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出了“十個明確”的概括,其中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部署,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如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這為我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著重從這些方面入手加以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更加強烈,消費結構升級進程加快,國內消費需求更加豐富多樣,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成為引領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驅動力,強大的國內市場正逐步形成。從長遠看,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為此,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使提振消費與擴大投資有效結合、相互促進。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從趨勢看,我國消費水平和品質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的增長空間。擴大內需,必須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一是提升傳統消費。汽車、住房等傳統消費在居民消費結構中占比較大。新能源汽車、中高檔汽車需求持續增加,汽車更新換代速度也在加快,為汽車產業發展拓展了新空間。我國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解決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問題,每年還有一定的新增住房消費需求。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將釋放更多的改善性更新需求。這些新增需求都是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需求,對提升傳統消費有很大促進作用。提升傳統消費,關鍵是要以質量品牌為核心,朝著綠色、健康、安全的方向發展。二是發展服務消費。居民消費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提升是客觀規律。受體制機制和相關政策影響,我國健康、養老、育幼、文旅、體育等服務業準入門檻較高、開放程度不夠,服務供給規模和質量還不高,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不足,一些服務消費需求潛力尚未被充分激發出來。這要求放寬服務消費領域市場準入,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三是培育新型消費。新型消費增長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云經濟”、“云消費”、無接觸交易服務發展較快,表明發展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促進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覆蓋面具有廣闊發展空間,是提升消費的新增長點。四是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公共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財政承受能力支持和可持續前提下,適度增加公共消費,發揮其杠桿作用,激發居民消費意愿、增強消費能力。
投資需求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的投資積累還不夠,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國在科技創新體系和防災備災體系等方面的投資強度還不高。總體而言,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還有可拓展空間,關鍵是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使投資在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功能、強后勁、促協調等方面持續發揮支撐作用,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要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要加快推進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是過去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也是擴大內需的關鍵,更是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為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生產力大發展。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加快推進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為此,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在生產方面,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在分配方面,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在流通方面,要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讓生產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促進正向激勵和優勝劣汰,發展更多優質企業。要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積極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和巨大壓力,有效激發全社會積極性主動性,為推進改革發展、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提供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的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但是,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因為從世界大勢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我國發展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外開放。所以,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要求在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基礎上,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中國商品、中國投資、中國服務品牌。一是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不斷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經營主體、商品結構、貿易方式,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臺、國際營銷體系。深化貿易領域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創新發展服務貿易。二是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創新提升國家級經開區、邊合區、跨合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鼓勵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走出去,規范企業海外經營行為,提升對外投資水平。強化服務保障,深入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配套法規,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優化營商環境,讓外商放心、安心、有發展。三是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高水平建設自貿試驗區,進一步完善區域布局,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加強差別化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以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重點,促進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動,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港。發揮好進博會等重要展會平臺作用,打造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平臺,確保進博會越辦越好。
一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各國資源稟賦優勢,建設更多高質量、可持續、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國際物流和貿易大通道,發展“絲路電商”,幫助更多國家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充分發揮專項貸款、絲路基金、專項投資基金作用,支持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有效運作,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二是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提升產能和裝備走出去水平,建設一批綜合效益好、各方都歡迎的大項目,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打造一批產業定位清晰、區位優勢突出、運營管理先進、生態效應明顯的合作區,帶動當地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促進我國企業和各國企業優勢互補,完善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實現共贏效果。三是加強規劃政策對接和人文溝通。不斷完善多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繼續推動與各國發展戰略、區域和國際發展議程有效對接,發掘合作新潛力。按照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對接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提升軟聯通水平。要促進人文交流,深化公共衛生、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增進民心相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因此,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第一條重大舉措就是科技創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近年來,我國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我國科技領域不斷突破,許多方面實現由“趕”到“超”,但與此同時,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不少領域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制約著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此,必須對標世界一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力度,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
基礎研究是源頭,決定著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快速提升,引進技術的門檻越來越高,真正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花多少錢都買不來。我們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努力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搶占未來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支撐、良性互動,構建高效完善的協同創新格局。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打造一批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全方位系統化提升我國科技力量。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圍繞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引領科技領域相關體制機制深刻變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科技機制保障。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機制為著力點,通過優化調整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健全基礎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機制、以科研評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構建科技、產業、金融協同互促的政策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機制,深化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力量統籌,更好發揮我國科技創新在齊備的學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規模、豐富的應用場景、高效的組織領導等方面的系統化集成化優勢。
我國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方面還存在結構性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等問題。因此,必須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造就一大批科技人才,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科技人才支撐。推進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強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的選拔和培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和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對青年人才開辟特殊支持渠道。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戰略眼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人才隊伍,依法保護企業家的創新收益和財產權。繼續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面向全球引進首席科學家等高層次創新人才,實現精準引進。大力推進創新教育,提升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造就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