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鎮 鄧建華
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要“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1](P17)。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更是將“堅持敢于斗爭”歸納總結為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之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舉斗爭的旗幟,并要求廣大黨員把斗爭作為自己的重要本領。新時代新征程上,開展偉大斗爭有其特定的生成邏輯和實踐進路。弄清開展偉大斗爭的生成邏輯與實踐進路對我們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有著重要意義。
理解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的生成邏輯,需要從理論、歷史、實踐、世界等維度進行深入分析。
“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命題。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革命斗爭學說,有著極強的實踐指向。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2](P400)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從多個維度闡釋了斗爭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等。其一,從時空維度看,斗爭具有普遍性與長期性;其二,從實踐維度看,不同斗爭的主體即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是歷史的主旋律。馬克思、恩格斯按照斗爭的領域將斗爭分為政治斗爭、經濟斗爭和思想斗爭。他們分析指出,私有制的出現讓人們在經濟上產生了不平等,由此開始了經濟斗爭。伴隨著經濟斗爭的發展,經濟上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便開始按照自身的利益原則去構建政治組織和機構,由此又開始了政治斗爭。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斗爭是原因,思想斗爭是驅動力,政治斗爭是結果。列寧也十分重視革命斗爭。他特別注重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斗爭形式的轉變,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階級斗爭并未消失,只是采取了別的形式”[3](P277)。列寧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仍然高度重視斗爭,主要是因為十月革命之后俄國的國內外環境十分惡劣,對內需要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對外則需要反對帝國主義國家侵略。正是由于巧妙地轉變了斗爭方式,列寧領導下的無產階級政權才得以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告訴我們: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任何歷史時期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斗爭是解決矛盾的重要方式,斗爭的領域和形式會隨著事物的發展而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4](P225)斗爭是貫穿于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的一條主線,斗爭是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中國共產黨在斗爭中不僅壯大了自己,還推動了黨的事業不斷前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黨領導人民與“三座大山”開展斗爭,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在內外環境交困的情況下,黨領導人民開啟了消滅反動殘余勢力、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等一系列斗爭,捍衛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后,在有效應對外部風險的前提下,黨領導人民在自然災害、社會民生等領域取得了各種斗爭的勝利,實現了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在黨的建設、意識形態、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偉大斗爭,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意識形態工作弱化虛化的情況得到根本扭轉,脫貧攻堅如期完成并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全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回顧歷史是為了走向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定會出現更多更大的挑戰,只有充分汲取過去的斗爭智慧,才能從容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種種風險和挑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要求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曾經的改革解決了過去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一系列想解決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但隨著時代發展和實踐進步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經濟高速發展讓一些地區、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地區間、城鄉間、人群間的貧富差距卻在擴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得以逐步確立,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5](P101)這一論斷表明:其一,改革是需要遵循一定規律的,要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其二,那些有難度的改革是需要開展斗爭的,是要下大氣力的。沒有斗爭的改革難以觸及根本。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意味著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意味著斗爭的重心也要適時地加以調整。只有在多個方面多個領域有序推進偉大斗爭,才能推動全面改革走向深入;只有通過解決各種矛盾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才能深刻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4](P444)百年變局是對世界新局勢的科學判斷。百年變局中蘊含著兩對辯證關系:一是進與退的關系;二是新與舊的關系。“進”指的是經濟全球化依舊是大勢所趨,各類貿易主體相互交往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退”指的是出現了以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為主要代表的逆全球化行為,恐怖主義、公共衛生危機等阻礙人類進步發展的問題也凸顯出來。“新”與“舊”是指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世界的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但舊的世界格局尚未徹底瓦解,新的世界格局也未正式形成,世界處于大變革之際。變局之中既蘊含著機遇也充滿了挑戰。因此,當前我國的斗爭既要在國內的一些領域展開,同影響國家發展的一切因素作斗爭,也要高度關注世界變局,同逆全球化力量、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等進行偉大斗爭。只有這樣,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占據主動地位,在未來的發展中搶占先機。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既是一部成長史,也是一部斗爭史。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先后與各種勢力作斗爭,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取得這些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們黨弄清并踐行了要不要斗爭、為誰斗爭、如何斗爭等重大問題。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需要把握以下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4](P94)從歷史維度看,百年來我國各個時期社會革命的偉大斗爭都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我們黨的早期歷史上,黨曾遭遇過多次斗爭的失利,歸結起來就是黨沒有掌握領導權。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充分吸取這一教訓,從此以后,通過掌握領導權來開展正確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斗爭,先后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從實踐維度看,新時代新征程上,在錯綜復雜的斗爭局勢中我們也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只有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才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取得偉大斗爭的勝利。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把“堅持人民至上”歸納總結為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6](P11)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開展偉大斗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共產黨人是為大多數人謀幸福的,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通過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斗爭的偉大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黨與“四大考驗”“四大危險”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斗爭,始終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的主體地位,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開展了反腐敗斗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藍天保衛戰等斗爭,將“人民至上”堅持到底。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總能依據不同的時代任務,與不同的革命對象開展斗爭并在斗爭中取得勝利,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樹立斗爭意識能夠有效地推動斗爭實踐,但斗爭終究只是一種手段,絕不能為了斗爭而斗爭,其目的是為了以斗爭求團結、求和諧、求進步。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廣大黨員能否樹立斗爭意識,尤其是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是否具有斗爭意識。他強調指出:“領導干部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里,表現形式是什么,發展趨勢會怎樣,該斗爭的就要斗爭。”[4](P226)如果不能對斗爭形勢進行科學預判,就很有可能會讓矛盾從局部擴散到整體、從小矛盾變成大矛盾、從次要矛盾變成主要矛盾,讓我們在斗爭中處于被動地位,最終導致斗爭失利。因此,我們只有樹立了斗爭意識,遇事才會敢于斗爭、積極斗爭、化被動為主動,才能在斗爭中從容面對困難并取得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都需要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4](P228)能力的提升與本領的增強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歷練出來的。尤其是在新征程上,必定會面臨各種風險、遇到重重挑戰,廣大黨員干部絕不能“本領恐慌”,必須以實際行動切實提高斗爭能力、增強斗爭本領。一要注重理論學習。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開展斗爭前必須掌握科學的理論,即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和分析問題。二要在實踐中歷練本領。實踐是斗爭的必由之路,廣大黨員干部要將風險挑戰和重大矛盾作為歷練斗爭本領的契機,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要健全相關制度。斗爭有其規律性,開展有效斗爭要以制度作支撐。制度帶有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有了關于斗爭的制度保障,廣大黨員干部便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斗爭本領,從而取得斗爭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