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軍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支農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推進“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對不同時期黨的“三農”政策進行總結,從歷史視角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進而深入思考農業農村工作“從何處來”“向何處去”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因城市和工業發展不充分,加快發展工業成為當時的首要戰略任務,而農村則擔負著保障糧食安全、為工業提供原材料的重要職責。國家在農村地區實施了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為目標的、由國家主導的鄉村建設運動,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 世紀50 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決定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逐步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蘇聯集體農莊式的社會主義農業組織。合作化之后建立的以工農商學兵相結合、政社合一為特征的農村人民公社,更被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更高形式。本階段的農村發展是以農業生產互助組、農業初級合作社、農業高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為主導,其規模和影響力遍及中國大地。同時,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活力,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政權組織形式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生產條件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了極大改善,為改革開放后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78 年12 月18 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翻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也開始了農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程。20 世紀70 年代末,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迅猛發展,農業的經營形式由單一的集體經營變成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農戶的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層次,由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農業勞動和經營激勵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從人民公社制度到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農村商品生產流通到鄉鎮企業興起、從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改革到工農城鄉關系調整、從實行行政村管理體制到深化農村改革,農村地區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80年代中后期,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被提上議事日程。自此,發展鄉鎮企業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在鄉鎮企業的帶動和引領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業農村進入大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中國工業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家發展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重點放在了工業化和城鎮化上,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有限。與此同時,農業自身存在的弱質性在市場經濟中也愈加凸顯,“三農”問題逐漸引起社會關注。
2002 年,黨的十六大勝利召開,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城鄉統籌建設正式拉開帷幕。這是黨中央根據21 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破解“三農”難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05 年10 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2006 年1 月1 日,《農業稅條例》正式廢止,標志著9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我國以新農村建設為目標,正式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財政補貼農民的新時期。2007年10 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農村建設納入國家建設的全局。2008 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并提出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具體措施。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一時期,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面貌發生了較大改變。
基于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為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于2017 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18 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明確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2018 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從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等方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提出全方位要求和引導。自此,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被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黨的“三農”政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調整農業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過程。自黨的“三農”政策實施以來,中央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起點對農村生產關系進行了全面調整,我國農村改革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核心,建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機制,保障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第二步是以農村稅費改革為核心,統籌城鄉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系;第三步是以促進農村上層建筑變革為核心,實行農村綜合改革,不斷解決農村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正是由于農村改革邁出的這三大步,才終于擺正和理順了農民與集體的關系、農民與國家的關系、農民與政府的關系,才有了我國農村生產力的充分發展。
農民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只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建設才能取得成功。而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必須做到經濟上保護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鄧小平曾說:“農業本身的問題,現在看來,主要還得從生產關系上解決。這就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重申:必須承認并充分保障農民的自主權,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首要出發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須遵循這個基本準則。如,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重大決策,為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不竭的精神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正因為“三農”政策注重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農業和農村經濟才充滿生機和活力。可以說,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三農”政策始終堅持把實現農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黨的“三農”政策始終圍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公平享受國家改革發展成果和發展機會進行調整和創新,突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具體表現為:一是在“三農”政策目標的選擇上,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為核心政策目標;二是在政策制定和實施中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三是保護農民權益,主要是保護農民的發展權、經營自主權、收益權;四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保障農民共享國家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城鄉一體化。
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是補齊農村現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一是強化規劃引領。要遵循城鄉發展規律,做到先規劃后建設,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保護好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人口集中的平原地區要注重解決好污染和臟亂差等問題,山區要注重解決好道路聯通等問題。支持有基礎有條件的地方連線連片建設美麗鄉村。二是堅持硬件和軟件建設“兩手抓”。推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優先改善通村道路、農田水利、冷鏈物流等既利生產又利生活的必需基本條件,支持5G、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覆蓋延伸,推動農村建設逐步跟上現代化的步伐。實施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更大實效。統籌抓好鄉村學校、醫院(醫務室)、農技服務中心、圖書館、超市等建設,強化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保障,不斷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三是持之以恒抓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業是生態產業,農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要保持戰略定力,切實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以釘釘子精神統籌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鄉村環境污染治理。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湖北最大的實際。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要著力做好“改革、創新、融合”三篇文章。一是向改革要動力。抓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 年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深化“三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組織帶農富農能力,提升“輸血”質量和“造血”功能。二是以創新添活力。用市場辦法、改革思路、創新舉措,發揮協同效應與乘數效應,打通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充分實現鄉村資源要素內在價值,挖掘鄉村多種功能,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更多向農村匯聚的良性循環,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三是用融合挖潛力。大力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縣鄉村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推動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實現優化配置,實現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
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使農民增收致富。湖北省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與農民之間還沒有形成“強力黏合”機制。在廣大農村,龍頭企業首先姓“農”,要聯農帶農,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小農戶建立聯合體,實現抱團發展,完善契約式、分紅式、股權式利益聯結機制,防止規模越做越大、用工越來越少、農戶參與程度越來越低。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家庭農場,促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推動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農戶能干的盡量讓農戶干,企業干自己擅長的事,健全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村集體、農戶“1+1+N”的共生共享發展模式。豐富農村經濟業態,推動農村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等高質量發展,提高鄉村產業的增值收益。統籌農業產業化和縣域經濟發展,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重心下沉,把產業鏈主體留在鄉村,把價值鏈收益主要留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