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李永法
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是我國公路工程路面基層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公路交通量承載量遠大于一般城市道路,特別是在國省道干線,交通極為繁忙,對道路交通通行的需求巨大。
我國公路工程建設近年來突飛猛進,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公路工程的技術標準也在不斷的提高。從原先的土路面、石材路面、泥灰結碎石路面,到后來的瀝青碎石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發展到現在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瀝青瑪蹄脂路面、“海綿”路面等等,路面等級越來越高,路面寬度不斷拓展,道路線形越來越美觀,行車舒適性越來越好,行車噪音也得到了不斷的控制。
作為目前主流公路道路的結構形式,一般采用2 至3 層瀝青混凝土路面,加上2 至3 層不同水泥含量的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再配以石灰穩定土路面底基層,路基則一般采用碾壓密實的石灰土路基。在提供足夠的道路承載能力的同時,通過逐層提高技術等級,確保了工程質量,也降低了對資源的消耗。
由于使用環境不同,公路道路的質量控制方向,和養護項目也不盡相同。公路養護主要面對的是,因長時間承受車輪的磨損和沖擊,受到暴雨、洪水、風沙、冰雪、日曬、冰融等自然力的侵蝕和風化,以及人為的破壞和修建時遺留的某些缺陷造成的公路使用質量問題。
在公路道路養護作業中,經常會發現瀝青混凝土路面出現的縱向、橫向裂縫問題。對于橫向裂縫,經過判定,大部分是由于路面基層水泥穩定碎石開裂造成的。由于水泥穩定碎石半剛性基層具有強度高、造價低、整體性及水泥穩定碎石定性好等優點,在我國公路建設中都有廣泛的運用,但半剛性基層在運營期間易產生干縮裂縫和低溫收縮裂縫,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的裂縫隨著時間發展和道路交通的不斷增長,在車輛啟動、剎車、轉向、正常行駛等綜合作用下,裂縫不斷發展,長度、寬度、深度不斷增長,通過路面結構層的層間摩擦阻力,傳導到瀝青混凝土路面上,最終造成路面橫向開裂,這種開裂現象,由于是路面基層發生開裂,傳導到路面面層,所以與面層本身的施工質量無關,稱為“反射裂縫”。
反射裂縫一旦產生,不僅影響路面的美觀和行車舒適性,更重要的是大大的縮短了路面的使用壽命。關于瀝青路面斷裂分析的理論及抗裂,國內外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對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開裂的原因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反射裂縫因其成因的不同,還可以進行細分。反射裂縫是水泥穩定碎石上裂縫處應力集中作用的直接結果,集中的應力使得裂縫直接擴展進入路面結構層。水泥穩定碎石上裂縫主要來源于溫度變化、濕度變化、行駛車輛及多因素的綜合作用。由溫度變化引起的反射裂縫常常稱之為溫度型反射裂縫,由濕度變化引起的反射裂縫常常稱之為干縮型反射裂縫,相應地由行車荷載引起的反射裂縫稱之為荷載型反射裂縫
斷裂力學認為,裂縫的擴展有三種位移模式:張開模式、剪切模式和撕開模式。其中溫度應力和濕度應力對反射裂縫影響的模式為張開模式,行車荷載對反射裂縫影響的主要模式是張開模式和剪切模式。當車輪駛經裂縫的正上方時,以張開模式來引起反射裂縫,當車輪駛在裂縫之前和之后的位置時,以剪切模式影響反射裂縫。撕開模式在罩面層中不常出現。與張開模式相對應的溫度型反射裂縫通常產生于罩面層的底部,而后向上逐漸擴展到罩面層頂面。對于正荷載作用下的張拉位移模式所對應的反射裂縫,一般產生于罩面層的底面,在周期性荷載的作用下垂直向上擴展。
通過對反射裂縫力學機理的研究,可以發現,為了防治瀝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縫,最根本的途徑,是通過在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施工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避免出現因溫度和濕度變化產生的收縮裂縫,從源頭上減少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的開裂現象。這個過程,是從理論研究過渡到工程實際應用的過程,要考慮到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施工過程中的各種不利因素,通過采取不同的處置方案和應對措施,達到預想的效果。
為了發現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需要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的施工流程進行系統和細致的梳理,找出主要影響因素,采取措施,優先解決主要矛盾。我們通過工程中的實際應用案例來進行探討和研究。
界首市S255(界首市牛行街至X010 段)改擴建工程是安徽省國省干線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起沙潁河,終點位于段寨村,010 鄉道交口處。道路全長約7.5km,紅線寬度50 米。路面結構形式為采用80cm 厚6%石灰穩定土路面底基層,56cm 厚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分兩層施工)回填,路面結構形式為4cm細粒式瀝青混凝上(AC-13)+6cm 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8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該道路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分三層施工施工,分別為18+18+20,先施工20cm 低劑量水穩,再進行兩層18cm5%水泥劑量的水泥穩定碎石施工。現場全封閉,路面基層采用半幅全斷面施工。施工試驗段約200m,確定了各項施工參數,首先實施了4.5km。
開始進行第二層水泥穩定碎石施工前,對第一層基層表面進行了檢查,現場采集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裂縫情況,經檢查,共采集到橫向裂縫20 道,經研判,裂縫深度約0.8mm,最大寬度約11.2mm,均為一般裂縫。
項目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召開了專題會議,對第一層水泥穩定碎石施工的過程進行了溯源,對裂縫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核查,對裂縫的解決和預防措施進行了探討。
對裂縫形成的原因溯源過程:
1.水泥用量。
當混合料顆粒組成相同的情況下,水泥穩定碎石的強度,主要受水泥種類和用量的影響。經試驗證明,在集料組成相同的情況下,水泥劑量越高,7d 無側限抗壓強度越大,水泥穩定碎石路面基層的強度相應也越高。但過高的強度,會造成路面基層內部收縮應力過大,當因為溫度、濕度等原因收縮時,過高的收縮應力會破壞整體結構,造成裂縫。實踐證明,當水泥劑量超過6%,出現干縮裂縫明顯增多。多次試驗后發現水泥劑量在4~5%時,收縮系數最小。通過配合比設計和驗證,本工程第一層水泥穩定碎石所采用的水泥,是32.5 號礦渣硅酸鹽水泥,水泥用量為3.8%,在試驗室制取的7 天無側限抗壓強度試件,實測抗壓強度代表值為5.3MPa,符合設計要求(3.5MPa),從水泥用量的方面,不存在印發裂縫的原因。
2.水泥質量。
水泥質量的不穩定,安定性不符合要求,也會導致水泥穩定碎石出現裂縫。
本工程所用水泥品牌為蚌埠海螺水泥,水泥品牌過硬,水泥生產廠家工藝成熟,所產水泥質量穩定。在工程施工前,為防止采用不合格水泥,項目監理單位對水泥進行了見證取樣,取樣15kg,送至有見證取樣檢測資格的第三方試驗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經檢測,該批次水泥指標如下:
(1)初凝時間為 1 小時 15 分,終凝時間為 6 小時 30 分,符合現行水泥國標(GB 175)要求;
(2)雷氏夾法試件經沸煮試驗安定性合格;
(3)標準稠度用水量為28.0%;
(4)水泥膠砂強度檢測結果:28 天抗壓強度為37.4MPa,28 天抗折強度為6.3MPa,強度結果符合現行水泥國標(GB 175)要求;
(5)水泥細度檢測,采用45 微米負壓篩法,檢測結果5.2%,符合現行水泥國標(GB 175)要求。
經檢驗,該批次水泥質量合格,安定性符合要求,不是造成裂縫的原因。
3.骨料的質量。
水泥穩定碎石所用的骨料,對其質量也有重要的影響。強度、針片狀顆粒不符合要求的碎石,會影響路面基層的整體強度,造成強度的不均勻,引發裂縫。骨料中含泥量過高,影響水泥凝結,造成路面基層強度偏低,也會引發裂縫。工程施工前,經對施工單位所用碎石的質量檢測,壓碎值、針片狀顆粒含量、含泥量等指標均符合要求。
所以,工程所用骨料也不是造成裂縫的原因。
4.施工配合比。
各種骨料的配合比設計不合理,是導致裂縫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施工中,試驗部門往往根據以往經驗來設計配合比,而材料自身特性,現場實際情況,環境、天氣等因素未納入考量范圍。級配不佳的集料,不僅會使彎沉值的變異系數增大,還會導致集料均勻性較差。粗集料集中的地方強度較高,細集料集中的地方強度較低,內應力不平衡,從而導致裂縫的產生。
水泥穩定碎石中如果采用大量的細集料(顆粒粒徑小于2.36mm 的骨料),細集料的含水率變化,會對水泥穩定碎石的穩定性造成影響。細集料的吸水性較粗集料強,對環境濕度變化也較為敏感。如果施工時,采用了較多的細集料,細集料對濕度敏感的特性會影響整個水泥穩定碎石結構層。施工后如果環境干燥,細集料中的水分大量蒸發,會使整個結構層產生干縮,反映到水泥穩定碎石表面,就會產生裂縫。
本工程施工配合比所用骨料共分為4 檔,分別是10~20mm 碎石、10~15mm 碎石、5~10mm 碎石、0~5mm 石屑,在混合料中的質量百分比為20:25:28:27,施工前進行了級配檢驗,總體符合級配范圍要求,但曲線位置偏下,細集料篩孔通過率較高,混合料整體偏細。
施工時段為7 月初,正值夏季,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混合料中細集料整體含量偏高,含水率受夏季氣候影響大,碾壓完成后,水泥穩定碎石中的水分大量快速蒸發,引發較明顯的干縮,從而導致了裂縫。
5.施工過程中的影響。
施工現場的管理對水泥穩定碎石的成型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拌合站水泥摻量較小,水泥穩定碎石層達不到設計強度,結構松散,取芯檢測不能合格。第二種情況是拌合不均勻,導致局部某種集料過于集中或稀少,形成反射裂縫。第三種是含水量控制不佳,含水量過大,碾壓時容易出現波浪,彈簧現象。含水量過低,攤鋪后形成干縮裂縫。第四種情況是運輸距離過長,運達現場后集料產生離析現場,或者運輸過程中未加蓋防護,導致水分蒸發過多,這種情況也或導致或水量過低,從而導致裂縫產生。
施工后的養護也至關重要,養護期不足或者養護不到位,導致水分流失過快,不僅會影響水泥水化反應,影響后期強度增長,還會導致干縮裂縫的產生。
首先,對施工中的水泥用量控制情況進行了追溯。通過對拌合站控制臺各項生產參數的記錄進行了查看,水泥用量設置在3.8%,通過對施工過程中的水泥劑量滴定試驗結果進行了查閱,確定水泥用量范圍在3.7%至4.0%范圍內,施工中實際水泥用量符合要求,不是裂縫產生的原因。
接著,對拌合情況和運輸情況進行了追溯。調查發現,通過對拌合站控制臺中拌合時間的查看,確定拌合時間符合要求。通過對施工現場機械手、施工人員的走訪,確認混合料拌合較為均勻,未發現明顯的離析現象。但由于拌合站距離施工現場有一定距離,并非所有運輸車輛都嚴格采取了覆蓋措施,據施工人員反映,個別運輸車輛覆蓋帆布沒有固定好,車輛到場時,局部的水泥穩定碎石混合料有發干、發白現象。
隨后,對施工攤鋪、碾壓、養護等工序進行了追溯。調查結果發現,施工攤鋪正常,無缺料、等料停工現象,未發生意外停頓;碾壓較為及時,采用振動壓路機、膠輪壓路機聯合碾壓,碾壓遍數6 至8 遍,碾壓過程中,對碾壓面進行了檢查,局部的軟彈現象進行了換料回填處理,碾壓完成后,壓實度檢測結果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養護工作因路段較短,不存在困難,采用透水土工布覆蓋后,每日灑水3 遍,能夠保證表面始終潮濕。
綜上所述,對該段水泥穩定碎石表面產生反射裂縫的原因初步判斷:
1.混合料配合比未優化,雖然符合規范的級配要求,但整體偏細,細集料整體含量偏高,含水率受夏季氣候影響大,碾壓完成后,水泥穩定碎石中的水分大量快速蒸發,引發較明顯的干縮,從而導致了裂縫。
2.從拌合站到施工現場的運輸過程中,運輸車輛的覆蓋工作未做好,個別運輸車輛覆蓋帆布沒有固定好,車輛到場時,局部的水泥穩定碎石混合料有發干、發白現象,在攤鋪和碾壓過程中,含水率迅速損失,造成水泥穩定碎石結構層局部含水率不均勻的現象,表面干縮,產生裂縫。
1.嚴格把控原材質量。
要保證水泥穩定碎石層施工質量達標,首先就要保證原材質量達標。用于施工的原材,必須經過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檢測的重點應放在水泥質量上,進場使用前首先檢查生產日期、出廠合格證、數量等。應選用初凝三小時以上,終凝六小時以上的硅酸鹽水泥,嚴禁將不同廠家、不同批次、不同型號的水泥混用。集料需通過試驗確定的粒徑、塑性指數和含泥量等指標是否滿足要求,如不符合需重新更換,以保證施工質量。
2.科學設計配比。
配合比設計,不僅要考慮道路等級、承重能力、路基填挖等因素,還要將原材質量、拌合站距離、環境、天氣等因素也納入考量范圍。嚴格按照初步配合比設計、基準配合比設計、試驗室配合比設計和施工配合比設計的步驟來確定配合比。水泥劑量保持在4~5%之間為宜,一般不低于3.5%,不高于6%。調節碎石和細集料的配比,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水泥摻量不宜過大,避免干縮裂縫的產生。
根據實際情況,對本工程水泥穩定碎石的施工配合比進行了優化,通過顆粒分析試驗,各類骨料的用量調整為10~20mm碎石:10~15mm 碎石:5~10mm 碎石:0~5mm 石屑 =26:27:25:22,增加了粗集料的用量,減少了0~5mm 石屑的用量。
3.合理組織施工。
對于水泥穩定碎石在運輸中含水率損失,整體含水率不均勻問題,施工單位對運輸車輛的覆蓋措施進行了加固,每輛運輸車頂部均采用了帆布覆蓋,覆蓋帆布采用繩索固定,運輸至前場時,對其覆蓋情況進行檢查,發現不覆蓋的,施工班組采取處罰措施;攤鋪時加強對混合料的檢查,發現有發白、發干的材料,及時換填。
4.養護及時到位。
施工完畢后,及時采用土工布覆蓋,并用灑水車灑水,保持土工布濕潤。一般情況下,養護時間不低于7d,7d 內保持濕潤狀態,28d 正常養護。夏季施工要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灑水頻率。養護期結束后,及時檢測,并進行面層施工,防治基層暴露時間過長。
完成上述措施后,開始進行第二層水泥穩定碎石施工,經見證取樣檢測,壓實度符合要求,水泥穩定碎石取芯成形情況良好,7 天無側限抗壓強度結果代表值為7.5MPa,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養護期結束后,對水泥穩定碎石表面進行了系統的排查,本次未發現反射裂縫。
通過對原材、配合比、施工和后期養護每著4 個環節的嚴格把控。顯著減少了裂縫數量,提升了成型效果。最終檢測強度、彎沉值等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技術指標優秀。對后續的施工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