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 陳慧娟,安南,曲晨,莫浩霆
公共危機蔓延全球期間,我國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第三產業比如餐飲、旅游、酒店、住宿等受到限制,遭受了很大的打擊。此外,消費者們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無論是在平臺經濟上還是實體經濟上。而在公共危機防控的青年志愿者的協助之下,我國在既抓好公共危機防控工作的同時,又有序地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因此,毋庸置疑,青年志愿者防疫志愿服務在第三產業、市場經濟等受影響的情況下,維持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大部分中國志愿者團體中,社區及其商場志愿者對抗擊公共危機及其維持經濟正常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因自身綜合素質較高,整體結構相對較為穩定,在整個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工作中一直以領軍力量的角色存在。[1]在公共危機防控期間,青年志愿者積極踴躍地參加志愿服務,無論是奔赴在一線還是在基層的青年志愿者們,都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年志愿者們,在醫院、學校、商場、小區等場所做公共危機防控志愿者,要保障人員的流通,為社會節省了大量的勞動費用。促進了我國新興產業的崛起,加快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復蘇,保障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勇當先鋒。
各省、各地區的青年,通過各個平臺參加各地區的志愿服務,間接為經濟帶來一定的價值。廣州青年在抗擊新冠公共危機的戰“疫”中,響應黨中央,團中央等組織的號召,積極開展防疫、抗疫志愿服務。廣州青年及共青團在防疫志愿服務過程中,呈現出先鋒示范化,組織化,社會化,多樣化和網絡化等特點,促進了應急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發展,推動了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和完成了廣州志愿服務的代際傳遞。[2]而一些對經濟活動、經營管理進行一定研究的青年專家等投身于公共危機防控志愿服務,促進了貨幣的正常流通;社區中青年志愿者的防疫志愿服務充分激發社區物業和業主委員會的主人翁意識,維持經濟活動的正常循環;企業上的青年志愿者的防疫志愿服務間接刺激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生產公共危機防控相關物資,對物質生產進行經營管理,促使公共危機得以控制住。公共危機防控的青年志愿者還可對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健康監測,若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可疑癥狀,對其癥狀進行觀察、并到發熱門診就診,此舉抑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同時維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3]
自公共危機暴發以來,每當一個地方出現暴發性公共危機,不計其數的醫學生前赴后繼,踴躍投身公共危機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是一場實戰,是他們參加醫學工作前的一次重大考驗。本項目對81個人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發現82.28%的青年志愿者參與防疫志愿服務的原因是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而醫學生從事的志愿工作有核酸檢測、注射疫苗等。這些防疫工作看似簡單,卻每時每刻都在考察他們的專業能力,專業知識稍有疏漏就會出現嚴重問題。另據訪談結果顯示,醫學生志愿者們一致認為防疫志愿工作大大提高了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力,臨床治療能力得到了鍛煉。因此青年志愿有著加強醫學專業教育的作用。
青年志愿是響應國家防疫號召的重要途徑,彰顯了民族精神,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更是紅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全國公共危機防控期間,廣州市就開始在全市推行“三人小組”的做法,組成不同層面的“三人小組”,其成員由街道黨工委書記、派出所所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等在抗疫實踐中推動紅色教育的人員組成,他們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到2021年公共危機來襲,“三人小組”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運作模式。[4]另外,各基層黨組織均成立“黨員突擊隊”,以黨員為先鋒,帶動青年志愿者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志愿服務。這是一堂別開生面的紅色教育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青年志愿者對黨組織的認識,提升了他們對黨組織的認可,使他們以身邊的黨員為榜樣,敢為人先,服務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眾所周知,青年志愿是社會實踐的一種,而社會實踐又是綜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踴躍參與志愿服務,深入基層,有助于積累社會經驗,豐富自身履歷。畢竟在這公共危機防控宣服務過程中,他們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體會到了公共危機下的人生百態;他們直接參與了一線的公共危機防控,領略到了基層防疫工作的不易。總而言之,志愿服務的經歷是一段很豐富的經歷,通過參與防疫志愿服務,他們可以從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閱歷,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
公共危機防控是一場攻堅戰,而人們的信念筑成鋼鐵長城,抵御公共危機的襲擊,青年志愿者的防疫志愿服務發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服務精神[5],等同時也鼓舞了更多的人參加抗擊公共危機的活動中,為抗擊公共危機奉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其公共危機防控精神與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紅船精神相得益彰、熠熠生輝,展開新時代精神傳承的畫卷。
經走訪研究,發現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安徽合肥新橋機場、湛江機場等機場以及哈爾濱西站等火車站的青年防控公共危機志愿者在各位旅客進入航站樓時嚴格檢查其健康碼及其大數據通行卡,核對旅客的身份信息,對于中高風險地區的旅客,需要持48小時之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方可進行離開本省,此外,公共危機防控青年志愿者對于離開機場的旅客也提供了免費的核酸檢測,并且組織接站人員在護欄外等候。而哈爾濱西站對于核酸檢測可憑借學生證或者醫保卡報銷,對于突如其來的公共危機襲擊,公共危機防控青年志愿者還提供全民免費核酸檢測,對于無智能手機的老人以及殘疾人,可聯系家人并且青年志愿者為其開通“綠色通道”,對于無法掃健康碼與行程碼的人員,可憑借有效身份證登記,并以紙質證明代替掃碼。青年志愿者這些舉動不僅傳遞了愛心和文明,還完善了國家公共危機防控相關的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發生公共危機,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5]如何在公共危機中更好保障民生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面臨的挑戰,在新冠肺炎疫情兩年期間,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堅持常態化防疫,統籌高質量發展,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打贏公共危機防控攻堅戰的首要原則,在公共危機防控這場攻堅戰中,青年志愿者們無疑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于突如其來的公共危機,公共危機防控的青年志愿者們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擺在首要位置,積極配合其他公共危機防控工作者協調公共危機防控工作,對居民的出行進行限制,捐贈口罩等新冠肺炎公共危機防控所需要的物資,對于從中高風險區返鄉的人員,其在隔離期間提供免費的核酸檢測,并對代購其所需用品,這對全民的健康及其生命安全形成一定的保障,其青年志愿者的暖心行為也彰顯了黨和政府對提高人民福祉的期盼,突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1.強化人們對新冠病毒的理解控制公共危機的傳播
防疫志愿服務中的青年志愿者弘揚“舍己為人”的精神,為抗擊公共危機竭盡全力,共同攻堅,在新冠公共危機蔓延全國的情況下,他們挺身而出,提高人們對新冠病毒的本質及其傳染機制的認識,抑制了各種千奇百怪的關于防疫措施的謠言的傳播,對一些“黑心”口罩流入市場起著一定的督查作用,依據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依法治國的政策,遏制某些無良企業在公共危機防控的緊要關頭生產并銷售不利于防控公共危機的產品。在公共危機防控措施的宣傳上,通過網絡傳播,廣播等方式提醒廣大市民正確做好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測體溫等公共危機防控工作。而對于新冠病毒突變株的出現,公共危機防控的青年志愿者們積極服從政府、社區及學校等的管理與安排,采取緊急措施,同時警惕人們高度重視公共危機防控工作。本項目對91個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90%以上的人認識到新冠變異病毒“德爾塔病毒”是傳播能力強,傳播速度快,潛伏期更短的病毒,絕大部分人所在地區有新冠確診病例時在短期進行核酸檢測,大部分人常見青年志愿者進行防疫宣傳,在很可能與確診者或感染者有過密切接觸時接到防疫志愿者的流調電話,其中不言而喻,青年志愿者對強化人們對新冠的認識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2.協調醫患關系,保持新冠與其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正常流程
在新冠公共危機的影響下,作為人流較為集中的醫院等醫療機構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醫患矛盾也會有些凸顯,此時的青年志愿者保持新冠與其他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正常進行,協調醫患關系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一、他們維持醫院等醫療機構的秩序,在高峰時段分流人群,縮短患者排隊等候時間;其二,組織導向分流,在人流集中區域,向患者解答門診就醫流程、就醫信息及診療時間與地點;其三、就醫幫助協助患者辦理就醫卡、“自助掛號”、查詢、預約及時間、地點等告知服務;其四、為需要照顧的門、急診老、弱、病、殘患者提供全程就醫流程服務,彰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態度;其五、進行心理疏導,陪伴病人和家屬度過候診、手術及治療前后出現的心理恐懼不安和焦慮情緒;其六,進行禁煙勸導,創造“無煙醫院”,勸阻醫院等場所一切人員吸煙;此外,公共危機防控中的青年志愿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參與病區開展的以各類疾病組成的互助、互動小組活動和有益康復的專項訓練。對于醫療機構等人流密集之地,根據公共危機防控要求,嚴格檢查來往人員的健康碼與通行大數據卡,而對于一些隔離人員,公共危機防控的青年志愿者會組織這些隔離人員到達酒店、醫院等區域進行隔離,密切監測他們的體溫以及呼吸癥狀,并定時為他們做核酸檢測與為其代購物資。
3.運輸醫療物資,鼓舞更多的人參加抗擊公共危機的活動中
公共危機防控是一場攻堅戰,而人們的信念筑成鋼鐵長城。為了抵御公共危機的襲擊,青年志愿者進行艱苦的防疫志愿服務,為抗擊公共危機奉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某些公共危機局勢嚴峻地區或交通不便地區,進行公共危機防控的青年志愿者運輸醫用防護服、隔離服、隔離面罩等公共危機期間需要使用到的醫療物資,同時也進行新冠疫苗與核酸檢測樣本的運輸,為公共危機嚴峻地區或貧困山區等地進行核酸檢測,人流秩序管理以及按國家規定免費為百姓接種新冠疫苗,這使得公共危機下的中國民眾的健康得到一定的保障,與此同時也鼓舞了更多的人參加抗疫活動中,為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提供一己之力。
1.青年志愿者參與廣度和深度不足
社會隔離雖然是阻斷病毒擴散最有效最普遍的手段,但必然導致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受到阻礙,如交通運輸、社會服務、公共活動等都受到嚴格限制和管理。這些社會場景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青年志愿活動的各個方面造成影響。例如,人們對于公共危機的社會需求、危害程度以及其他對新冠病毒不清晰不科學的認知的影響。此外,公共危機突然爆發的形勢下,為保障青年志愿者的安全,各組織也不敢輕舉妄動,謹慎發布公共危機防護下志愿活動的倡議,而非采取強制性措施。這在客觀上就無法明確志愿服務的廣度。而在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中,青年志愿者無法抓住并跟上變動迅速、錯綜復雜的實時公共危機數據,又受到公共危機初期社會防護物資嚴重緊缺并匱乏的干擾,其服務動力和深入程度都受到挫減。
2.志愿活動的靈活性和精準性欠缺
在公共危機危機爆發前期,人們對病毒的致命性和擴散感染力所知甚少,幾乎沒有整體系統的科學認識和明確合理的衛生防范意識,一些地區的人民保持落后且封閉的思想固態,不配合志愿者的防控舉措甚至對他們進行侮辱性的攻擊。這對青年志愿者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專業知識掌握能力都提出了相當大的要求。從整體上看,新冠病毒還帶來了失業率高,教學受阻,陪伴缺失,社會疏離等一系列社會和心理問題。面對這樣的情形,盡管有許多青年志愿者們勇于犧牲,積極奉獻,但其舉措缺乏靈活性和精準性,滯留于傳統志愿服務模式而疏于創新,缺乏關鍵專業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導致成效不能盡如人意。
3.突發社會事件應急志愿管理機制不完善
公共危機下我國的志愿組織管理機制很多都過度依賴于政府資源而缺乏獨立自主性,這就導致其運行官方化與政治化,自制能力差,應急能力弱化。此外,志愿管理機制部署的不統一,協調性缺失的問題,使得青年志愿者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的熱情和秩序受到了打擊。在開展志愿活動的進程中,管理機制也暴露出決策不力,執行草率,形式化嚴重的問題。譬如公共危機下松散的青年志愿者登記制度,在緊急情況下大批參與服務的志愿者并未進行報名登記,降低了效率也影響了秩序。另外,缺乏切實有效的監控機制和法律保障,也影響了青年志愿者參與的積極性和應對突發社會事件的組織運行能力。
1.積極創新社會治理制度和體系建設
為破除公共危機下社會隔離的局面,青年志愿者們積極尋求創新之路,開辟出多樣化針對性的志愿服務形式,使傳統意義上的青年志愿服務適應現狀。比如:建設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應局限于線下活動方式,還可以拓寬網絡構建的渠道和形式;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借助“互聯網+治理”等新模式,創建社會選舉、決策、管理、監督新平臺;將線下線上相結合來動員社會全體群眾,形成多領域、全覆蓋、深層次的社會治理體系。此外,公共危機下志愿活動靈活性和精準性的欠缺和突發社會事件應急志愿管理機制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對我們的社會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基層社會治理始終應結合具體實際情況,用長遠的眼光分析其中的復雜聯系,做好充分的規劃工作,同時需不斷提高精準度和靈活性,應時而動,隨需變化,與時俱進,以動態和發展觀點來看待社會變化,以發展的眼光進行社會管理。
2.推動實現社會治理的模范化、全民化、專業化
在公共危機防控中,青年黨員和團員志愿者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取得積極成效。因此,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統率和導引作用不容忽視且至關重要,要堅持黨性原則,講求方式方法,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既要充分激發全體成員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合理動用社會資源,發揮所用資源的最大價值與作用,同時,有效組織社會治理和服務專業化的隊伍,以高標準的理念、技術和手段,高素質一體化的人才團隊以及健全的激勵懲戒機制,來提高社會治理的成效。
3.合理抓住群眾需求提高社會治理的成效
公共危機下,各地區青年志愿者抓住群眾需求創新服務形式,統一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重構更加親密的社會關系模式,在實踐中和成果上皆深化了共同體理念。要從群眾的切實需求出發,并以合理滿足群眾需要作為重要任務,牢牢抓住群眾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人民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及創新能力。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創造過程,必將見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燦然進展。[6]因此,社會治理就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從此次公共危機中汲取經驗,基層社會治理要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重視對群眾心理的疏導和指引;要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加強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能力等。唯有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社會治理的重大問題,才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切實保障人民權利、有效增進人民福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