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夢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1306)
在實踐中,如果保險標的損失是由保險合同約定之外的第三人侵權或者違約行為引起的,那么被保險人就可以要求第三人對侵權或者違約行為進行損害賠償。與此同時,又因為保險合同規定的事項造成了保險標的的損害,被保險人可以向保險人提出索賠保險金的要求。當被保險人既向第三人索賠,又向保險人索賠,則會出現得到雙重賠償的情形。保險人、被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利益便處于不平衡的狀態,不利于維護海上保險關系的穩定,也不利于海上貿易的正常進行。正是基于保險利益原則,各國在財產保險合同中設立了代位求償權法律制度。
根據《海商法》第252條第一款的規定,在代位求償權法律制度下,被保險人的最主要義務就是把對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轉移給保險人。由于代位求償權的性質是法定的債權轉移,[1]也就意味著賠償請求權是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轉移,不以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的意志而轉移。但這并不否定被保險人負有轉移賠償請求權的義務。因為第三人的侵權或者違約等行為,被保險人獲得損害賠償請求權,同時被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又獲得保險金請求權。這樣一來,被保險人便因其損失而得到雙份賠償,所以為避免發生此類情況,法律規定把被保險人對第三人享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轉移給保險人。但是,代位求償權產生的基礎以及代位求償權的內容并沒有因為法定轉移而發生任何變化。其本質仍是一種債權請求權,只是權利主體由被保險人和第三人變為保險人和第三人。
但盡管如此,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時,被保險人才要將對第三人的代位求償權轉移給保險人,從保險人的角度看,其方可獲得向第三人主張損害賠償的權利。第一,被保險人對第三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實質上是代替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請求損害賠償,如果被保險人對第三人沒有賠償請求權,那么也就沒有保險人代替他行使權利可言。具體講,首先保險事故的發生是由第三人的侵權或者違約行為引起的。根據民法侵權行為“四要件”說,當第三人的行為導致了保險事故的發生并且使保險標的受到損害,第三人才應該承擔民事責任。除此之外,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債權須是合法有效的。[2]在印度國家航運公司等與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北海公司”)船舶修理合同糾紛的上訴案件中,法院認為船舶坐沉系航運公司所為,與北海公司實際上沒有必然聯系。[3]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被保險人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聯保公司主張行使北海公司的求償權也無法律依據。第二,保險人已將保險金支付給被保險人。這是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被保險人向保險人轉移代位求償權的必要條件。因為保險人對被保險人履行的全部賠償義務只能以被保險人實際投保的財產及相應的保險金額為限,那么被保險人向保險人轉移的代位求償權也以其所收到的保險金來衡量。
由此可以看出,被保險人對于保險人所負的轉移賠償請求權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義務。因此在滿足特定的條件時,被保險人要善意作為,將保護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當作其首要義務。
代位求償權的性質是法定的債權轉移,所以在這種糾紛中,法官所審理的仍然是被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侵權或者違約法律關系。在此類法律關系中,保險事故的直接受害者是被保險人,保險利益也屬于被保險人。因此,被保險人應當是最關心、最了解保險事故的具體情況和損失程度的人。為了保護保險人實現該代位求償權,賦予被保險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相關信息的義務是非常必要的,《海商法》第252條和《保險法》第63條都對此作了強制性的規定。概括地說,被保險人為了配合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應當積極提供一切能夠提供的其他材料。最大誠信原則是保險法的基本原則,被保險人了解到的一切情況,包括與保險事故發生相關的以及與第三人責任有關的,都應當及時告知保險人。但是被保險人提供文件和信息的義務不能被任意擴大,必須以被保險人依照一般的情形能夠獲得為條件,避免其因無法達成保險人的要求而承擔不利后果。當然,為了督促被保險人履行提供文件、信息的義務,法律也作出了相關規定。《保險法》規定,如果保險人喪失向第三人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是由于被保險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而導致,其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保險人便可以扣減或者要求其返還相應的保險金。
《海商法》和《保險法》在規定被保險人的這一義務時,使用的都是“應當”而非“可以”。由此可見,法律對被保險人要求的提供必要的文件和相關信息的義務是符合“積極保護學說”[4],是要求被保險人積極主動去履行義務。
在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時,法律賦予了被保險人協助保險人實施請求權。此種權利包括其對于第三人所享有的一切能夠減少投保損失的權利。在“Dufourcet&Co.v.Bishop”案件中,Denman J大法官也提到:“只要保險公司有權利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于被告的權利……被保險人必須盡可能提供一切保險人所要求的協助……”。
《保險法》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被保險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保險人不能行使代位請求賠償的權利的,保險人可以扣減或者要求返還相應的保險金”。分析法條可以看出認定被保險人違反協助義務,必須以被保險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為要件,如果是不可抗力或者是不能歸責于被保險人的其他原因影響了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那么不應將責任歸咎于被保險人。而且,除非保險合同約定將被保險人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保險人不能行使代位求償權作為保險人的免責事由,否則在一般的情況下,保險人只能扣除保險金或者要求返還相應保險金,而不能完全免除給付保險金的責任。[5]事實上,轉移賠償請求權的義務、提供必要的文件和相關信息的義務以及協助保險人向第三人追償義務都是積極義務,要求被保險人積極行為予以協助。
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法律制度的產生以及進一步的發展,有賴于法律的進步,也有賴于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是法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保險業中的重要組成。它不僅維護了損失補償原則,給保險人帶來了便利,同時還平衡了保險人、被保險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利益。為了配合保險人更好的實現代位求償權,被保險人負有履行轉讓賠償請求權、提供必要的文件和相關信息以及協助保險人向第三人行使追償權的義務。法律所賦予被保險人的義務在另一面看就是保險人的權利,但是享有權利就要付出對價,保險人在滿足特定的條件的時候才能享有此權利。而對于保險行業來說,也應當建立或者健全實現保險代位求償權的運行機制,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宣傳培訓,培養保險代位求償權制度的意識,各領域共同促進保險代位求償權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