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泉 姚崢嶸
(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8)
高管處于企業內外部之間的樞紐地位,高管過度自信往往會高估管理者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并可能會低估戰略決策所帶來的風險,包括其處理風險的能力[1]。忽略企業社會責任所能帶來的利益相關者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將導致企業對緩沖效應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2-3]。
Larwood and Whittaker(1977)把高管過度自信界定為高層管理者在進行決策時往往高估自身能力從而產生偏差。在高管進行自我評價時,往往傾向于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并認為自己的能力高于一般水平。
隨著心理學與經濟學相互融合,高管過度自信理論發展起來,Busenit and Barney(1997)認為,企業高管相對于一般人而言更易產生過度自信,而高管過度自信必將對企業戰略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傳統的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邏輯起點,但行為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行為中的非理性和超理性因素可以解釋某些企業的決策行為。行為經濟學認為,過度自信會導致人們在進行評價時高估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的狀態具有普適性,高管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過度自信的心理。朱明秀等人(2019)提出,在中國資本市場中,管理者非理性假設成為解釋經濟事件的獨特視角。上市公司高管過度自信,對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具有負面影響。而獨特董事的介入將有效地削弱負面影響并起到調節作用[4]。
與企業的一般員工不同,企業高管往往在企業組織層次進行戰略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等重要決策行為所起的作用非比尋常。因此,我們需要探求企業高管過度自信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5-6]。在此基礎上,本文更希望得到因果關系,即企業高管過度自信是否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原因。
企業社會責任本身就蘊含著與市場化水平不可分離的特點,市場化水平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起到了外部影響作用。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利益相關者壓力對企業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制度理論認為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中的制度因素,如社會和經濟的一系列管制和規則將影響企業行為。企業的行為離不開社會的管制與規訓,尤其是正式與非正式的制度和企業文化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必然產生積極作用。企業必須在社會利益最大化與組織利益最大化之間尋求平衡[7-10]。
雖然市場化水平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具有正向或負向作用,但是市場化水平如何調節企業社會責任行為仍缺少數據支撐。企業社會責任的量化實證研究中,往往采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但相關研究往往只能驗證其相關關系,而不能對因果關系進行識別。同時,相關的研究往往是從單一層次進行,因此本研究構建了跨層次分析模型。同時,高管過度自信會產生所謂過度樂觀者傾向,從而減弱對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投入。陳建勛等(2017)認為,企業管理者在評價中已經將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但是過于自信的高管往往由于對于自身優越感而進行盲目認知。
高管過度自信會導致對未來企業贏利能力的高估。郝穎認為,在實施股權激勵中,高管過度自信會導致過度投資的行為。過度自信的高管往往會忽視企業社會責任所帶來的緩沖作用。社會責任可以提升利益相關者響應水平,從而幫助企業擺脫危機并轉危為機。但是如果高管過度自信,將會產生過強的企業贏利心理預期,將忽視企業風險,進而故意或無意識地減弱社會責任水平及對利益相關者培育的各種投入。作為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者,高管過度自信對于企業重大決策必將產生消極作用。而且社會責任作為戰略投資之一,高管過度自信與社會責任行為必然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
組織合法性的來源包括管制規范、認知合法性和規范合法性,由此DiMaggio 和 Powell提出了合法性的來源和認同機制,即強制性認同、規范性認同和模仿性認同三種機制[11]。在市場化水平、高管過度自信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模型中,高管除了人口學特征之外,過度自信作為心理學的專業術語納入管理學的研究之中,即承認心理特征等非理性因素對企業社會責任存在影響。
市場擴張作為企業家精神的行為表現,高管往往在戰略決策時會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忽視風險。而這種心理偏差在管理學領域已經得到了驗證。企業家的過度自信要高于普通人。無論是企業初創期,還是企業成熟期,企業高管過度自信的特征普遍存在。隨著改革開放及市場化不斷發展,由于法制不健全、缺乏足夠的約束機制,導致許多獲得成功的企業高管往往高估自身能力,過度自信地認為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源于自己的強大管理能力。基于上述文獻回顧和理論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假設1:高管過度自信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存在著負向影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與不同的市場化水平之間存在交互作用。市場化水平往往通過影響企業的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施加影響并形塑出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形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受到某些制度因素的影響和調節,因此本文假設高管過度自信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因果關系中,市場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
在以往的經典研究中,往往關注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系,這已經成為研究的主流。也有部分學者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前因變量。在企業社會責任前因變量中,高管特征作為影響因素已成為一個研究流派,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的高層梯度理論已經成為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經典理論依據。
高管過度自信對于企業行為影響也出現在企業并購和跨國經營的文獻中,如Roll(1986)最早提出了高管過度自信的假說,隨后一系列文獻貢獻了許多模型,如投資異化模型,將管理者過度自信與自由現金流相結合,研究其對投資過度與投資不足的影響。在實證領域,許多學者也做出了相應研究,分別發現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與現金流之間存在著敏感性。管理者越過度自信,過度投資越易發生。然而國內研究針對管理人員過度自信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證文獻并不多見,如采用持股比例來衡量過度自信水平,并運用數據研究了相關問題。正如姜付秀所提出的,持股比例是否能反映管理者過度自信,是否存在測量誤差,這是值得研討的問題。故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2:高管自度對于市場化水平存在正向影響
本研究主要的理論基礎是代理理論,企業高管作為代理人履行社會責任,一方面企業高管過度自信,會正向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實現。但也有研究認為,企業高管過度自信將負向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因為企業高管往往會忽視對利益相關者的管理,而過度關注自身的利益,這必將負向地影響企業社會責任實現。
引入市場化水平,從一個跨層次的視角來分析上述關系。過度自信的高管,其顯著特征是存在心理偏差,高估收益而低估風險。而是否會存在這種高估或低估,往往受市場化水平的影響。傳統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往往是從組織層面開展研究。只研究高管過度自信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之間的關系,往往忽略制度層面及制度與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高管過度自信,其中既有自利的心理,也有利他的心理。從利己心理來看,高管由于自利心理的傾向,會弱化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實現;從利他心理來看,高管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股東及企業利益最大化的投資行為。高管弱化社會責任履行,往往是為了股東利益的實現,而不是出于自利的心理。因此從利己和利他兩個方面可以分析過度自信與社會責任履行之間的影響,而市場化水平分為三個維度或三個支柱。
由于市場化水平的差異,對于高管過度自信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正負方向產生了不同影響。市場化水平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環境。斯科特認為制度包括管制制度、規范制度和認知制度,可以通過這三個維度探討高管過度自信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性的影響。管制制度、規范制度和認知制度主要反映了政府和社會對企業產生的制度形塑作用。故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3:高管過度自信與市場化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存在交互影響
管理者過度自信或許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的影響。由于過去的輝煌和成功,給企業高管帶來了比一般常人更高的自信。根據前人觀點,中國轉型時代所提供的特殊背景及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為我國高管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臺。相對國企而言,民營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許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與國有企業的高管一樣采用市場手段獲得了成功,但他們并未認識到,這種成功是源于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高估了自己的經營管理才能。市場化水平是一個多維概念,Jones(1999)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決定因素,包括社會、文化、經濟環境、行業競爭和社會責任實踐。Scott 的管制、規范、文化認知作為制度環境及市場化水平的三支柱被廣泛接受并成為本研究重要的分析框架。在市場化水平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研究中,包括了市場化程度、政府管制、法律環境、媒體關注和利益相關者壓力等影響因素。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高管展現自身魅力和自身成就的主要通道,過度自信的高管更傾向于引起別人的關注,在公共場合展現自我并獲得贊美。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又進一步強化了高管的過度自信。隨著實證研究方法和軟件工具的不斷發展,對于跨層次關系中的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有了許多新的發展。其中,跨層次的中介調節效應的檢驗方法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并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基于此,筆者今后將對于其內在影響機制進行理論透視,并以上市企業的調查數據為基礎,進行跨層次的中介調節效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