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裕婷 代軻帆
【摘要】 前人鮮有對《春秋榖梁傳》的虛字進行研究的情況。本文以《春秋榖梁傳》中“以”為研究對象,將此傳中的“以”字全部析出,并將其分為動詞、介詞、連詞、副詞、代詞和“以”字構成的固定詞組六類情況。本文著重探究《春秋榖梁傳》中的“以”作不同詞類時在語義、句法、語用三個平面的意義以及概括出“以”字構成的固定詞組的用法。
【關鍵詞】 《春秋榖梁傳》;“以”;語義平面;句法平面;語用平面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4-0066-03
《春秋榖梁傳》作為解說《春秋》的傳文應運而生,對儒學思想的產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書采用語錄體的形式,內容涵蓋了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期間的事件,在言談間宣揚了儒學思想、禮法教化和宗族之誼。
現存資料多是對書中某一方面,如經義、政治、經濟等進行的介紹、闡釋、批評,對書中虛字的關注甚少。我們在本文中著眼于《春秋榖梁傳》中“以”進行研究。《春秋榖梁傳》中“以”共出現了608次,把單用為“以”字的情況和完全重復的情況除外后,可分為動詞、介詞、連詞、副詞、代詞以及“以”字構成的固定詞組六種情況。本文運用“三個平面”理論,對《春秋榖梁傳》中“以”加以分析和描寫。
一、“以”用作動詞
“以”字在《春秋榖梁傳》中作動詞,共計43例,分別表示:用、率領、認為、給四種語義。
1.表“使用”,計27例。
如:以國氏者,為其來交接于我,故君子進之也。(卷一·隱公二年)
2.表“率領”,計4例。
如:大夫不以夫人,以夫人,非正也,刺不親迎也。(卷第十四·成公十有四年)
3.表“認為”,計10例。
如:公四不視朔,公不臣也,以公為厭政以甚矣。(卷十一·文公十有六年)
4.表“給”之義,計2例,可引申為“致送、進獻”等。
如: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卷四·桓公十有五年)
《春秋榖梁傳》中動詞“以”的各義所保留的動詞性深淺不同?!耙浴弊鳌斑M獻”時,具有“致送”意義,動詞性非常強,可作謂語中心;“以”作“用、憑借”時,實際上處于一種次要動詞的位置,動詞性偏弱。除此之外,動詞“以”還具有以下特征:
1.動詞“以”可以單獨充當謂語出現在句中,也可作動語與賓語相搭配。在《春秋榖梁傳》中,動詞“以”在句中主要作動語使用,通常后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動賓結構。
如:不以陽生君茶也。(卷二十·哀公六年)
2.“以”作動詞的這一用法還保留在一些固定詞組之中,如:以為、所以等。其中,“以為”可看作:“動詞+系詞”,即“以”作動詞,表示“認為”,“為”作系詞,用法相當于“是”。
如:以為晉文公之行事為已傎矣。(卷九·僖公二十有八年)/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卷二·隱公十有一年)/病公子,所以譏乎公也。(卷五·莊公二年)
二、“以”用作介詞
“以”作介詞,常用來引進一種工具。正如王力先生認為“以”的主要用途是“工具格”,且從上古沿用至今。介詞“以”的用法在《春秋榖梁傳》中共計238例。
1.引進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或憑借,共103例。
如:疾其以火攻也。(卷三·桓公七年)/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卷三·桓公元年)/男子不絕于婦人之手,以齊終也。(卷六·莊公三十有二年)
2.引進動作行為所關涉的對象,共73例。這類對象既包括含“處置”之義的受事,也包括表示“與主事相關”的與事。在語義方面,前者和動詞的聯系相當密切,因其本身可作賓語放在謂詞之后;后者則意為與主事共同參與某種動作或行為的人。
“以”在引進受事賓語時,可譯為具有使令性意義的詞語,如“用”“使”“讓”等等。如:
如:鄭伯以璧假許田。(卷三·桓公元年)/不以中國從夷狄也。(卷十五·襄公十年)
“以”在引進與事賓語時,可譯為具有領帥性、伴隨性意義的詞語,如“帶著”“領著”“和”等等。如: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卷十四·成公十四年)
3.引進動作行為的憑事,即介引動作行為憑借的資格、身份和標準,共23例。這些憑借條件較動作行為發生時所需要的具體工具要抽象得多。
如: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以公為病矣。(卷五·莊公九年)/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卷十六·襄公三十年)/或曰,年同爵同,故紀子以伯先也。(卷一·隱公二年)/其道以周公為弗受也。(卷三·桓公二年)
4.“以”作介詞,還可以引進動作行為之所以發生的“因事”,即動作行為進行的原因,共7例。此用法和引進動作行為進行所憑借的資格、身份以及標準近似 ,但是又可以做出區分:首先,從動作行為本身的意義來區別。假如謂語動詞體現的意義是積極、正面或中性的,那么“以”引進的成分就可被視為是這些動作行為得以進行所“憑借”的內容;如果謂語動詞的意義含有消極或負面的意義,那么“以”所介引的成分就不能被視為一種“依據或憑借”,而應該理解為這些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其次,假若介詞“以”和它的介引成分處在肯定句中,則被歸為“憑借”之義。如果處在否定句里,即介賓結構之前有否定詞,那么介詞“以”引進的就不是憑事,而是因事。
如:禮,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卷一·隱公元年)
5.“以”作介詞,還可以引進“境事”,即用來介引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處所,共32例。當介詞“以”引進時間時,可譯為“從”或“在”。
如: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卷三·桓公五年)/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為失正矣。(卷四·桓公九年)/以吾獲之,目之也。(卷七·僖公元年)
介詞“以”不能單獨出現在句法結構中充當成分,而是同名詞性的詞,主要是名詞和代詞搭配構成介賓結構,共同在句中作狀語或者補語。當這種介賓結構置于動詞、形容詞之前時,用作狀語;當此結構置于動詞、形容詞之后時,用作補語?!洞呵飿b梁傳》中,“以+賓”作狀語的情況很豐富,但未出現用此結構作補語的情況。
如:孟勞者,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卷七·僖公元年)/何以知其先殺孔父也?(卷三·桓公二年)/其見以伐楚卒何也?(卷十六·襄公二十有五年)
“以+賓”主要放在動詞前作狀語,起修飾作用。但也有狀語后置的情況,如:救災以眾。(卷十六·襄公三十年)
“以”作為介詞,無實在意義,只能在句中起一種銜接作用,用來引進表示相應動作的原因、工具、方式等,有時是上文中已經提到過的東西,即介詞具有回指上文的作用。
介詞“以”雖不能獨立的反映出某種具體詞匯意義,但在語義的使用方面非常靈活,能起到豐富句義的作用,如:介引憑事、因事、境事等。此外,介詞“以”進入結構以后,還能使賓語部分的位置變得更加清晰。
三、“以”用作連詞
連詞“以”用法在本書中的出現頻率較高,略低于介詞用法,共計150條。
《春秋榖梁傳》中連詞“以” 可表示幾種不同的語義關系,即:“表目的、表承接、表并列、表修飾、表因果和表轉折的語義。
1.連詞“以”表目的,可譯作“為了”,共17例。
如:天子親耕,以共粢盛。(卷四·桓公十有四年)/或曰,卻尸以求諸侯。(卷五·莊公三年)
2.連詞“以”表承接,即連接在時間軸上先后出現的兩個動作,共25例。如:為子受之父,為諸侯受之君,已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卷一·隱公元年)
3.連詞“以”表并列,即連接的兩個成分在語義上保持平等地位,共5例。如:及以會,尊之也。(卷七·僖公五年)
4.連詞“以”表修飾,即連接的兩個成分在語義上存在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共32例。如:挈其妻子以奔曹。(卷七·僖公二年)
5.連詞“以”表原因,即連接的兩個成分在語義上存在某種因果關系,共67例。如: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卷一·隱公三年)
6.連詞“以”表轉接,即連接的兩個成分在語義上發生了轉向,共2例。如:使人以其死,非正也。(卷四·桓公十有四年)
7.連詞“以”還可用來連接方位詞,表范圍,共2例。如: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卷七·僖公二年)
連詞“以”和介詞“以”雖都為虛詞,不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但二者用法有異。介詞“以”須搭配賓語在句中作狀語或補語,表達修飾性的語法關系;連詞“以”在連接相應成分時,是通過上下文來表義的,實際用來反映其前后的邏輯關系。介詞“以”通常后接名詞性的賓語,而連詞“以”可后接動詞或分句與連詞“而”相似,如:
1.連接兩個動詞、動詞性詞組。
如: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執蔡世子友以歸,用之。(卷十七·昭公十有一年)/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卷二十·哀公四年)/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卷十九·定公十有三年)
2.連接各分句,相當于復句中出現的關聯詞。
如:其日,以為崇武,故謹而日之。(卷三·桓公六年)/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繼萬世之后,何謂已重乎?(卷三·桓公三年)
四、“以”用作副詞
副詞,是用來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性詞語的詞,用來表示程度、范圍、關聯等意義。在《春秋榖梁傳》中,“以”作副詞共3例,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1.“以”作關聯副詞,講作“就”,共2例。
如:《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卷三·桓公五年)
此例反映了《春秋》記事的準則,“以”限制前“信”,指出如何記事,即作“傳信”的狀語,與動作“傳信”一起構成了狀中結構,并且連接前后兩個部分,起到關聯作用。
2.“以”作程度副詞,講作“太”“很”。在《春秋榖梁傳》中,這樣的用法只此1例。
如:公四不視朔,公不臣也,以公為厭政以甚矣。(卷十一·文公十有六年)
“以”作“太”講,是通假用法。王引之《經傳釋詞》“已”字條下有:“鄭注《考工記》曰:‘已,太也,甚也?!喑UZ也。或作‘以’?!?因此,“以”可作程度副詞講。當“以”和“副詞”搭配時,“以”作狀語起修飾作用,反映程度深淺。“以甚”即“太過分”,又補充說明了動詞性詞組“厭政”,充當其補語。副詞是一種特殊的詞類,它雖然詞匯意較虛,但能獨立充當句子成分。在《春秋榖梁傳》中“以”用作副詞,可講作“就”和“太”兩種,都能修飾、限制或補充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做狀語或補語。
五、“以”用作代詞
代詞分人稱代詞,疑問代詞及指示代詞,在句子中起代替和指示作用。代詞的功能與之代替、指示的部分大致相當,即隨其指代的語言單位來盡其用、表其義。在《春秋榖梁傳》中,“以”作代詞“此”講,只有1例。即:
如: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卷十二·宣公十有五年)
按《爾雅·釋詁》來看,“已”可訓為“此”,“以”“已”古字同,所以“以”也可訓為“此”。 至于其來自,黃侃云:“‘已’,本音詳里切,與‘此’同為齒音,故得通假?!?上例中,“以”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整個句子,并且在與“公之與民為已悉矣”的搭配中構成了一個判斷句。
六、“以”字形成的固定結構
“以”字形成的固定結構,在《春秋榖梁傳》中有155條。分作“何以”“是以”“以是”“無以”“足以”“可以”“所以”“以為”八種。
如:公何以不言即位?(卷一·隱公元年)/是以貴始,德之本也。(卷八·僖公十有五年)/輟戰而奔秦,以是為逃軍也。(卷十·文公七年)
“何以”“是以”“以是”分別表示:為什么、因此、憑借此,三者均可看作介賓結構作狀語?!昂我浴痹趯嶋H語用過程中,因為“何”是疑問詞,其作用更多用于表達語氣?!笆且浴焙汀耙允恰笨煽醋饕活?,當中“是”為代詞,復指前文的內容。
如:上泄則下闇,下闇則上聾,且暗且聾,無以相通。(卷十·文公六年)
“無以”既可表示“不能”講作助詞詞尾,又可表示“沒有什么”,其中的“以”作連詞。
如:古者天子封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滿城以自守也。(卷十有六·襄公二十有九年)
“足以”表示有條件去做某事,在實際語用過程中具有肯定其后的動詞的作用。
如: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卷一·隱公三年)/不見者,可以見也。(卷五·莊公七年)
“可以”表示“能夠”,起初是“可以用……”之意,逐漸凝固為一個雙音助動詞,“以”從而變成了一個助詞(詞尾)。
如: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卷二·隱公十有一年)
“所以”皆位于動詞之前,可表示動作行為之憑借或人事成立之緣由二者。表憑借相當“以此”,即“用這種方式”“憑這種方式”之義;表緣由時,雖不能算作真正的連詞“因此”,但對相鄰的分句有一定的連接作用。
如:御廩之災不志。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余而嘗可也,志不敬也。(卷四·桓公十有四年)/中國稱齊、宋,遠國稱江、黃,以為諸侯皆來至也。(卷七·僖公二年)
“以為”連用,表示的意思有兩種:一是“以……為”,中間是賓語,賓語可提前可省略;一是“謂辭”,表示認為,引申為“說的是”。
據以上分析,在《春秋榖梁傳》中,“以”作介詞、連詞的比重較高,在總用法中占比超60%,但動詞、代詞等實義還或多或少地保留在某些句子和固定詞組當中,特別是一些句法位置中,把“以”看作介詞或動詞兩種用法皆可??梢?,“以”在此時期已經處于半實半虛的狀態。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榖梁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341.
[2]胡裕樹,范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2).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巳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45.
[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390.
[5]《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春秋榖梁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4.
[6]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78:350.
[7]王引之.經傳釋詞[M].長沙:岳麓書社,19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