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蓓
【摘要】 勞倫斯在受到弗洛伊德的啟發后,創作了《兒子與情人》,著重探討了母愛的過分霸道和嫉妒如何限制了兒子對其他女性的渴望。本文將論述如何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讀文本,破譯文本中隱藏的主題。可以看出,勞倫斯的作品如何印證了弗洛伊德主義,孩童早期的心理發展如何影響他們后期的人格,有助于人們理解小說人物的心理發展過程和勞倫斯的性格特征。
【關鍵詞】 弗洛伊德主義;戀母情結;三元人格理論;心理分析閱讀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4-0019-03
一、小說的創作背景
《兒子與情人》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小說之一,被認為是勞倫斯最優秀的自傳體小說。這位小說家首次研究了俄狄浦斯情結的心理學理論或弗洛伊德的“戀母”理論。《兒子與情人》中的莫雷爾夫人是給不同角色的生活帶來災難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保羅·莫雷爾。毫無疑問,故事圍繞著莫雷爾夫人展開。據說,勞倫斯在他母親病重的時候寫了這部小說,顯示了他與母親之間強烈的與生俱來的聯系。受弗洛伊德的啟發,勞倫斯運用戀母情結來塑造保羅·莫雷爾這個人物。保羅是一個心思敏感的孩子,經常患有感冒和支氣管炎的疾病。他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所以與母親關系親密。保羅和他的哥哥威廉一同目睹了父母的婚姻關系和家庭貧困之間的摩擦。莫雷爾先生酗酒成癮,把錢浪費在賭博上,很少給家用,以至于整個家庭陷入了經濟危機。男孩們總是抱怨母親被父親虐待,并同情她的痛苦。莫雷爾夫人無意識地將情感投射到兩個兒子身上,求助于他們來尋求生活中的幸福,因為出于對父親的憎恨,孩子們也變成了他們父親的對頭。保羅的生命以母親為中心,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自覺地首先尋找的是母親。他總是注意到母親的生活是多么的痛苦,他也有意識地試圖給她臉上帶上微笑,使他自己的靈魂得到一絲絲的滿足。
勞倫斯在一封信里總結了他的第三部小說—— ?《兒子與情人》:“一個品行端正、舉止優雅的女人走進下層社會,對于這樣的生活她找不到滿足感。一開始,她對丈夫有一種激情,所以孩子們生來就有激情,充滿活力。但隨著兒子們的成長,她把他們當作情人來看待——首先是大兒子,接著是二兒子。母親強烈而扭曲的愛不斷催促著兒子們進入生活,但是當他們長大成人后,他們失去了愛異性的能力,因為母親是他們生命中最強大的力量,并且控制著他們。年輕的男人一接觸到其他女性,就產生了分裂。”莫雷爾太太想讓兒子代替她的丈夫,她似乎妒忌兒子的戀愛,她這樣引述別人說的話,“兒子在他娶妻之前是我的兒子,但女兒一生都是我的女兒。”保羅對母親說,他永遠不會娶任何女人,這樣他可以一直和母親保持親密的關系,沒有人可以取代她的地位。
二、什么是弗洛伊德主義
精神分析理論被應用在文學評論中,不得不歸功于德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杰出貢獻。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看作一門新的科學,它必須探討那些影響心靈和心理的問題。然而,一些學者認為,一個科學理論要被認為是有效的,它必須是可測試的,并與任何可能的觀測不相容。弗洛伊德的理論及其連貫性(或缺乏連貫性)也存在問題。雖然他的理論提供了實體,但是缺乏對應規則,這意味著它們不可能被識別,除非涉及被認為是產生問題的根源行為。自從弗洛伊德開始使用他的個人術語“精神分析”來描述他的治療方式和他的心理理論,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盡管精神分析作為一個公共機構和一個專科醫學已經開始慢慢衰落,弗洛伊德關于心理的普遍而全面的理論可能會比精神分析療法更長壽,而且他似乎已經與最偉大的思想家查爾斯·達爾文和威廉·莎士比亞同列。
弗洛伊德的專業領域是精神病學。精神病學更多地研究人類的心理偏差。由于精神病學家相信沒有什么比瘋狂更可怕,邪惡勢力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并將他推入不經意的邪惡之中的想法被一項新發現所取代。人類的思維被理解為一臺磁帶錄音機,當個人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它會像音樂一樣存儲經驗和記憶。當記錄下來的想法不受控制時,它們就會進入一種無法控制的狂野狀態。這些想法要么在夢中表達,要么在人的清醒生活中表達。當思想無法通過夢的表現來控制時,它們就會變成幻覺、妄想或精神錯亂——所有這些都被學者定義為精神疾病。
他在19世紀末研究了人類意識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雙重層面,并闡述了如何用這些理論理解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的關系。弗洛伊德提出的最著名的理論之一是“戀母情結理論”,該理論著眼于每個人在兒童時期出現的性心理。他將戀母情結理論也應用于文學,并試圖以索福克羅斯創作的俄狄浦斯情結來闡釋他的理論。在故事中,俄狄浦斯對他的母親建立了“親密”關系,為了娶她,他殺死了他的父親。按照弗洛伊德主義來看,所有的男孩子都會對他們的母親產生親密關系,并且嫉妒他們的父親。為了免于父親的懲罰,逃離閹割焦慮,男孩們壓抑對母親的愛戀,等待他們自己性體驗的到來。如果孩子把這種情結延續到成年時期,那么他們就不能和其他女性形成正常的交往關系。
在《自我與本我》(1923年)一書中,弗洛伊德以他最有條理、最全面的方式進入了人格理論分析的舞臺。他把人的人格或心理分為三個部分:自我、本我和超我,其中“自我”有了一個更簡化和專門化的定義——不再是指“作為一個整體的自我”,而是指當我們自言自語時,通常意識到在整體當中“更有意識的、調停的、承擔決策的那部分”。這個自我仍然是最主要的“壓抑機制”,甚至沒有意識到它自己的活動。除了自我以外,占據無意識領域主要部分的當然是本我——我們個性中最“暴躁、沖動、叛逆、不文明和非文化”的一部分。在作家的例子中,無意識的感覺在他放松的狀態下浮出水面。他可能需要數周、數月或數年的時間才能在紙上表達他的精神障礙。通過把他的思想寫進句子和段落,一系列的邏輯順序就形成了,這可能為讀者了解作者的潛意識提供線索。
三、弗洛伊德主義在小說中的應用分析
保羅的俄狄浦斯情結包含了社會因素,保羅與母親之間的奇特愛情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整個社會狀況和社會環境都很糟糕。諾丁漢礦業區骯臟不堪,礦工們做著非人的苦工,冒著生命危險,只有酒可以讓他們偶爾忽略痛苦和疲憊。在家里,發出粗聲粗氣的聲音和表達粗野的話語就能減輕他們心中的憤怒。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令人憂郁的工作中,他們完全筋疲力盡。對他們來說,生活只不過是窮困潦倒,生活中永遠沒有期待。丈夫和配偶在家庭中的斗爭正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之上,即便婚禮后有一段美好的時光,但生活的需要與奉獻擊碎了莫雷爾夫人的少女夢。莫爾太太對丈夫失望了,她把所有的愛和活力都傾注在保羅身上,這使保羅對這份畸形的感情產生了喜愛。
根據精神分析學家的說法,兒子們潛意識里喜歡他們的母親。他們認為父親是他們和母親之間的障礙。當時,莫雷爾先生在醫院,他們倆都很喜歡他不在家。尤其是保羅,他非常高興,向他的母親表達了他的快樂,正如勞倫斯所說:“我現在是家里的男人了。”他常常高興地對他的母親說。保羅不幸成為專橫的母親的對象,她把他當作情人。他飽受母愛之苦,無法讓他自由選擇。勞倫斯在小說中巧妙地揭示了保羅的困境。這種性格的反常是他從小就對母親過度依戀的結果。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莫雷爾夫人引導保羅走向俄狄浦斯情結的災難性影響。她在與丈夫的關系失敗后,發現自己孤獨而沮喪。她在情感上變得不安全,并試圖從兒子身上尋求支持。首先是她的長子威廉,然后在他死后,保羅成為她唯一的生存希望。對她來說,除了保羅沒有別的世界,她成功地毫無困難地影響了他的整個生命。母子倆都非常習慣彼此,幾乎形影不離。他們倆幾乎分享著生命中的每一刻,他們一起經歷痛苦,一起感受快樂。“最后,她幾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他分享了一切”,保羅在家里扮演“男人”的角色,并“指導他的母親,她必須看到什么和不看到什么。她非常滿意”,保羅被他的母親愛得如此之深,“兩人交織在完美的親密關系里”。
這種親密關系開始破壞保羅的情感和職業生活,因為它很快就形成了占有欲和支配欲,阻礙了他的個性的自然成長和發展。當保羅長大后,感到有一種沖動,想要在母親的統治之外建立一種生活,他無法與生活中的其他女性米莉安和克拉拉建立一種健康的情感和兩性關系。保羅在與米莉安的關系中失敗的原因是她渴望擁有保羅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已經在他占統治地位的母親的控制之下。因此,她在斗爭中失敗,輸給了意志堅強的保羅的母親。與克拉拉關系的失敗是因為單純的肉體關系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此,保羅與克拉拉的關系很快結束。在保羅身上有兩種天生的本能將他不斷撕扯,一個告訴他要珍惜他的母親,另一個告訴他要離開她,娶一個妻子。但是血緣紐帶每次都把他和他的母親聯系在一起。母親緊緊抓住他的靈魂,他一生都受她的支配。他總覺得活在母親的陰影下,他感到窒息,渴望自由。
事實上,保羅在他的生命中,除了他母親之外,再也沒有別的女人了。他感覺母親總是在他身邊,甚至想在米莉安和克拉拉身上看到她。當他在她們身上看不到母親的形象時,他會惴惴不安。他知道他永遠無法與母親分離,因為母親擁有他的靈魂,即使在她死后也不會離開他。他向母親承認,在她活著之前,他不能愛任何女人。他說:“在你活著的時候,我永遠也遇不到合適的女人。”
在工業文明被推崇備至的時代,這個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對所愛的人給予了一種畸形的愛,或者可以說他們不懂得怎么去愛人。因此,他們不但沒有幫助家人獲得成功,反而扼殺了別人的幻想、愛情和生活。父親尊重束縛在他身上的以男性為中心的角色,母親拒絕了丈夫的愛,不得不把所有的愛和期望都集中在兒子身上,最終扼殺了他們的生命。就這樣,一種悲傷的感覺充斥著整個故事。當大自然闖入時,希望之光會在濃重的工業迷霧中被短暫刺穿,人的痛苦隨之減弱,他們的精神從平靜的休息中被短暫地喚醒。
勞倫斯自己說過:“沒有人能活下去,除非他的生活建立在某個女士身上,除非某位女士對他有信心,并因此對自己有信心。除此之外,他又像一株水草,它的根被抽走了,靜靜地漂浮在生命的溪流上,顯然是在茁壯成長,但實際上卻在逐漸地腐爛。”保羅和威廉都有戀母情結,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人物性心理的發展。雖然威廉試圖打破與母親的血緣關系,轉而與其他女性體驗自己的欲望,可是他死了。另一方面,保羅也無法擺脫這種延續到成年的情結。勞倫斯在信里還寫道,他對母親的感覺以及他與母親的親密程度,“是我和母親之間的一種紐帶,我們彼此相愛,幾乎是夫妻之愛,也是孝順和母子之愛。我們憑著本能認識對方,我們就像一個人,對彼此如此敏感,以至于我們不需要語言。這一切都太可怕了,在某些方面使我變得不正常。”
的確,保羅無法與其他女人建立關系,即使他嘗試去愛米莉安和克拉拉,他也不能找到穩定的關系。保羅的心理問題讓女孩們感到痛苦,因為他目睹了醉酒的父親無情暴打他的母親,讓他在愛情里敗下陣來。當莫雷爾太太患上癌癥,臥床不起時,保羅潛意識里想擺脫他,給她服用過量的嗎啡,以此逃離俄狄浦斯情結。
最后,他母親的去世使他陷入抑郁,也使他從所有的感情和痛苦中解脫出來。母親的愛,讓保羅既愛又恨,他甚至想不起在他悲慘的生活中有什么可愛的時刻。
四、結語
為什么思考勞倫斯小說和精神分析之間的關系如此重要?弗洛伊德相信,當我們無法實現我們的欲望時,我們將憤怒或多余的能量用于其他活動,他稱之為升華。這個虛構的人生計劃通常始于童年時期,當個體開始壓抑某些思想和感情時,他成長為一個神經質的人,并試圖克服所有這些情緒。
對于作家而言,他腦子里想的是實現個人目標,正是這種感覺導致了他要創造想象中的人物,因為當一個小說家完成他的藝術創作時,他會表現出更好的個性,并從所有被壓抑的思想的黑暗負擔中解脫出來。所以,必須承認文學批評和精神分析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兒子與情人》應該從心理視角去理解,因為所有的文學作品是從作者的思考和所受到的影響當中創作出來的,現代文學是對人類意識和無意識心理的探尋。再者,為了了解人物角色的心理和作者的思想,可以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解讀文本,這本身也是一種治療,對讀者和作者都有作用。在將精神分析應用于小說時,作者的個性可以被解讀、被分析。小說藝術是一種作家的自白,他自己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但卻在告訴全世界他內心的陰暗面。勞倫斯想通過這件作品表示對保羅的同情,同時對于他本人和有相似經歷的人來說也起到了治療作用。
在勞倫斯的小說中,雖然《兒子與情人》更像是一部傳記電影,但是它的背景、人物、情節、主題和語氣從事實模型變成了虛構模型。《彩虹》和《戀愛中的女人》也可以看作是心理小說。通過社會,作家反映了自己,也就是說,他試圖向讀者表達他的感受。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從社會中挑選一些優秀的品質,同時他也向社會展示了自己的品質。所以,一般來說社會反映作家就像作家反映社會一樣。
精神分析在勞倫斯的有生之年是一門相對較新的科學,在他的著作中,勞倫斯展示了對一系列當代科學發展的興趣。因此,他逐漸熟悉弗洛伊德主義,一點也不奇怪。
事實上,勞倫斯選擇消極地引用弗洛伊德的論文,或者更準確地說,運用他自己對弗洛伊德思想的理解,這是一種帶有批判精神的興趣。勞倫斯去世之后,許多批評文章已經檢驗并試圖證明他的作品具備精神分析解讀的有效性。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勞倫斯和精神分析之間的聯系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在他的小說《兒子與情人》中可以看到后弗洛伊德的影子。文學常常被用來探索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完全被理解的經歷。作為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戴維·赫伯特·勞倫斯把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融入文學創作。這些主題、內容和體裁各異的作品,成為后來眾多學者進行精神分析性的閱讀基礎,讓他們深刻地洞察無意識的心靈在小說角色人生各個階段的發展,使得心理分析閱讀開始變得流行起來,直至今日。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勞倫斯.兒子與情人[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3]勞倫斯.圖騰與禁忌[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7.
[4]王秋媛.勞倫斯和他的《兒子與情人》[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7,(02).
[5]James T.Boulton.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Letters of D.H.Lawr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