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龍,段文猛,謝虎,鄭存川
(1.西南石油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氣廠,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微凝膠是一種尺寸介于亞微米和微米間的交聯網絡粒子[1-3],具有比表面積大、易注入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電化學和油田開發等領域[4-6]。微凝膠的制備方法有常規乳液聚合法[7]、無皂乳液聚合法[8]、反相乳液聚合法[9]、分散聚合法[10]和沉淀聚合法[11],存在乳化劑分離困難、工藝復雜等問題[12]。水溶液聚合法無需純化分離,且成本低[13],是一種理想的微凝膠制備方法。
本文以PEGDA為交聯劑,AM和AA為聚合單體,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備自降解微凝膠。對制備工藝進行了優化,并對微凝膠的結構、吸水性能和自降解性能進行研究。為自降解微凝膠未來的應用提供了實驗依據。
丙烯酰胺(AM)、過硫酸銨(APS)、鹽酸、無水氯化鈣、氫氧化鈉、丙烯酸(AA)均為分析純;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200/400/600DA),工業級。
WQF-52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BT-9300LD干濕法激光粒度分析儀;KYKY-EM6900掃描電子顯微鏡;AMG EVOSFL無目鏡倒置熒光數碼顯微鏡;pHs-3C pH儀;DDS-307電導率儀;NDJ-8S旋轉粘度計;KRUSS-DSA30S界面參數一體;GPC-1600凝膠色譜儀。
取適量的NaOH溶液中和丙烯酸,形成20%的丙烯酸鈉溶液。固定總單體濃度為20%,稱取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20%的丙烯酸鈉溶液,均勻混合,分別加入交聯劑和引發劑,攪拌均勻,并將溶液體系溫度上升至60 ℃,反應6 h。將合成的水凝膠用膠體磨粉碎,用無水乙醇提純后,在50 ℃的烘箱中24 h, 得到干燥微凝膠。

圖1 P(AM/AA/PEGDA)微凝膠的聚合反應式Fig.1 The polymerization equation of P(AM/AA/PEGDA) microgels
利用WQF-52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測試P(AM/AA/PEGDA)微凝膠的分子結構與特征基團,掃描范圍為4 000~400 cm-1,掃描16次。利用BT-9300LD干濕法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微凝膠溶液的粒度分布情況。利用KYKY-EM6900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測定在載玻片上烘干后的微凝膠的微觀形貌。采用AMG EVOSFL無目鏡倒置熒光數碼顯微鏡測定微凝膠降解前后的微觀形貌。
1.4.1 吸水倍數測試 稱取一定質量的凝膠,在足夠多的去離子水里浸泡,每隔1 h測定該時間的吸水倍數,當吸水達到飽和時,繪制吸水倍數和時間的曲線圖。凝膠顆粒吸水倍數為:
式中Q——吸水倍數,g/g;
m——吸水后凝膠的質量,g;
m0——吸水前凝膠的質量,g。
1.4.2 不同礦化度下的吸水倍數 將一定質量的樣品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NaCl、CaCl2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水,測定不同時間下的吸水倍數。
1.4.3 不同溫度下的吸水倍數 取相同質量的凝膠于燒杯中,加入定量的去離子水,將燒杯分別置于不同溫度下的水浴鍋中,并保持其溫度,測定不同時間下的吸水倍數。
1.5.1 不同溫度下降解 稱取0.3 g干燥后的凝膠放入裝有80 mL清水的反應釜中,將反應釜分別放入110,120,130,140,150 ℃的烘箱中進行降解實驗,固定pH=7,并記錄下降解完全時的時間。
1.5.2 不同pH下降解 稱取0.3 g干燥后的凝膠,放入裝有80 mL清水的反應釜中,用鹽酸或氫氧化鈉將pH調至3,5,7,9,11,并放入130 ℃的烘箱中,記錄降解完全時的時間。
分別采用pHs-3C pH儀、DDS-307電導率儀、NDJ-8S旋轉粘度計、KRUSS-DSA30S界面參數一體測量系統、GPC-1600凝膠色譜儀、SEM和AMG EVOSFL測定降解液的pH、電導率、表觀粘度、界面張力、分子量和形貌特征;在中性條件下,將完全降解的溶液與聚乳酸降解液混合,測定降解液的配伍性,將降解液烘干稱重,檢測降解液中是否含有殘渣。
2.1.1 交聯劑分子量對微凝膠吸水性能的影響 選擇分子量分別為PEG200DA、PEG400DA和PEG600DA的進行實驗,探究交聯劑分子量對微凝膠吸水性能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交聯劑分子量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2 Effect of MW of cross-linking agents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由圖2可知,當交聯劑的分子量增加時,其吸水倍數逐漸升高。且交聯劑分子量為600時,微凝膠具有最高的吸水倍數。因為交聯劑分子量越大,雙鍵的間隔越大,使得分子鏈長變長,整個交聯網絡結構變大,因此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從而增大吸水倍數[14]。因此,選擇PEG600DA作為交聯劑。
2.1.2 交聯劑加量對微凝膠吸水性能的影響 交聯劑濃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見圖3。

圖3 交聯劑加量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3 Effect of cross-linking agents dosage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由圖3可知,隨著交聯劑的增加,微凝膠的吸水倍數呈現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Flory凝膠理論認為[15],交聯劑的濃度越高,在整個聚合反應中的交聯點也會相應的增加,就會導致交聯網狀結構會更加密集,在微凝膠吸水過程中,高分子鏈就會伸展開來。而當交聯劑濃度過大時,結構中的交聯點過于密集,就會導致整個凝膠內部空間變得狹窄,難以吸水,從而吸水倍數降低[16]。因此,選擇交聯劑的加量為單體質量的0.03%。
2.1.3 AA加量對微凝膠吸水性能的影響 選取不同加量(20%,25%,30%,35%和40%)的AA進行實驗,AM對應加量為80%,75%,70%,65%,60%,結果見圖4。
由圖4可知,隨著單體AA比例的增加,凝膠的吸水倍數逐步增加。因為隨著AA的濃度逐漸升高,同等的聚合鏈上接的丙烯酸鏈就會增長,使得羧基數量逐漸增加,而微凝膠的親水性提升,微凝膠的吸水倍數變高[17]。同時,在被中和后的丙烯酸鈉溶液中,鈉離子的濃度也逐漸升高,導致微凝膠內部的滲透壓升高,并且使得凝膠吸水倍數增高。丙烯酸鹽是一種含有羧基的活潑的單體,其聚合出來的產物具有較強的吸水速率,但耐鹽性和穩定性都比較差[18]。因此,選擇AA比例為25%。

圖4 AA加量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4 Effect of AA dosages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2.1.4 引發劑加量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 探究引發劑加量(0.2%,0.3%,0.4%,0.5%和0.6%)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結果見圖5。

圖5 引發劑加量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5 Effect of initiator dosages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由圖5可知,引發劑加量為整個單體質量體系的0.5%時,微凝膠具有最高的吸水倍數。因為引發劑加量少時,活性中心較少,反應的速率慢,在相同反應時長下,聚合反應不夠充分,雖然聚合凝膠具有較大的分子量,但是其吸水倍數不高。當引發劑濃度較高時,單體聚合的速率加快,但由于單體迅速聚合,導致聚合產物分子量減小,從而吸水倍數降低[19]。因此,選擇引發劑的加量為單體質量的0.5%。
2.1.5 反應溫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 反應溫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見圖6。
由圖6可知,隨著溫度逐漸升高時,凝膠的吸水倍數呈現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65 ℃時凝膠吸水倍數最高。在相同的反應時間下,溫度越低,引發劑的分解速率越慢,聚合反應速率變慢,聚合反應不充分,使得產物減少,所以吸水倍率下降。當溫度過高時,水分蒸發過快,影響交聯劑的擴散,雖然提高了引發劑的分解速率和聚合反應速率,但聚合產物分子量降低,使得聚合物的鏈末端數增加,因此降低了微凝膠的吸水倍數。

圖6 溫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6 Effect of temperatures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2.1.6 反應時間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 反應時間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見圖7。

圖7 反應時間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7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由圖7可知,隨著聚合時間的延長,微凝膠吸水倍數先升高后降低。因為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微凝膠的交聯程度變大,并且交聯劑的擴散也變得越快。但是當反應時長高于7 h,形成的凝膠交聯程度過大,造成微凝膠的吸水倍數降低[20]。
2.2.1 紅外光譜 微凝膠的FTIR譜圖見圖8。


圖8 P(AM/AA/PEGDA)微凝膠的FTIR圖Fig.8 FTIR image of P(AM/AA/PEGDA) microgel
2.2.2 粒徑分布 BT-9300LD干濕法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微凝膠的粒徑分布見圖9。

圖9 粒徑分布Fig.9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由圖9可知,微凝膠粒徑范圍為0.262~275.8 μm, 粒徑平均值為47.53 μm。粒徑范圍在76.33~84.95 μm的樣品含量最大,為3.98%,此時該范圍前的累計量為79.77%。
2.2.3 掃描電鏡 SEM分析見圖10(a),無目鏡倒置熒光顯微鏡分析見圖10(b)。

圖10 P(AM/AA/PEGDA)微凝膠的SEM圖Fig.10 SEM images of P(AM/AA/PEGDA) microgel
由圖10可知,微凝膠的形狀為顆粒狀,均勻分布。
2.3.1 礦化度對微凝膠吸水性能的影響 礦化度的影響見圖11。
由圖11(a)可知,由于附加陽離子靜電屏蔽作用,微凝膠在鹽溶液中的平衡吸水倍數與純水和自來水中相比明顯降低,鹽溶液的濃度越高,凝膠在鹽溶液中的平衡吸水倍數越低。因為在鹽水中,微凝膠外部的自由離子比內部多,外部滲透壓超過內部的滲透壓,于是其內部擴張變緩,因此吸水倍數不如在純水和自來水中的高[21]。


圖11 礦化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11 Effect of salinity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由圖11(b)可知,經過相同的放置時間,在純水和自來水中的吸水倍數大于在不同濃度的CaCl2溶液中。樣品在相同的濃度的CaCl2溶液中,放置時間越長,其吸水倍數增大并趨于平緩,而且CaCl2溶液濃度越低,其吸水倍數越大。因為微凝膠在吸水后,凝膠內部分子鏈上的基團被分解成高分子負離子和帶正電的陽離子,陽離子自由分散在負離子的周圍,形成穩定的電場。由于陽離子對負電荷具有中和屏蔽作用,導致高分子聚合物之間作用力減弱,從而吸水能力降低[22]。
2.3.2 溫度對微凝膠吸水性能的影響 溫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見圖12。

圖12 溫度對微凝膠吸水倍數的影響Fig.12 Effect of temperatures on water absorption ratio of microgels
由圖12可知,隨著溫度的升高微凝膠其吸水倍數升高,在純水條件下,50 ℃時吸水倍數最高。原因是當溫度在50 ℃之前升高時,溫度致使微凝膠中高分子鏈展開,從而提升微凝膠的吸水倍數。當溫度大于50 ℃時,微凝膠內高分子鏈斷裂,從而使微凝膠吸水倍數減少。
2.4.1 溫度對微凝膠降解性能的影響 見圖13。

圖13 微凝膠在不同溫度下的降解規律Fig.13 Degradation rule of microgel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由圖13可知,溫度越高,降解時間越短,150 ℃時,降解時間僅僅為6 h;110 ℃時,降解時間為25 h。 在降解初始階段,微凝膠內部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鏈容易斷裂,因而內部結構松散。當溫度持續保持高溫,微凝膠內部的高分子鏈發生斷裂,從而導致微凝膠發生降解。
2.4.2 pH對微凝膠降解性能的影響 如圖14所示,pH值越高,降解時間越短,pH越低,降解時間越長。當pH升高時,微凝膠在堿性和高溫下水解生成了羧酸鹽和醇,所以在130 ℃下,pH越高,水解時間越短。當pH降低時,酯基在水解過后生成羧酸和醇,因為在酸性條件下抑制了酯基的水解,使得降解時間增加。

圖14 微凝膠在不同pH下的降解規律Fig.14 Degradation rule of microgels at different pH
微凝膠降解液的性質見表1。
圖15中(a),(b),(c)分別為微凝膠降解前、降解中和降解后的SEM圖。

表1 微凝膠降解液的性質Table 1 Properties of microgel degradation solution




圖15 降解液SEM與GPC校正曲線圖Fig.15 SEM and GPC calibration curve of degradation solution a.降解前;b.降解中;c.降解后;d.GPC降解曲線
由圖15可知,微凝膠降解前,形狀為顆粒狀;微凝膠降解中微凝膠數量降低,且形狀為顆粒狀;微凝膠降解后幾乎沒有顆粒狀的微凝膠。對微凝膠降解液的微觀形貌進行觀察,結果表明了在溫度為150 ℃,pH=7,降解時間為7 h的條件下,微凝膠幾乎可完全降解[圖15(d)],GPC測得微凝膠在降解之后得到數均分子量為Mn=2.9×105,重均分子量為Mw=4.32×105,分散指數為PDI=1.488,結果顯示出微凝膠通過酯基的水解可形成大分子片段,實現自降解功能。
(1)以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為交聯劑,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備P(AM/AA/PEGDA)微凝膠的最佳工藝條件為:質量分數為0.05% PEG600DA,0.5% APS,25% AA,75% AM,反應溫度65 ℃,反應時間7 h。產物呈現均勻分布的顆粒狀,粒徑范圍為0.262~275.8 μm,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吸水倍率最高可達近800 g/g。
(2)微凝膠在150 ℃下降解僅需6 h,且在堿性條件下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GPC測得降解后的數均分子量為Mn=2.9×105,重均分子量為Mw=4.32×105, 分散指數為PDI=1.488;SEM進一步證明了微凝膠可完全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