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數據管理中心(省信息中心) 高洋
近些年,遼寧省持續貫徹“將旅游業作為重點培育的支柱產業之一”的發展方針。在2019年,全省旅游總收入突破60億元,是2015年的1.67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9%;接待國內旅客將近6.4億人次,同比增長近14%,旅游業以全省各行業最快的增長率實現了快速增長。我省旅游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與旅游資源優勢相比極不相稱,我們要找準差距、補齊短板,為我國現代化旅游業良好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從我國旅游資源豐富程度方面探究,最為突出的是遼寧省,山川河流景色美不勝收,“世界之最”“中國第一”不勝枚舉,旅游業發展蘊藏的潛力無可限量。
遼寧區位優勢明顯、地理形態多樣,江、河、湖、海等自然形態應有盡有。其中千山、醫巫閭山、鳳凰山作為旅游名山享譽國內,每年游客絡繹不絕。朝陽被譽為世界級古生物化石寶庫。與此同時,遼寧四季分明,風光各盡其美:春季踏青賞花,夏季山中避暑,秋季層林盡染,冬季溫泉養生。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基血脈,承載著人民的記憶。遼寧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不僅有很多歷史名城,更有沈陽故宮、九門口長城、盛京三陵、本溪五女山城等世界文化遺產,居全國第四位,文化底蘊之深厚,文化源流之悠久,可以說無與倫比。
作為中國最后一個王朝的發祥地,滿清文化、關東風情在遼沈大地到處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滿族風情是遼寧一道獨特的靚麗風景線,我省滿族人口有近540萬人,占全國滿族人口超過50%,沈陽是滿族稱帝建都的地方,撫順素有“旗袍故里”之稱。
我省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種類全,遼寧在解放戰爭時期率先打響了遼沈戰役,錦州塔山阻擊戰耳熟能詳;志愿軍抗美援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撫順雷鋒紀念館等給遼寧大地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紅色文化遺址資源。
我省是“共和國的長子”,號稱“東方的魯爾”。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的搖籃,有鞍山鋼鐵、撫順煤炭、阜新煤電、盤錦石油等大型工業企業,遼寧省創造了一千多個新中國工業第一,涌現出了工業戰線的老英雄孟泰、同時間賽跑的王崇倫等等許多英雄模范人物。以上這些不僅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代代相傳,也成為了新時期促進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
與富集的旅游資源相應的是,我省旅游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尚處于發展階段,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旅游業還沒有真正做大做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單一化的產品結構,主要體現在復合型產品開發方面,整體開發力度不夠,缺乏像貴州黃果樹瀑布、四川九寨溝等大景區的旅游資源特色。主要受開發資源不足、創新性不足等因素影響,使部分現有的旅游資源待深層次地開發,并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項目創新缺乏多樣化特點,當地政府部門往往偏重于旅游項目的實施,卻在項目類型創新方面表現得力不從心,現有的大部分旅游項目發展周期較短,基礎及服務設施不完善,沒有形成旅游亮點和品牌。精品旅游線路少,缺少像云南、四川能如數家珍報出的旅游線路,我省如朝陽牛河梁、盤錦紅海灘、鞍山玉佛苑、本溪水洞等好的旅游資源,缺少一條完整的“經濟鏈”。宣傳工作力度有待加強。部分項目的開展會把工作重心放在短期目標中,沒有長遠的規劃,導致部分旅游資源待完全開發時就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局面。旅游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不高。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旅游人才缺乏,尤其缺少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這是制約我省旅游業跨越發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經濟總體規模不大。2019年,我省旅游總收入在全國排第19位,僅為第1位廣東省的53%;但從人口數量及自然資源方面分析,遼寧省的旅游資源可開發的潛能更大,實際成效卻不理想。旅游服務要素體量小,我省有五星級酒店27家,占全國3%,居全國第11位;我省國家5A級景區5家,占全國2%,居全國第21位;只有5家全國百強旅行社。支撐我省旅游業發展的市場主體規模小,缺少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旅游集團,無法隨著市場發展形勢多角度地探析,在實踐階段所面臨的影響因素持續增多,問題處理與防控成效并不理想,最終引發旅游項目開發“難”的問題。
缺乏世界級旅游項目。獨一無二、無可替代是旅游產品生命力所在,我省缺少像陜西秦始皇兵馬俑、甘肅敦煌莫高窟這樣著名的旅游項目。旅游資源不深挖、不革新。遼寧旅游資源豐富,風景無處不在,但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多,資源地方特色沒有徹底釋放出來。哈爾濱中央大街是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雖然只是國家4A級景區,但比我省的5A級景區還吸引人;杭州宋城一個演藝特色小鎮,一年達近千萬客流量,收入達6000萬元,有70%的利潤。存在各地區旅游發展各自為戰現象,營口、丹東、撫順、本溪這些地區旅游產品的設計已經很合理,但單個旅游產品即使設計得再完美,依然會出現各市“單打獨斗”的發展局面。
一要發揮組織作用。核心目標是把工作重心調整到此方面,通過實踐階段所處理的各項問題,做到善于自我總結與反思,制定長遠化的發展目標與方案,發揮較強的組織作用,黨政一把手要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考核、親自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文旅綜合單位作為牽頭部門,經各部門工作內容與職責的細化,在相互協作與幫助的過程中提升各項工作質量與效率,目的是從根本上處理常規問題,強化行業綜合實力,從而在市場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始終都力爭打出“組合拳”。
二要加大投入。以地方政府為首,積極組織旅游業、投資集團及企業等參與到實踐環節中,均衡配置人力、物力、財力,提高各類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還要保證各項工作均能依據作業流程嚴謹實施。同時,還會對作業中的主要問題進行多角度探析,通過不同部門的積極參與,從職責及協助的角度出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解決常規問題,這樣實施成效才會更理想,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本著“因地制宜”的創新原則,強調對各類旅游資源的開發與項目創新,建議設立“專項、專款”資源,在此方面加大投資力度的同時,還要組建專業化的項目資金管理部門,確保各項資金使用有重要的根本依據,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整體發展趨勢向重大旅游規劃全面傾斜。整合財政投入資金,整合地區旅游資源,形成政府主導的旅游發展新機制。
三要增強監管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各部門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地提升旅游業項目開展的監管能力,主要負責部門是監管部門,需根據具體的工作內容與要求,有目的地組建專業化的監管隊伍,始終都能根據項目創新及開設要求做好職責工作,并貫穿落實各項機制與政策,能為各方合法權益做好嚴謹保護,持續推動旅游業健康發展。此外,定期評比出標桿企業和優秀旅游從業者,從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給予獎勵,設立誠信經營黑名單制度,維護旅游業市場良好的發展秩序。
創新性旅游項目及品牌的打造極其重要,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之一就是“領頭羊產品”,也是一個地方旅游的標志性符號,針對遼寧省旅游業的發展實況,建議從“一圈、兩帶、一區”方面入手。其中,“一圈”是指沈陽都市旅游圈,借助當前該領域自身所具備的有利條件,重點打造“快旅慢游”項目;“兩帶”則是借助沿海旅游的發展優勢,以“對外開放”的形式發揮出較強的“龍頭”作用,尤其是歷史遺跡的資源應用,逐漸推動遼寧省旅游業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局面良好發展;“一區”是根據東部生態旅游區的發展形勢,重點打造“旅游、度假、養生”于一體的自然資源旅游勝地,從而在各個方面均能展現出遼寧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僅僅是通過項目宣傳中部分內容的簡單介紹,就能吸引更多旅游群體、研發群體等資質參與,進而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借勢謀勢造勢,做出亮點、做強特色、做深內涵,擦亮遼寧品牌,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魅力。“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路大家都明白,為保證人們對遼寧省旅游資源、項目特色等更全面地了解,還需打開營銷新格局,可搭載國家海外旅游宣傳推廣體系、多個旅游年活動等平臺,全省各市形成統一的旅游宣傳協調機制,從“唱響一首歌曲、拍攝一部影片、挖掘一個精品、叫響一個口號、打造一個亮點”入手,做到高投入、精策劃、重落實、求實效,形成旅游外宣的轟動效應,以此提高遼寧旅游的影響力、知名度。
首先,要補齊產品供給的短板,高標準建設、高品質運營一批景區、景點,省級層面要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重點考慮新時代背景下群眾生活質量與經濟水平的提升成效,分析不同群體在旅游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強調旅游項目多樣化開發,最大程度地滿足各個群體的實際需求。對此,建議開發工作的開展從“A級景區”創建方面入手。同時,也考慮到各項目在實踐階段會遇到眾多問題,為保證整體成效,在開發階段要以根本目標為導向,國家及地方政府也要在此方面給予各方面的扶持,大力發展休閑度假項目、戶外體驗項目、旅游產品創新項目等,保證該地區自然資源能夠被充分、合理地利用,通過不同主體的親身參與,增強其體驗感,并在多方面的服務下,贏得更高的評價,進而樹立遼寧省旅游業良好形象,推動旅游業更好發展,加快遼寧經濟發展步伐。
其次,要補齊配套服務的短板,一是考慮以往發展階段旅游項目開發中的阻礙問題發生的影響因素,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對基礎要求進行深層次探析,借助各項政策與機制的實施優勢,有目的地進行投資,突出人力、物力、財力等在實踐中的較強成效。各部門還要利用自身職責作用,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如:項目開發、資源挖掘、品牌打造等,進一步強化各部門協作能力,借助多項優勢解決以往階段資金不足的問題;二是根據當前現有的自然資源大力創新,強調對自然化、生態化旅游項目的開發目標,持續提升建設、改造等力度,通過現有的條件與優勢彌補不足與缺陷;三是在科技時代,也需注重科技力量,在推進中可開設“套餐”服務,如:酒店預定、醫療服務、氣象觀測等,均能提高遼寧旅游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帶動力。通過規范和優化旅游管理,加強服務意識,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努力讓每一位游客都感到賓至如歸、流連忘返。
單一化的發展局勢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旅游業的發展需求,為保證旅游業的良好發展,還需在實踐中強調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建議從產業聯動方面入手,既能對各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又能促進產業間的充分融合,進一步提升各產業綜合實力,進而實現預期創新發展目標。
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還需保證各產業的優勢能充分地發揮,也能為旅游業的形式創新、項目創新等提供相應的參考條件,整個旅游業發展階段均能按照特色化、自然化持續發展,建議從以下幾點重點探究:
首先與一產融合,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產業融合重點是放在自然資源合理、有效應用方面,在各大會議召開階段,就明確地突出了現代化旅游業創新發展的必要性,還需在實踐階段對各會議精神與要點內容進行大力宣傳,并有效滲透到各地區旅游業的創新發展中。遼寧省的旅游業發展前景良好,主要是可利用的資源類別較多,只需在創新前期做好地質勘察、資源分析等工作,就能編制出科學、合理的創新方案與計劃,始終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實踐階段,尤其是在特色項目開展階段,能借助自然資源不斷地創新,實現“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還能為產業融合起到較強的促進作用,并在實踐階段強化各部門職責意識與能力。每項工作開展均具備相應的負責部門及負責人,能在常規問題規避處理階段降低難度,使得綜合成效更理想、更突出。
其次與二產聯姻,讓旅游更精彩、工業更閃亮。我們要立足優勢,用好存量資源,推動旅游與工業深度融合。整合各城市工業旅游景點,打造統一的區域工業旅游品牌,將工業旅游區融入旅游目的地。創新工業旅游產品體驗形式,如德國魯爾區工業旅游發展得很成功,旅游產品不僅包括景觀觀賞,還創造實地工廠作業線,為游客創造工業生產全程體驗過程,激發游客的參與感和認同感,活化工業區的真實感和歷史感。重點支持沈飛航空、海州露天礦等工業旅游項目的開發,并在基礎設施完善、資源投入、設備與技術更新等方面高度重視,借助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優勢,大力開發第三產業,逐漸擴大各產業的影響范疇,不斷在實踐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最后與三產互動,讓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要把發展旅游業作為優化第三產業結構的著力點,推進第三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重點打造體育旅游品牌;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業態,如低空飛行、郵輪游艇、騎射狩獵和冰雪溫泉等,均可在實踐階段突出現代化旅游業的創新特色,善于運用自然資源吸引更多群體消費,全面打造舒適、自然、和諧的發展景象,使我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此方面發揮作業、凸顯價值的同時,還能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產業互動中增強旅游資源開發力度,顯著提升遼寧省旅游業的發展能力,從而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為推動遼寧省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還需在實踐過程中對所遇到的問題深層次地探究,強調資源挖掘、項目開發等,除了要加強學習、解放思想外,還需摒棄陳舊傳統觀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夯實基礎的同時大力推進旅游服務能力建設,注重產業聯動,促進各產業間充分融合,從而把我省的旅游業發展成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幸福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