升的現象。
5月中旬到10月中旬(基本上是一個完整的養殖周期),三種養殖模式中,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混養模式的弧菌密度最高,其中9月中旬的最高點達到了1 300 cfu/mL以上;南美白對蝦單養模式次之,最高點在1 170 cfu/mL左右;南美白對蝦大水面粗養模式最低,最高點在1 000 cfu/mL以下。餌料種類及投喂量不同是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即弧菌繁殖所需的營養條件不同。南美白對蝦大水面粗養模式具有水面大、放苗密度低(7.5萬尾/hm2)的特點,這種模式下在養殖前期(7月中旬前)基本不投喂,當養殖中后期能夠明顯看到池中的蝦有一定密度時才會少量投喂,使用配合飼料,總體上投餌量較少。南美白對蝦單養模式放苗密度相對較高(放苗30萬~37.5萬尾/hm2),全程投喂,主要使用配合飼料。而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混養模式中,全程投喂,且由于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對蝦的存在,養殖戶多增加投喂鮮活餌料,其中,在養殖前期(5月)主要投喂鹵蟲(Artemiasaline)成蟲,養殖中期(6—7月)主要投喂光滑藍蛤(Potamocorbulalaevis)和配合飼料,在養殖后期(8—10月)則投喂冰鮮雜魚和配合飼料,鮮活餌料對水體的污染(有機物排放)明顯更高。
三種南美白對蝦養殖模式下弧菌密度隨季節的變化情況見圖2。在總的趨勢變化上,三種模式是一致的。春季弧菌密度最低,低于10 cfu/mL;秋季弧菌密度最高,高于750 cfu/mL;夏季的弧菌密度次高,在450~620 cfu/mL左右;冬季弧菌密度次低,在200 cfu/mL左右。此次監測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夏季南美白對蝦大水面粗養模式下弧菌密度是偏高的,這有違常理。如前文所述,這種養殖模式下在養殖前期是不投喂的,水中有機質含量應該較少,弧菌密度也應該較低。而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黃驊地區的特殊環境造成的,該地區多數養殖池由于進水困難(緊鄰排污河,進水有季節性),養殖結束后不清塘,不排水,養殖池水反復使用,尤其是大水面,因而池底沉積了大量有機物,造成第二年5月以后弧菌密度偏高。實際上,在我國北方,冬季多數地區的養殖池都放干池水、曬塘、清池,而黃驊地區在冬季仍能夠到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采樣、監測弧菌密度,也是出于這種原因。

春季:2—4月,夏季:5—7月,秋季:8—10月,冬季:11月—翌年1月
夏季和秋季,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混養模式下的弧菌密度都是最高,而這兩個季節恰好是養殖季節。這種結果也表明了鮮活餌料對水體的污染確實更大。
弧菌可以直接引起南美白對蝦疾病,也會導致蝦的體質下降,給其它病原的侵襲創造機會,有效控制養殖水體中弧菌的密度對保證養殖成活率具有重要意義。弧菌密度究竟降低到多少才是安全的目前尚無定論,這和蝦的體質、養殖密度、水環境條件等多因子相關,但總體上應是越少越好。
降低水體中弧菌密度的方法有很多,如使用合適的消毒劑消毒、換水、改底;使用微生態制劑拮抗等,具體采用何種方法需要將各種因素放到一起綜合考量,分析利弊。本項監測結果表明:(1)在條件容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減少鮮活餌料的使用(與三疣梭子蟹混養比較特殊,目前缺少三疣梭子蟹的專用配合飼料,不投喂雜魚難以育肥);(2)水溫越高,弧菌密度越高,高溫季節需要加強降低弧菌密度的管理操作;(3)9月中旬前后,由于會出現反底現象,因此不能因為水溫降低而松懈,這個階段要特別注意控制弧菌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