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倩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賦予人身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必要性分析
耿倩倩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人身保險合同是利他合同,在《保險法》中規定了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和被保險人的同意權。在以“被保險人為中心”的基礎上,當被保險人與投保人的信賴關系消失,被保險人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因此賦予被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具有必要性。
人身保險合同解除權;保險利益;被保險人合同解除權
人身保險合同中規定了投保人和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及被保險人的合同同意權,在實務中被保險人的同意權并不能在被保險人、投保人、受益人均不為一人,信賴關系消失且被保險人生命安全處于危險的情況下予以保護。
人身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簽訂的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我國保險法學學者(包括臺灣地區的學者)普遍認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是投保人與保險人;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合同的關系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在不同的保險合同中,有時合而為一、有時分而為二,有時分而為三。①在人身保險合同中,當合而為一或分而為二(投保人與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為一人),即是投保人,則有解除權;當分而為二(被保險人與受益人是一人)或分而為三時,若被保險人與投保人的信賴關系不存在,被保險人若只是合同關系人時,投保人在利益的驅使下喪失道德倫理,使被保險人陷入危險,被保險人的同意權并不能保護其權益,這樣的保險合同將不再是被保險人的保障,而是被保險人懸在頭上的一柄利劍。還有部分學者認為:一、被保險人、投保人都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二、保險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保險人一方當事人和由投保人、被保險人及人身保險法律關系中的受益人構成的另一方當事人。本人比較贊同被保險人是合同當事人,只有被保險人作為合同當事人,才能在信賴關系不存在時,及時解除合同維護自己的權益。
保險利益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被保險人的人身安全利益,我國《保險法》規定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保險利益也有較強的人身依附性。人身保險合同的保險利益并不直接體現為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之利害關系,而體現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或者信賴關系。②當夫妻決裂、父子反目、雇傭關系解除等信賴一旦出現了裂痕,被保險人的生命危險程度也隨著升高。在以“被保險人為中心”基礎上,被保險人更應該享有合同解除權,才能更好地維護其權益。
(一)投保人和保險人的解除權
我國《保險法》規定了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卻諸多限制保險人的解除權(投保人違反了告知義務;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謊稱發生事故索賠;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造成保險事故;投保人、被保險人未按約定履行對保險標的安全保護義務;保險標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投保人申報的年齡不真實;人身保險合同效力中止滿二年未復效的)。
(二)被保險人的同意權
我國《保險法》被保險人同意權規定有:一是死亡保險中被保險人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二是受益人的指定和變更須經被保險人同意。
對于解除權與同意權的規定可以看出保險法也是出于對被保險人的利益考慮。保險法講究的是效率,被保險人作為合同當事人,在死亡保險合同中或指定受益人時,可以直接簽訂合同,而無需其同意,即保護了當事人的權益又提高了效率。
人身保險合同是一份長期性的合同,保險期間十幾個春夏秋冬,在這數十年的期間內,有太多不可預期的情況,且被保險人的同意時間均在締約前后,先前的同意權是基于對投保人的信賴關系,保險期間發生變動,被保險人的利益又怎可指著同意權來保障。
人身保險合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從“以被保險人為中心”觀念,更應該考慮怎樣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根據合同的相對性,投保人享有保險合同利益,被保險人享有保險利益無保險合同利益。這相當于被保險人的同意權是在賭博,賭自己信對了人,輸了就自負后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遇到信賴關系破滅,被保險人就是待宰的羔羊。在死亡保險合同中,賦予了被保險人的同意權,無非是防止道德危險,保護保險人的人格權,尊重被保險人的自主決定權,同意權雖初步體現被保險人為中心觀念,但不夠徹底。綜合以上的分析,被保險人作為合同當事人,享有合同解除權,能更好的維護自己權益,體現以被保險人為中心的理念,因此被保險人享有合同解除權具有現實必要性意義。
[ 注 釋 ]
①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法契約論的理論與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4.
②鄒海林,常敏.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146.
[1]鄒海林,常敏.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M].中國檢察出版社,1995.
[2]魏華林.保險法學(第二版)[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3]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法契約論的理論與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賈青林.保險法(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樊啟榮.保險法諸問題與新展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D
A
1006-0049-(2017)17-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