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杰 崔翊
前言:無論哪種組織形式,面臨一定的風險是避免不了的。進入21世紀,技術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都使得各種組織機構在風險問題上都比以往更加重視。在各種各樣的風險里面,就企業而言,財務風險顯得更加重要。畢竟一般來說,企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目的在于了解風險的類型和特點,健全風險管理機制,將損失降至最低程度,為企業創造最大的收益。一旦公司的財務風險出現問題,不僅僅影響本企業內部,而且對社會的穩定性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首先,風險有狹義上的說法和廣義上的理解。一般來說,廣義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籌資、投資、運營資金和利潤分配等生產活動中受到各種無法預料或難以控制的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使企業的實際收益與預期目標發生偏離。狹義的財務風險指在企業的籌資活動中帶來的風險,這種籌資風險的不確定性會給企業帶來潛在的損失。考慮研究的全面性,本文所指財務風險是一個廣義的范疇,企業多處于復雜多變的財務關系中,其所有財務活動隨時面臨著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造成實際結果與期望目標存在偏差。
公司在目標的達成過程中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此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對風險加以辨識,從而評估風險的發生可能性以及影響的嚴重程度,并力圖對風險加以有效管理,將風險減小至公司可以承受的水平,實在解決不了的風險,可通過轉移的方式予以化解。一個企業存在的風險很多,主要有所在我國的社會政治風險、自然環境等宏觀經濟風險,也有企業自身的微觀風險,比如產品質量風險、償債能力風險。我們需要對企業的風險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辦法。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在企業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針對預先所識別出來的各種財務風險,進行評估,了解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結合企業的自身情況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不應以人的意志而發生轉移,是一個客觀的活動,對客觀世界發生的事件予以解決。同時企業分財務風險管理也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環境發生變化,企業風險管理也要隨之發生變化。
一般來說,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流程包含三個方面,識別企業財務風險、評估財務風險、控制財務風險。
1.識別財務風險。通過企業內部外部信息的收集,發現各種可能的損失和不利影響,形成對財務風險的定性了解,建立企業財務風險詞典。
2.評估財務風險。而結合企業的自身情況,利用相應的風險管理工具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量化。一般分為兩個角度,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財務風險帶來的影響。接下來對每個角度進行細分,形成財務風險矩陣,為后一步風險控制打下基礎。
3.控制財務風險。有了對財務風險的定性了解和定量評估,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的目標,對財務風險矩陣中的風險選擇合適的控制辦法。控制辦法一般有四大類:第一類忽略風險,也就是此種風險可以接受;第二類避免風險,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第三類降低風險,把風險的影響削減;第四類轉移風險,此類風險超出企業的能力范圍,可通過轉嫁的方式在外部尋求解決,比如保險。
1.風險控制的目標,即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整體目標,按照內部控制的五大目標設定,結合企業的實際,結合財務風險分類確定了具體的控制目標。具體設定目標時,需要綜合考慮企業所面臨的具體財務風險,包括內部控制項目標。
2.建立健全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組織結構。為了保證系統構建業務的順利實施和財務風險控制業務的有效開展,我們需要建立專門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組織。
3.風險控制系統的建設主要是針對企業存在的各級別風險構建綜合風險控制系統。與風險控制系統的建設也是基于財務風險分類建設有目標的風險控制系統,風險識別、分析、形成風險控制閉環系統,通過完善的系統構建,形成自我改善、自我改善能力的風險控制系統。
4.信息系統的構建。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財務風險管理系統的信息系統構建已經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作用,有信息分析、信息共享等。
5.企業文化。它對于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動員所有職工投入到公司的每一個發展當中、保證風險管理制度的順利執行等都有著重要性,對企業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由于企業普遍存在治理架構的不清晰,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也不明晰,職能界定不清楚等情況。導致當所有的內控制度都觸及到了實際管理人時,也就沒有了有效管理的意義。此時的財務風險管理,必然流于形式。而公司的財務風險,大多產生在公司內部的重大決策。公司的所有者對財務風險的敏感性程度,和經營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所有者對于其收益的補償通常是長期性的,或者說是無窮期的直至公司的經營終止。所以,由于權利人對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敏感性低于經營者,而權利人實際上關心的也只是對公司在未來無窮期資金流的貼現,又或是對公司的長遠經濟價值。即企業負債的收益性是否可以獲取相應的利潤。企業內部治理架構的不明確,角色定位的不正確,大企業股東的個別決定代替了群體決策,對于企業財務風險沒有必要的警惕,正是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內部原因。
由于企業生產與經營所需要的融資往往對流動性的需求比較高,在進行生產的同時還必須了解原料供應的具體時間點及其產品價格變化、支付方法,依據生產市場的供求狀況及其客戶具體情況判斷信貸周期,并依據貸款的使用具體情況合理設置還本付息。所以,對使用的計劃性需求也相當高。在資金投入集中統一管理工作后,各企業對于資金投入的自主控制能力將下降,而對于投資計劃性問題也將不再關注,資金投入全部將通過投資結算管理中心進行安排。這樣結算中心就成了救火隊員,東挪西湊。既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運營,又導致資本的利用效益不高。同時也無法按照公司的實際需求合理投資,從而導致籌資、投入、運營等活動各自運轉,而無法構成一個有效的整體。
這種對財務管控的高度集中,也導致了各運營主體之間很難明晰經營的目標責任。無法系統地開展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就難免產生了扯皮現狀。各法人實體的財務控制自主性遭到了很大的削弱。企業內投資結算中心的設置原意為提高資本利用的效益,但最終卻使得與之相反。在政府宏觀調控,銀根嚴重緊縮的情形下,資金結算中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就很難順利運行。這些不合理的控制模式,是財務風險形成的最主要內因。
收益分配是將企業資金從營業階段退出,將經營所得分配給企業投資者的過程,企業的利潤分配一般包括兩部分,保留利潤和稅后利潤的分配。公司企業的自我保留資本是企業形成企業資金來源的重要一部分,剩余利潤的投資一般很低。雖說不是生產成本,但是企業利用增加持有利潤,可以合理削減公司的資產成本。投資者利用向公司企業投資,主要目的是獲得公司對股票的紅利,需要支付很大的成本,影響企業的流動資金。如果減少對股東的利益分配,有可能影響股東的積極性,融資的時候很難達成融資目標,合理分配收益很重要。因此,公司為了回避財務風險,合理分配利潤,確定剩余利潤率。
公司的所有者對財務風險的敏感性程度,和經營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所有者對于其收益的補償通常是長期性的,或者說是無窮期的直至公司的經營終止。所以,由于權利人對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敏感性低于經營者,而權利人實際上關心的也只是對公司在未來無窮期資金流的貼現,又或是對公司的長遠經濟價值。即,企業資產的收益性一是否可以取得相應的利潤。而經營者成為公司權益人的代表,也正是為了在尋求公司權利人所需要的資產流動性和公司資產收益性之間取得一種平衡點。它同時承擔了企業權益人負債保值增長與為債權人債權償還本金支付利息的重要社會責任,所以需要在權益人與債主各方視角上綜合考量企業的財務風險。兩種不同身份,決定著人們面對財務風險時的不同心態。企業內部治理架構的不明確,角色定位的不正確,大企業股東的個別決定代替了群體決策,對于企業財務風險沒有必要的警惕,正是導致企業財務風險的根本原因。
具體可以建立了“四統一分”的財務管理模型。四個統一,即信息、機制、資金、隊伍的協調統一。信息統一,統一企業的各級財務軟件、統一財務報告口徑和有關數據。要求在匯總到內部時形成一套賬、一個表,以符合企業內部管控和對資金管控的要求。制度統一,各大企業公司的財務理體制、稅收政策、會計方法和財務軟件,均統一制定,而各地公司則根據公司規定可建立本企業公司的實施細則,并需上報批準后方可執行。公司還需要對各子公司的財務制度落實狀況開展檢查。企業資金管理統一,整個企業公司內部采用銀企直聯的監管平臺,建立公司現金池系統,對企業的所有流動資金進行了集中管理與監控,企業公司的所有財務收支全部都是經過企業現金池流出,按計劃地進行監收控付,從根源上有效管控了企業資金的自由流動,真正做到了企業資本管理系統的集中監控與有效運轉,一個賬戶管好整個企業。
隊伍統一下屬中小企業公司的財務管理組織為業務組織管理機構。各公司企業統一制定了各企業財務設置辦法與編制定員。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公司的財務工作人員由企業派駐和代管,并實施垂直領導。財務會計人員的工資、獎勵、待遇均由企業統一規范核發,而企業財務人員的培養、錄用、職務調動、職稱評聘、技術人員任免均統歸企業進行安排。由政府派駐機關財務,以協議的多種形式與企業或者所屬服務企業有限公司簽訂人事管理協議,以確定業務內容、人員崗位職務、管理工作標準、以及考評方法。所有的財務會計都采取了職務輪轉制度,原則上二年輪轉一屆。“一分離”即核算分離。各企業公司的產品與業務成果依法自主活動的區域內自由運營,單獨成本核算,自負盈利。
1.構建遵循的原則。
按照“集中式控制,分級執行”的管理原則,建立以公司現金資產池為核心內容的資金監管體制,在公司財務風險控制建設中凸顯“層次扁壓化、行業板塊化、信息系統聯網、財務數據一體”的控制模式。控制平臺應全方位支撐公司內部不同形態的財務管理控制與資本運營,并針對各種形態的財務管理機構的不同功能,開發設計適應其各種功用的不同層次及模塊,其各個層次及模塊既能夠相互獨立應用,也能夠無縫集成和統一應用。
2.優化財務組織機構架構。
根據等級、分層的原則,根據風險管理的戰略觀,對各小組設定了風險。管理部在各部門下設置了早期警報部和危機管理部,重建了組織結構。“層級管理”是指具備子公司的公司實施的。一級管理是子公司按四個統一分類的原則,對下級公司的企業實行二級管理。第一級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是監督與控制二級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工作是成本管理工作與資金流。各企業公司的產品與業務成果依法自主活動的區域內自由運營,單獨成本核算,自負盈虧。
第一層次,為公司財務部掌握資金融通調劑、融資審批、公司主要業務活動的協調以及制定戰略發展計劃,管控公司的財政和融資。
第二層次則是公司所屬板塊子公司和各項事業部的財務管理組織,各子公司和各項事業部的財務管理組織,既要受到公司財務管理的統籌指導,也對其子集體企業公司經營者管理,在實行公司統一財務制度的基石上相應獨立地進行會計管理和財政工作。
第三層級則是各板塊子公司下屬企業的財務管理組織它在嚴格執行本公司法律規定的基本上,結合企業的運營特性制定了本公司的財政管理細則,并正確實施企業經營核算與成本管理。
預算管理貫穿于整個財政管控全過程,通過分類管理和流程管控,堅持預算的剛性作用,從而減少赤字成本,并尋找挖潛提效的路徑。
1.分類編寫,歸口編報。圍繞著公司的全年綜合業務規劃以及內部經營目標責任,將公司的所有收支活動都列入資金計劃管理范疇,而各個獨立經營核算及單位內部績效管理部門均是資金計劃的主要管理對象。所屬的財務部門按統一格式報告公司財務情況,由財政部門負責平衡、管理、監督。
2.集中審核,跟蹤監測。公司財務部按照“以收抵支,先收后支,自求均衡,略有利潤”的原則上,合理平衡資金投入重輕緩急關系,通過剛性計劃和彈性預算結合的方法,逐步減少大赤字規模開支。企業如流動資金計劃不足,一個月內只可以在計劃規定的范圍之內追加一項費用開支,追加預算的突發性費用以及緊急性支出,至于日常支出成本如計劃考慮不周,則一概不得追加。
3.構建統一財務信息平臺。為各類社會資金服務機構提供了日常服務處理和管理平臺,并進行各項社會資金服務的規范化和標準性管理工作。管理方法主要涉及記賬、計劃劃撥、支付授信、借貸、保證、抵押數據標準化、過程管理、決策分析、風險管理以及充分利用政府預算管控手段,進行資金計劃管理與資金監控。
控制人和關聯方之間產生了大量的互保關聯,避免了產生一損俱損的擔保鏈。如果一定要進行擔保,必須在對被擔保方充分了解分析的基礎上,對信用狀況較差,公司運營情況惡劣,或者涉嫌重大案件的,特別是已在案件中被訴清償了債務的公司,以及已經對外三人進行擔保的公司,都必須十分小心。擔保公司一旦與被擔保公司簽訂了擔保協議后,將加強對被擔保公司的監督和管理。可以要求向被擔保方提供每月財務報告以及關于資本運用狀況的書面資料,并經過對被擔保公司財務報表和資料的全面分析,隨時了解其運營動態,若發現重大問題迅速采取措施,如可要求向被擔保方提出反擔保,或終止保證活動等等,以降低保證風險。
高水平的財務人員是企業的財富,不僅工作效率高,還能根據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市場環境及時調整企業的財務方向,以此來防止或者轉移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企業應提高企業財務部門員工的素質水平,可以通過對全體員工定期開展財務風險專題培訓,使全體員工對財務風險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號召員工從實際工作出發,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提出合理化建議,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也日益引起人們較為廣泛的關注和重視,諸多研究人員也在對此進行研究,力圖通過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來提高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視程度,來預防和降低財務風險所帶來的危害。本文對企業財務風險問題和對策進行研究,對于提高企業穩步發展,避免資本嚴重流失,維護投資人權益等,均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