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默 張馨田
引言:財務風險,是指任何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都可能要面臨的困難,大到蘋果公司、阿里集團公司、格力集團公司、萬達企業等大公司大集體,小到周圍的中小企業,都可能面臨或者應對過財務風險。財務損失雖然可怕,但面臨財政風險后缺乏相應的應急措施更加可怕。所以,對于財務危機企業投資情況分析和措施的探討,有利于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經營,有利于中國民營企業在新常態背景下的宏觀經濟形勢中實現穩健增長,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財務危機,即指企業或企業已無經濟實力去清償已經到期的,且無爭議的外債或欠款的某種經營活動。財務危機對公司企業而言,是極為困難的一個狀況。但通常,有二個比較公認的認定情況,一個是在法理上的,公司已經申請并滿足了破產的條件和標準,另外一種是由股票交易確認的連續虧損或是市值長期達不到規定水平的情形下,上市公司被撤銷的情形;財務危機,是每個中國企業所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
在損益不對等的前提下,如果企業融資失敗,大部分的經營風險將會直接轉嫁給債權人,從而造成債權人的損失。如果企業覺得融資方式僅有益于債權人,而對持股人的裨益較少時,則會拒絕投資,造成了投機行為的便宜。對公司企業的長期發展前景產生很大的嚴重的負面影響。其主要矛盾是資本和債務間的沖突,如果一直處在投資行為偏移的狀況下,會導致公司的財務風險越來越嚴重。
財務和其他投資管理工作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絡。但是,在具體實施的投資活動過程中,有些公司由于收到了沒有健全的財務等原因的負面影響,而出現了相應的財政危機,在實際投資過程中也遭受到了相應的困難,并暴露出一些主要問題和缺點,具體來說表現在下面這樣幾個主要方面:首先,在投入前期財務分析還不夠深入,沒有財力支撐以及完整的投資資金計劃;其二是融資之前沒有完備的嚴謹的資金計劃。融資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經營活動,包含多種的內容,它要求公司承受相應的融資風險,對公司的經營能力具有很強的要求。
由于公司在經營資本活動中沒有一定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公司內部缺少總體的投資運作計劃,同時也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從而不能意識到財務管理問題對公司投資活動的影響。又因為許多公司領導者將對外投資企業限定于本地市場的同時又限定于公司財務,因此在管理手段和機制上僅僅立足于本地市場,不能兼顧立足于公司的財務發展上,這也造成了公司投資的管理模式和外地市場經濟環境無法相融。公司外投人面臨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資本市場環境,這對于他們來講既是機會,亦是挑戰,所以一定要保持投入資本的充足。再次,由于公司資本活動中出現漏洞,從而造成了公司對外投資的慘敗。目前盡管中國開始進入市場,但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部分公司大多還是未能建立合理的現代公司內部管理架構,產生了一定的漏洞,使得融資流程中的競爭力嚴重不足,融資效果非常較差。
一個理性的債務人必須明白,在公司陷于財務危機之際,他們并不可以從股東那里獲得幫助。反之,股東們會通過某種策略損害債務人的權益。而公司管理人員的雙重身份(同時作為股東和債權人的代理人)要求其在經營業務中,需要同時充分考慮股東與債務人的權益。不過,債務人應該明白企業管理者在面臨無法同時滿足各方共同利益的情形下,其最后決定也會偏向于股東的利益而不是債務人的利益。所以,在借貸交易前后進行風險防范,就顯得更為關鍵。現代公司運營的不確定性以及代理的復雜化,導致了借款各方面臨著共同利益、風險不均衡性以及信息不對稱性。因此在借款合同的制定、監督與實施過程中,客觀上必須形成一套信息溝通、和諧代管的機制,以盡量降低借款各方的權益摩擦與沖突。通常,預防和化解借款各方矛盾和利益沖突有以下幾個辦法:
消息不正確所造成的逆向發展選擇,提高了商業銀行對信貸資金選擇的非效率性,而克服這一現實問題的主要辦法便是構建廉價的糾正不均勻消息的激勵機制,如市場信息披露機制、有價證券信用評估激勵機制等,其目的在于將私有信息透明化,改變了貸款市場各方的消息分布狀態。債務人在訂立債務合同之前,除仔細分析由借款企業所發布的消息之外,還可向消息生產者或銷售者訂購有關消息,如美國政府的道瓊斯有限公司、《華爾街報刊》發行商、加拿大的《金融服務時代》發行商、國內的《國家股票報》和另外幾個有經商目的的出版社等,他們均致力于收集有關企業經營環境、投資狀況和各種企業金融資產的收益情況及其各類企業營運水平的消息資源,進而推出上述消息或將之直接出賣給投資者。信息生產者或銷售者所提供的信息假設是高質量的信息,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同時還可減少信息的獲取成本。就信息內容本身而言,作為一項特定產品,其特殊性就是信息內容使用者無法評判信息內容品質的優劣,如果出現相關公司的信息內容品質出現重大問題,信息內容使用者的權益損失將不可挽回。所以對借款公司的信息公開進行管理、監測十分關鍵,而這也需要通過社會監管組織和社會公證組織的力量。前者是指政府部門,尤其是證管機關,應當制定法規條例對貸款公司的信息公開進行規定,以保障信息正確、及時、有效和完整;后者是指會計師職業組織,即注冊會計師,他們對貸款公司發布的數據進行審核認證,以求真實和公允。
公司資本的欠缺、投資能力的限制等是影響公司發展前景的主要制約因素,同時,這也是導致公司存在盲目融資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門在對公司實施改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不過,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公司本身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和條件限制。所以,想要從根本性角度改變公司融資現狀,政府部門必須加大對公司的扶持,從而有效推動公司自身融資實力的提升。
首先,為實現公司對外投資實力的增強,公司必須與當地政府開展良性合作。從這種視角來看,美國公司能夠給中國公司的發展壯大提供相應的經驗,包括美國企業財務的一些投資方法:個人儲蓄投資、商業貸款投資、相關公司貸款投資等,同時,美國公司還擁有社會組織和財政補助等各種投融資方法,美國公司投融資方法的多樣化表明其投資途徑存在相當的普遍性,中國公司需要針對基本國情和企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對投資方法進行選擇性學習。比如,地方政府部門應當起到政策導向作用,應該引導民營企業通過與兄弟公司合作開展商業借款或者建立專門對民營企業投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的企業基金等方式逐步完成對融資市場體系的完善,同時引導部分民營企業在經濟可行的情形下投資發展相應的證券,以此實現地方政府在我國民營企業投資過程中的有效價值。同時,為實現政府對民營企業外部管理方面的有效扶持力度,我國政府還需要出臺有關政策措施,從而保持民營企業投資行業的良性發展勢頭。
不對稱所造成的逆向抉擇也提高了信貸分配的非效率,而克服這一社會問題的主要辦法便是構建廉價的糾正不均勻信息傳遞的激勵機制,如資金市場信息披露機制、有價證券信用評估激勵機制等,其目的便是將私有信息透明化,從而改變了貸款各方內部的信息傳遞分配狀態。債務人在履行債務合同之前,除仔細分析借款企業所發布的消息之外,還可以向消息生產者或經銷商采購相關消息,如美國政府的道瓊斯集團、《華爾街報刊》發行商、英國政府的《金融服務時代》發行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證券報》和另外幾個有經商目的的出版社等,他們都致力于收集相關經營環境、投資決策,以及各種金融資產的實際收益情況以及各類公司實際運營水平的數據資料,然后整理此類資料并將其進行運用出售給投資者。信息生產者或銷售者所提供的信息(假設是高質量的信息),不但能從某種程度上減少因借款雙方信息質量不對稱而帶來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能減少對個人信息的獲取成本。就個人信息本身而言,作為一項特定產品,其特殊性就是信息使用者無法評判信息內容品質的優劣,而如果出現了有關公司的信息內容品質的重大問題,信息使用者的權益損失也將難以挽回。所以,對借貸公司的信息披露實施管理、監察就十分關鍵了,但其中同時也需要依靠社會監管組織和社會公證組織的能力。前者就是指地方政府部門,尤其是證券市場監督管理機關,應當制定法律法規對借貸公司的信息披露進行規定,以保障信息內容正確、及時、有效和完整;后者則是指會計師職業組織,即注冊會計師,他們對借款公司發布的信息進行審核認證,以追求真實性與公允。
主要是構建一個最優或高效率的協議或契約,可以鼓勵并引導代理人選擇委托人期望的行為并可以通過監測到的信息對委托人的行為做出懲罰或規定。對于債務人而言,在訂立債務協議或合同時,對于合同條件進行反復推敲,對借貸企業的活動加以種種約束。為避免道德經營風險,可在信貸要求中附加許多可以防范經營性風險的“保護性條款”“或“限制性規定”。例如:要求信貸公司必須進行保證和抵押品;企業需要保持最低的營業成本凈額;借款企業年度資金開支不得高于某一最低的固定數額;除非債權人愿意,借款企業不能繼續借入長期負債,也不能擴大投資或有新資產;借款公司不能同其他公司聯合或兼并;借款公司年度的股息、還債、工資、股票回購應當控制在一個最低上限以內等。在必要時,債權人(如商業銀行)還須在借款合同中寫入一些有關參與企業管理的條款,如條款商業銀行可派代理人列席企業重大開會;向企業派遣商業銀行總裁;或者甚至要求不經商業銀行批準而無權變更某些業務決定,以避免企業管理政策的重大變動或侵犯商業銀行的權益。另外,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為避免公司股東濫用權力,轉嫁危機,債權人要對企業的投資和籌資活動加以監管,以避免企業進行高風險項目融資或增發新股證券使舊債主造成經濟損失。債權人對債務人實行的各種約束辦法,一方面減少了道德風險,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代理成本。為監管債權人行動所支出的監管費用、信息投資成本等,這種支出一般是通過增加貸款利息反映到會計賬目上的。監管雖然能夠提供更多關于債權人行動選擇的信息,但是一旦監管成本太高,盡管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也是無關緊要的。
稱為市場約束,是指利用適當的市場經濟管理機制,來克服因信息技術"非對稱度"而帶來的低代理效率問題的損失,在公司外部對管理者行為加以制約。在法理上來說,公司是股東的。但是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企業經營是可以利用管理人員這只"看得見的手"加以控制的。所以,加強對管理人員行為制約也是處理商業借貸雙方問題以及利益沖突的一個辦法。將市場經濟制約分為產品市場經濟制約、企業資本市場經濟制約、管理者人才市場制約等。在這三個市場經濟制約中,對產品市場經濟的制約才是基本。而由于一家企業業務的優劣,歸根結底是以它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表現來判斷。所以企業資本市場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管理者的經營行為,所以企業管理者舉債愈多,企業出現財務風險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從企業資本市場經濟籌集融資資金的困難度也愈大,生產成本也愈高。經理在管理經理人才上對受到競爭制約時有著一定重要性,并給管理者以升遷的機會和被取代的壓力,所以被視為是管理企業道德風險問題的主要手段。而一旦企業經營不良,就很有機會變成并購的目標公司,其后果就是管理者被解雇并被驅出管理市場。這就是法瑪(Fama,一九八零年)提出的“代理人市場——聲譽模型”,因為他相信,就算缺乏企業激勵條款,但由于商譽效果,管理者也會更積極地上班,因為這么做能夠提高你在企業經理市場上的名氣,進而增加未來的收入。
通常充分競爭的市場束縛,是指一種十分合理且成本比較便宜的市場束縛機理。而市場約束力量則取決于各種社會市場的發育程度作為前提的,市場體系越不完善、越缺失,其對管理人才的制約也就越無力。在西方企業中,有二個主要對委托人實施監管的模式,一種是英美模式,即利用市場經濟約束制度在國外實施監管;另一種是德日模式,即利用商業銀行所占有的公司股權,把經營管理權從對內人傳遞至對外人(商業銀行)手里,進行"主銀行"的監管,防止信息系統的非對稱性。對我國來說,由于市場經濟發育不完整,產品市場經濟有待改進,市場經濟剛剛興起,管理金融市場基本不出現,要想利用國外市場經濟對委托人(主管)產生有效制約,是非常困難的。相對而言,德日模式更需要國家參考,而地主商業銀行制度卻無法全部照搬和拷貝,因此需要實現更契合中國國情的機制創新,才能夠形成政府對債務人的有效監管和制約。
該職責主要是指企業在訂立有關債務合同的時候,要加強在這方面的基礎建設工作,并對代理人制度有個更全面的認識,針對債務人本身的特殊性,制訂出相應的獎懲規定。因此一般來說,債權務人在與企業訂立有關契約的時候,企業為保障自己的權益,會以自己利益為中心進一步的精簡有關合同的具體內容。另外,公司的長期借入款,一旦需要有所增加,一定要得到債權務人的批準,防止欠款擴大而給公司造成發展壓力,甚至是引發公司經營風險。除此以外,必須做好對公司的股利、薪水、甚至是股份收購方面的監管工作,必須要對這種資本流出加以限額,最關鍵的還是避免公司與其他集團產生某種牽并關聯。在合同履行活動當中,債權務人這一方面可以在借款協議當中加入一些在公司方面的管理條例,比如形成這方面的專門負責人,加入到公司的各種重要會議之中,甚至是在公司里面設立相應的機關,時時注意著公司的業務決策,以防止因為公司管理人員的疏忽而給債權人造成重大的損失,防止各種債權人轉移現象的產生。
財務危機是所有公司都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但是關于財務風險公司投資情況的分析,對公司來說是核心重要問題。公司可以通過加大對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工作的深入、形成全面而健全的合同管理體系并加強實施,幫助公司在根源上處理導致投資行為偏離的原因,進而協助公司渡過財務風險,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