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梅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的發布,作為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直面三農現實問題。從保險角度看,圍繞三農問題,借助保險的優勢,為三農發展保駕護航,是保險行業創新服務三農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農業農村可持續性問題。在農業保險發展工程中,我國漁業保險詐保騙保行為越來越常見,成為影響我國漁業保險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各個漁業互助保險機構如何打擊詐保騙保,如何保障漁業保險安全性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筆者通過利用舞弊三角理論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的共同作用分析目前漁業被保險人詐保騙保原因,提出保險企業相應的防詐保騙保策略應從完善信息系統建設、健全漁業保險監管體系、避免自我合理化心態的盛行三個方式著手,為實現漁業保險監管長效安全運轉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國內許多學者對漁業保險防詐保騙保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相關研究工作集中在農業保險防詐保騙保分析以及防范、漁業互助保險防詐保騙保分析以及防范等。圍繞農業保險防詐保騙保分析以及防范的研究文獻有:歐秋鋼[1]對人身意外險和財產車險保險的欺詐行為、危害以及欺詐成因進行詳細分析,最后提出保險欺詐分控對策。袁圓[2]通過我國保險欺詐的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借鑒美國及臺灣地區反保險欺詐的成功經驗,提出從完善法律體系、加強保險業反保險欺詐基礎和有針對性地區分打擊等方面完善我國反保險欺詐工作。王素[3]分析農業保險發生詐騙是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面對財政補貼的誘惑因素,嚴重影響了保險市場的正常發展。通過對美國農業保險相關法律的研究,發現美國農業保險反欺詐法律的審查機制及相關法律責任較為完善。最后,作者提出面對欺詐問題應該借鑒美國成功的經驗,完善中國農業保險反欺詐法律機制。圍繞漁業互助保險防詐保騙保分析以及防范的相關研究文獻有:王暉等[4]對互助保險的欺詐行為如:出險后投保、故意制造事故、故意擴大損失、偽造保險事故等進行分析,提出承保、理賠制度防范、建立相關的獎勵懲罰等措施,防范詐保騙保。張俊起[5]對漁船互保詐保騙保形式如:先出險后投保、移花接木、船東故意行為、內外勾結四個方面進行詳細的總結分析。從現有文獻來看,多數文獻主要聚焦于防詐保騙保非漁業保險研究,缺乏對漁業保險的發展研究。
詐保騙保行為是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以騙取保險金為目的,采用虛構保險標的、故意制造財產保險事故或夸大損失程度等欺騙手段,蒙騙保險公司,導致保險公司多支付保險金,或支付不應支付的保險金的行為。目前國內漁業保險基本由漁民、從事漁業生產經營或為漁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單位和個人自愿組成,實行互助保險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主要從事漁業互助保險。因此,通過對國內漁業互保協會網站搜索各年度各類型詐保騙保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實地訪談,了解到漁業保險詐保騙保主要是漁民法律意識不強造成的,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出險后投保、故意報假案、偽造事故現場等等。
最早研究舞弊因子學說的是美國內部審計之父勞倫斯·索耶,他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舞弊的產生必須有三個條件:異常需要、機會和合乎情理,為后來舞弊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6]。美國注冊舞弊審核師協會創始人、現任美國會計學會會長史蒂文·阿伯雷齊特博士(1995)提出,進一步發展了舞弊學理論,提出舞弊三角理論,由壓力(Pressure)、機會(Opportunity)和自我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三要素組成, 就像必須同時具備一定的熱度、燃料、氧氣這三要素才能燃燒一樣, 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項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業舞弊[7]。目前舞弊理論廣泛用于財務等領域之中,同時也廣泛用于保險理論中,多數用于分析醫療保險基金的成因分析和監管策略中。
舞弊三角理論中壓力要素是研究舞弊者的行為動機,主要表現在相關主體對成本的節約、利益的追逐。漁業被保險人離不開經濟人假設,同樣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可以盡可能少地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為此可不擇手段。同樣,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漁業被保險人在內在和外在經濟壓力下,即:外部壓力主要包括銀行貸款利息、油補收入的減少、漁業資源的枯竭、工人工資高漲等;內部壓力主要有經營不善、投資失敗等,在內、外部的雙重壓力下,為了把一些事故中不能賠付的損失,通過故意行為或者偽造事故現場轉嫁給保險公司,進行詐保騙保。
機會因素指通過舞弊而又能掩蓋起來不被發現或能逃避懲罰的時機。機會因素為漁業被保險人實施詐保騙保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通過對漁業保險詐保騙保案例進行歸納研究分析可知,漁業被保險人實施詐保騙保的機會因素主要表現為信息不對稱、保險企業的內部制度不健全及相關機構監管效能低下。
3.2.1 信息不對稱是漁業被保險人詐保騙保的根源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所擁有的信息不對等,雙方所掌握的事故發生信息不相同,被保險人占有較多的相關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而保險人則處于信息劣勢地位,被保險人把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從而造成保險公司的損失。由于被保險人利用信息閉塞及專業壁壘等盲區進行詐保騙保,導致保險公司在詐保騙保案件中,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時,也不一定能發現是詐保騙保,給保險公司帶來了高額賠付;另外,在一些案件中,詐保騙保被保險公司發現拒賠后,在社會上造成“理賠難”的言論,給保險公司帶來了負面影響。
3.2.2 保險企業的內部制度不健全給詐保騙保帶了機會 由于保險企業的理賠查看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市、縣級漁業互助保險機構的理賠人員中,很大一部分是內部人員轉崗,面對詐保騙保案件查勘時,由于保險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限制,找不到調查重點,無法及時發現詐保騙保,導致后期調查取證困難,給被保險人帶了可乘之機。
3.2.3 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職能部門效能低 由于漁業保險的特殊性,《農業保險條例》為漁業互助保險提供了法律地位,是處理欺詐騙保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據。而在實際運用中,對欺詐騙保的具體行為缺少可操作可依據的細化規定,不利于監管人員對欺詐騙保行為進行調查、取證、判定和嚴厲處罰。同時,漁業保險監管體系不健全,監管手段的滯后,人力資源的欠缺,導致監管力量常常處于不利的局面。
自我合理化,也叫借口,是被保險人在面臨壓力、獲得機會后,形成舞弊的最后一個要素——借口,為其舞弊行為找到合理的借口,即被保險人有意或者故意從事舞弊行為,使自己的道德觀念行為與之相符,將詐保騙保行為合理化,自我開脫的借口和扭曲的心態。自我合理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被保險人由于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沒有出過險,每年繳納的保費有大幾萬或者十幾萬元,這一現狀造成被保險人心態失衡,認為自己理應獲得更多保險賠償,進而采取詐保騙保方式來抵消自己所繳納的保費。二是被保險人“不用白不用、能用則多用”的占便宜心態。由于被保險人對保險條款不熟悉,法律意識淡薄,在實施詐保騙保過程中,往往會認為互保協會是漁民自己的協會,出險了“不用白不用、能用則多用”的心態,甚至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毫不知情。
通過對漁業被保險人的研究分析,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的共同作用導致詐保騙保行為的發生,保險企業降低詐保騙保事故的發生相應地也應從這三個因素著手,實現漁業保險監管長效安全運轉。
建議國家不斷完善應用信息化技術防詐保騙保工作。逐步建立數據分析系統,對保險舞弊案件發生比較多的環節建立成熟的事前、事中、事后各個數據分析系統的監管環節的數據庫,方便保險公司應對詐保騙保數據的共享。同時,通過案件的知識數據庫、案例數據庫、防詐保騙保專家庫等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關鍵舞弊風險指標預警機制,準確識別詐保騙保案件。
健全漁業保險監管體系,實現對詐保騙保行為發生的機會要素進行有效控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完善漁業保險相關法律法規。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大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細化詐保騙保的定責標準,對詐保騙保形成足夠的威懾,從法律上為漁業保險安全提供保障。二是建立專業的防詐保騙保的專業團隊。通過專業團隊的數據分析和現場調查結合的方式,利用專業知識對可疑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打造一只具有威懾力的專業防詐保騙保團隊。三是發揮多元監管的作用,杜絕詐保騙保的外部機會因素。漁業保險的監管需要公安、司法、第三方協會等多方力量,對詐保和騙保行為進行精準監管和打擊。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制度,建立和完善微博、微信、電話、信件等舉報平臺監管渠道,把詐保騙保扼殺在萌芽狀態。
一是提高理賠人員待遇水平,提高理賠人員的工資待遇,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完善理賠人員的等級評定相掛鉤管理制度,使其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同時,完善信用檔案管理,建立并不斷完善理賠人員的信用檔案管理制度,加大理賠人員防詐保騙保的宣傳教育及培訓,明確詐保騙保后果,提高失信欺詐行為的代價,進而降低詐保騙保風險。二是加強漁業保險宣傳,營造知法守法的社會氛圍。通過保險機構營業網點,深入漁區,利用各大漁業培訓的機會,對全社會參加漁業保險的人員,進行持續廣泛的政策宣傳和教育,讓詐保騙保無法立足,提高他們的知法守法能力,營造誠實守信、確保漁業保險安全的良好社會氛圖。
隨著保險需求持續擴大,漁業保險成為漁業生產者減災減損的重要手段。保險企業在開展漁業保險的實際操作中,盡最大可能因地制宜開發保險險種,設計精巧準確的保險險種。同時,保險企業在大力發展漁業保險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加快完善漁業保險中詐保騙保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