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榮,白艷榮
(1.昆明市金殿名勝區,云南 昆明 650224;2.昆明學院,云南 昆明 650213)
為達到最佳的景觀價值和生態效益,在景觀設計中增加水系,使自然生態環境與園林水景建設相結合,利用自然生態對中水的凈化作用,完成中水在公園生態環境內科學、高效、安全的凈化能力,成為公園未來發展趨勢。本文以昆明金殿名勝區中水景觀設計為例,探討公園水生植物造景和水生態對中水凈化的結合。
根據《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昆明市城市抗旱節水保供水工作的通知》要求,應利用再生水或者其他水源代替自來水,用于市政綠化、道路保潔。金殿名勝區綠化景觀用水由昆明滇池水務公司實施、穿金路中水供水管網建設供給。隨著昆明市常住人口的增長及城市餐飲業的需求發展,昆明市水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減少城市產生的污水排放,以及合理利用城市再生水(中水)勢在必行。
昆明市金殿名勝區地處昆明市東郊,距市中心約8 km,金殿名勝區東南鳴鳳山最高點的鐘樓,海拔約2060 m,是昆明市的風景名勝區。景區規模大,旅游資源豐厚,主要包括歷史人文資源和園林植物資源。
園林植物園區在鳴鳳山后部的鐘樓東面,南面山箐坡坡地上建有占地33 hm2的昆明園林植物園。在建設管理中,名勝區注重不斷引種新的植物品種,建植在植物園區。各園區色彩紛呈,季節性景觀突出。為增加新景觀設計元素,在杜鵑園和茶花園及水景園建設水系,用以改善景觀水質。水系的建立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完善了生態系統結構,創造了好的園林景觀,對金殿風景區生態多樣性起到積極作用。
金殿名勝區新建的杜鵑園水系,該水系面積約3.3 hm2,長度260 m,包含4 個疊水瀑布,主材為紅砂石。由南至北依次設計為水系起始點金殿的高位水池(蓄水池)、露天荷花池、杜鵑山水溪、蘭園瀑布,長廊池塘、林間小溪,茶花園景觀池塘。水系蜿蜒流淌,流經露天荷花池、蘭園瀑布及長廊池塘、林間小溪。水流多樣,水面、跌水、溪流依山就勢相互穿插,形成小河、溪流、山澗,水生植物遍布水系。溪流圍繞山間林地,時隱時現。水系兩側則通過多個露于水面石頭的平臺及廊橋相連[1],圍繞著杜鵑山與茶花園在林間穿行,方便滿足游客觀賞游覽的需求。
公園采用自然式設計手法,依據自然地貌以水生景,水流之處溪水常流,水中大量種植蒲葦、水蓮蕉、荷花等水生植物,結合山林景觀,營造一個山間溪流。杜鵑園水系充分考慮有效的中水凈化,使之成為神奇的自然之力。
杜鵑園水系以昆明滇池水務公司下屬的凈化中水公司(昆明第五污水處理廠)提供的居民生活污水,經管網收集,將占比較大的雨水和生活污水集中送到污水處理廠,經過污水處理廠的調節池按不同時段進水量調節處理。進入處理的核心環節,污水處理站采用物理、化學及生物手段,將泵房輸送上來的污水經生物吸附—絮凝沉淀—曝氣池—豎流污泥池—活性生物濾池—雙層濾料濾池—清水池等一系列工藝流程處理后,通過潛污泵將中水沿輸水管道送到公園,將所得中水排至公園蓄水池。其中,地上部分作為景觀水體的水源,而后又通過地上部分人工濕地水系的吸附、降解作用再次凈化水質,最終將杜鵑園水系由原地表水劣Ⅴ類水質凈化為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后排入茶花園水池[2]。
(1)蓄水池。地下蓄水池能儲蓄1000 m3中水,主要用于公園的重力供水。
(2)露天荷花池。污水處理廠經過一系列工藝流程處理后,通過潛污泵將中水沿輸水管道送到公園蓄水池。蓄水池溢入露天荷花池中,中水中的化學藥劑可以在露天荷花池內散發。露天荷花池內設計有種植荷花,水面寬闊,道路臨水。道路系統圍繞水池呈環狀布局,池中種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很好地進行空間分割,水池邊的林下設置仿木座凳供游客休憩,高大喬木是背景,給人可以依靠的感覺[2]。
(3)水系起點。該點是杜鵑園子歸亭,為杜鵑園最高點。在亭中可俯視杜鵑山的美景——荷花塘、跌水、溪流。水面高出周邊植物形成虛境,在云霧的襯托下,池水奔流。同時,荷花塘與子歸亭的完美結合將蓄水池藏入自然景觀之中,使之虛實之間,真假難辨。
水系由南至北從杜鵑園到達茶花園,地勢高差40 m,山勢起伏多變。結合地形變化,因地制宜,避開林密之地,開挖溝渠,采用EP 膜土工布墊底防滲漏,讓溪水流過之地與百年古樹和睦共處,溪流之處形態多變,奔走騰挪,低吟高唱,猶如高山流水,余音在林間纏繞不絕。水流寬、窄、深、淺,形成了多樣化特色。具體設計為:由蓄水池經高差3 m 二臺水池的過渡跌水進入水面寬闊的荷花塘,經過跌落曝氧后,水面狹窄的紅山茶杜鵑花區呈小溪狀流過,進一步對溪水補充氧氣,進入北端蘭園瀑布跌水,水流在長廊水池跌落,經林間小溪,最終進入茶花園水池。荷花塘池、長廊水池、茶花園水池猶如散落的珍珠經過有序的連接,形成靜如處子、動如狡兔的山澗溪流。
杜鵑園的景觀水系來源于污水廠處理的中水,能否提高水質潔凈度,增強水質,達到潔凈效果,受到多樣化的環境構成的水流多變因素影響,是形成水體景觀的重要因素。高差跌水、溪水與石頭碰撞產生浪花朵朵,浪花與空氣的碰撞、對撞的頻率,水體中的含氧量急劇增多。而在景觀點又提供水生生物棲息空間,種植各類水生、濕生植物,減緩水流速度,為污水在曝氣后提供停留的場所,延長滯留的時間,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污水與水生植物以及水底附著細菌接觸的機會,更好地達到凈水的效果[3]。
水生植物是水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重要組成部分[4],選擇當地優勢挺水植物,突出生物多樣性特色是提高人工濕地凈化能力的關鍵措施。水生植物具有多樣性的作用,首先是由于多種植物的根系交錯具強有力的去污能力,其次是水邊的水流及生境多樣化,保持良好的水質凈化效果[5]。為了充分體現多樣性,杜鵑園水系多選擇當地有優勢的挺水植物,配合種植多種水生植物,形成生物多樣性。
水蓮蕉具吸收氮、磷的能力,黃菖蒲具有強的輸氧能力,水蓮蕉和黃菖蒲混種較好[6]。杜鵑園水系溪水帶中選擇的挺水植物以水蓮蕉、薏苡與黃菖蒲為主,在一些突出景觀點上集團式種植,使之達到點、線、面的協調,形成極佳的景觀效果。美人蕉、莎草與鴨趾草群落集中布置于長廊水池四周,長廊水池深約40 cm,水面狹長。該地光照少,多是耐蔭植物。猶如山澗中的一線天,光照從高大的喬木頂端射入溪水中,林間溪水顯得深邃厚重,迷霧重重,水面與群落的喬灌木植物層過渡自然。
為了與寬水面相協調,露天荷花池設計種植了以荷花和睡蓮為主的浮葉植物群落。其中池塘中央突出單一荷花,荷花荷葉挺出水面,猶如少女亭亭玉立,風過時裊裊婷婷,近岸邊種植睡蓮群落,形成中央景點水域。水生植物主要集中于小溪河床內,形成水景觀[7]。
沉水植物群落,黑藻與金魚藻群落,亦集中植于茶花園池中。杜鵑園水系中水生動物以及微生物與水生植物共同構成的生物群落,對水生態的平衡和水質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
生物多樣性是植物種植設計核心,種植中注重水生植物綜合多樣性。
(1)濕地植物立體式種植手法,要除繁就簡。建成后適應環境的植物組合:蒲葦+莎草+旱傘草+腎蕨組景、水蓮蕉+薏苡+黃菖蒲+麥冬組景、蒲葦+旱傘草+鳳尾蕨+常春藤組景、皇竹草+蒲葦+旱傘草+鳳尾蕨組景、黃菖蒲+鴨趾草+虎耳草+麥冬組景、龜背竹+美人蕉+花葉芒+漸尖毛蕨+常春藤組景、荷花+睡蓮+金魚藻+菹草組景等,甚為豐富。其中,園路旁采用水蓮蕉+薏苡+黃菖蒲+麥冬組景,漫灘地帶視野寬闊,輔以紅砂石駁岸設計,消除了2 m 地勢高差,讓視野向遠處延伸,而黃菖蒲群落種植很好地遮擋了園路的交界處,有效分割視野空間,高大的水蓮蕉與低矮的千屈菜錯落搭配,使漫灘地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既自然又和諧。
(2)水生植物與瀑布相搭配,動靜相宜。例如,蓄水池出水口設計,由蓄水池經高差3 m 二臺水池的奔騰跌水進入水面寬闊荷花塘,遠處有亭,云南紫荊和岸邊柳樹扶搖摩挲,睡蓮緊貼著靜靜的水面,水的中心落下一只白色的鷗鷺,景觀層次極為深遠。溪水在紅砂石抬高跌下間,浪花奔涌,紅砂石駁坎邊,一叢蒲葦挺立,白色穗絮隨風飄動,野趣悠然。
在利用中水改善水質的過程中,水生植物管護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并采取高難度技術措施,給水景觀的運行及維護帶來相當大的難題。
在水景觀的建設中,保證種植初期濕地植物的成活率是主要問題。濕地植物適于種植在春季,因春季植物容易成活,冬季應做好防凍措施,夏季應做好遮陽防曬。總之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確保栽種的植物能存活。
栽種初期為了使植物的根系扎得比較深,需要通過控制水位的方式,促使植物根莖向下生長。
人工濕地植物一般生長較快,根據不同的植物類型,在其生長茂盛時及成熟以后應及時對植物進行收割,并處理和利用。對生長、繁衍迅速的種類要定期打撈,否則它們會覆蓋整個水面,可能成為水中一害。
防止濕地內其他的雜草滋生,對已生長的雜草應及時清除;及時清除植物的枯枝落葉,以防腐爛物污染水體;暴風雨后,濕地床上植物發生歪倒后,要及時扶培,排除積水。
對不耐寒的植物在冬節來臨之前要做好防凍措施或及時收割掉,減輕負荷[9-11]。
濕地植物所處的生態環境較為特殊。水源充足、空氣濕度大、光照強、溫度高、害蟲天敵少,一旦防治不及時,容易造成重大損失。因此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為原則,不斷提高栽培技術水平,合理施肥,及時清除雜草和枯枝落葉,培育壯苗,增強抗病蟲害的能力[12]。
通過采取以上技術與措施,在以利用中水、改善水質為目的技術使用中,采用上述所提出的方法,在實際施工中取得好的效果。這些方法及措施對今后中水的施工應用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