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晗 楊佐兵 魏丹
古樹作為歷史發展和地區氣候變遷的記錄者和見證者,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科研價值、經濟價值、景觀價值和人文價值[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融合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于一體的系統工程[2],以古樹資源和村落風水林等景觀資源為依托,利用傳統村落、田園風光和民俗文化等,打造綠美古樹鄉村景觀格局[3~4]。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建設中,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古樹,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及建設美麗鄉村的獨特資源[5]。保護古樹對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新時代鄉村振興,具有良好的助推作用。
廣東省具有豐富的古樹資源[6],古樹種類多樣。全省古樹共有80 337株,其中,鄉村地區的古樹有70 101株[7],占全省古樹的87.26%。因此,鄉村古樹資源的保護是重中之重。古樹本身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點,是珍稀瀕危的植物資源,長期以來受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綜合影響,古樹的衰老死亡及數量減少的現象逐年增多[8~9],因此對古樹進行合理的保護和管理顯得尤其重要。目前在古樹的資源現狀調查[10~13]、地理信息系統[14]、衰敗死亡原因[15~16]和復壯技術[17]等方面的研究進展較快,但對鄉村古樹的資源分布及保護對策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以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外的鄉村為調查范圍,對古樹進行全面調查,旨在通過對古樹的種類組成、分布特征進行研究分析,為鄉村古樹的保護、資源利用提供依據和建議。
廣東省位于我國大陸南部,位于109°39′~117°19′E,20°13′~25°31′N。全省陸地面積17.68 萬km2,鄉鎮戶數1 723.91萬戶,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4.36萬km2,主要農產品為糧食、糖蔗、花生、蔬菜、水果、豬肉和水產品[18](數據來自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截至2019年)。地勢北高南低;地屬東亞季風區,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9~24℃,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300~2 500 mm[19]。植被按緯度呈帶狀分布,主要有沿海灘涂紅樹林、北熱帶人工次生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
1.2.1 數據來源
文章選取全國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廣東省成果報告數據庫(本文以2019年9月17日的系統更新數據為準)中鄉村范圍內的古樹[20](自然保護區內生長的古樹名木不納入本次研究),并結合《廣東植物志》[21]、《中國植物志》[22]等植物志進行圖片復核。
1.2.2 樹齡分級
古樹等級按照《古樹名木鑒定規范》(LY/T2737-2016)[23]等要求,劃分為3個等級,樹齡500 a及以上的為一級古樹,300~499 a的為二級古樹,100~299 a的為三級古樹。
數據統計分析和圖表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完成。
統計調查數據顯示:廣東省鄉村共有古樹70 101株,隸屬于82科256屬517種。其中有13個科的古樹超過1 000株(表1),數量所占比例位于前五的科分別為桑科(31.26%)、無患子科(16.89%)、樟科(8.94%)、殼斗科(7.88%)和金縷梅科(5.35%),合計占總株數的70.32%,其余69個科的古樹僅占總株數的29.68%,說明上述5科是構成廣東省鄉村古樹的主要成分。在屬級水平上,包含屬數位于前五的科分別為豆科(28屬)、大戟科(15屬)、樟科(8 屬)、金縷梅科(8 屬)和漆樹科(8 屬)。在種級水平上,包含種數位于前五的科分別為豆科(50種)、殼斗科(48種)、樟科(42種)、桑科(30種)和大戟科(23種)。

表1 廣東省鄉村古樹數量超1 000 株的科統計
在517種鄉村古樹中,有13種數量超過1 000株(表2)。數量占比超過總數4%的樹種分別是榕樹、荔枝、樟、龍眼,共計33 981株,占廣東省鄉村古樹總株數的48.47%,占廣東省古樹總株數的42.30%,這說明廣東省古樹各個樹種之間的數量分布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榕樹和荔枝的數量在全省鄉村古樹數量所占的比例均大于10%。數量超過1 000 株的古樹除龍眼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之外,其他均不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4]和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5]范圍內。

表2 廣東省鄉村古樹數量超1 000株的種類統計
2.2.1 古樹的分級情況
廣東省鄉村古樹樹齡分布為100~1 500 a,其中一級古樹702株(其中樹齡500~999 a有628株,≥1 000 a有74株),二級古樹4 432株,三級古樹64 967株。隨著樹齡的增加,鄉村古樹的數量下降明顯,其中三級古樹是構成廣東省鄉村古樹的主要成分,占廣東省鄉村古樹數量的92.68%,而一級古樹數量僅占全省鄉村古樹數量的1.00%,二級古樹占比6.32%。即三級古樹占絕對優勢,廣東省古樹表現出顯著的年輕化特征。
2.2.2 不同等級古樹的種類組成
圖1 可知:一級古樹數量位于前五的科按數量從大到小排序為桑科(308株)、無患子科(92株)、樟科(60株)、殼斗科(50 株)、銀杏科(31 株),合計占一級古樹總株數的77.07%,其他科古樹僅占一級古樹總株數的22.93%;二級古樹數量位于前五的科按數量從大到小排序為桑科(1 817株)、金縷梅科(499株)、樟科(437株)、無患子科(369 株)、殼斗科(313 株),合計占二級古樹總株數的77.51%,其他科古樹僅占二級古樹總株數的22.50%;三級古樹數量位于前五的科按數量從大到小排序為桑科(19 789株)、無患子科(11 381株)、樟科(5 770株)、殼斗科(5 159株)、金縷梅科(3 234株),合計占三級古樹總株數的69.78%,其他科古樹僅占三級古樹總株數的30.22%。另外,3個等級古樹分布共同點是桑科、無患子科、樟科和殼斗科植物均占據優勢地位,且桑科植物的數量在不同樹齡段均占最優地位,而無患子科植物在100~299 a樹齡段所占比例迅速上升。調查結果顯示,桑科以榕樹為主,樟科以樟為主,屬于傳統風水樹;無患子科以荔枝和龍眼為主,屬于經濟樹種。可見在鄉村地區,具有吉祥寓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種植較多,并得到較好的保護,而風水樹的保護則最持久。

圖1 廣東省不同等級古樹科的組成
2.3.1 古樹數量分布及生長狀態
在廣東省21個地級市中,鄉村古樹數量位于前五的為惠州(10 688株)、韶關(8 139株)、茂名(7 683株)、湛江(6 709株)、廣州(4 541株),鄉村古樹共計37 760株,占總株數的53.87%,比其余16個地級市所占的比例(46.16%)更高(圖2)。這說明廣東省鄉村古樹在各個地級市之間的數量分布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惠州、韶關鄉村古樹的數量在全省占比分別為15.25%和11.61%。此外,惠州市的古樹主要分布于惠東縣(4 298株)、龍門縣(2 707株)和博羅縣(2 488株),韶關市的古樹主要分布于南雄市(2 100株)、始興縣(1 570株)和樂昌市(1 440株)。

圖2 廣東省鄉村古樹分布
由表3 可知,廣東省鄉村古樹的正常植株數量為63 518株,占比90.61%;非正常植株數量為6 583株,占比為9.39%,其中衰弱株和瀕危株占比分別為8.58%和0.81%。各個地級市正常株和衰弱株的占比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正常株占比位于前五的分別為惠州(98.63%)、中山(98.53%)、珠海(97.15%)、潮州(96.88%)、陽江(96.81%),非正常株占比位于前五的分別為廣州(29.49%)、東莞(21.32%)、云浮(18.42%)、江門(16.77%)、汕尾(14.01%),衰弱株占比位于前五的分別為廣州(27.29%)、東莞(19.55%)、云浮(16.90%)、江門(14.82%)、梅州(12.42%),瀕危株占比位于前五的分別為汕尾(2.66%)、廣州(2.20%)、江門(1.95%)、東莞(1.77%)、河源(1.50%)。廣州、東莞、云浮和江門等城市的鄉村古樹生長狀態較差,非正常株占比較高。

表3 廣東省鄉村古樹的生長現狀統計
2.3.2 主要種類分布狀態
由表4~5可知,廣東省鄉村古樹在各地鄉村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古樹的分布特點主要為群狀和散生。數量超過1 000株的13種植物中,榕樹、雅榕、木棉、樸樹、龍眼、楓香、樟、木荷和紅錐主要為零星分布,荔枝、烏欖和錐主要為組團狀分布。龍眼、樟和荔枝非正常株數占比分別為11.13%、9.97%和6.77%,榕樹數量龐大,非正常株數量最多,占比達11.80%。

表4 廣東省鄉村古樹數量超1 000株的種類分布情況統計

表5 廣東省鄉村古樹非正常株數量前4位樹種統計 單位:株
在鄉村古樹中,集體權屬數量為64 291株,占總數的91.71%,所占比例最大,其中文化和景觀樹種主要為散生,經濟樹種主要為群植。國有權屬古樹有1 731株,占比2.47%,分布特點主要為散生。古樹權屬為個人和其他占比較小,分別為5.72%(4 009株)和0.10%(70株)。因此,在現行古樹保護中充分發揮集體的保護作用極其重要。
盧紫君等[26]、柯歡[27]等人對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的古樹資源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廣州市古樹資源以榕樹、黃葛樹Ficus virens、樟、木棉、菩提樹Ficus religiosa和秋楓Bischofia javanica6個樹種為主,佛山市古樹資源以榕樹、黃葛樹、龍眼、木棉、水翁為主。這與本文的研究結論有較強的一致性。
俞孔堅[28]認為風水林主要分布于村落水口、村落后山、村落前方河流、湖畔以及人們宅基周圍等位置,它不僅僅具備文化與生態價值,更是一種重要的空間標識物。廣東省鄉村古樹資源體現了一定的地域植物文化,包括荔枝、龍眼、杧果和烏欖等嶺南佳果,以及榕樹、樟等風水林樹種。荔枝、龍眼被譽為嶺南佳果,承載了南嶺傳統種植文化,廣大鄉村地區依然存在大面積的荔枝、龍眼林。關傳友[29~30]認為榕樹為神樹、社樹、佛教的圣樹、風水樹和村落的標志等,樟為神樹、村落的標志、吉祥和祥瑞等象征,體現了嶺南植物文化特色。榕樹和樟作為傳統風水樹種,寄托著廣大鄉村地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的研究結果中提到榕樹、荔枝、樟和龍眼等均為廣東鄉村古樹的主要樹種,符合南嶺植物文化的特征。
陳賽賽等[31]對江蘇省古樹資源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鄉村古樹資源共3 377株,占江蘇全省古樹資源的47.44%。廣東省鄉村古樹共70 101 株,占全省古樹的87.26%,遠遠超過江蘇省。這與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水土氣候條件息息相關。江蘇省屬于平原地形,大量的土地用于耕作;而廣東省山地面積占比70%以上,因此在廣袤的鄉村山地區域保留了大量的古樹資源。然而,靠近城郊結合部的鄉村古樹帶來的經濟效益較低,大量古樹在所處土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后,未得到有效保護。此外,鄉村古樹多為集體所有,且多分散在村口、庭院、祠堂、風水林或村落周邊森林,鄉村由于人口逐漸流失,居住人口老齡化,對原有鄉村的風水樹保護能力也逐漸減弱。
廣東省鄉村古樹具有數量多、種類集中、分布不均等特點,共70 101 株,數量位于前五的為惠州、韶關、茂名、湛江和廣州,共計37 760株,占廣東省鄉村古樹的53.87%。鄉村古樹資源分布存在區域差異: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有27 933株;粵東地區(汕頭、汕尾、潮州、揭陽)共有5 080株;粵西地區(湛江、茂名、陽江)共有17 262株;粵北地區(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共有20 282株。
鄉村古樹的生長狀態需要受到重視,目前廣東省鄉村古樹資源非正常植株(衰弱株和瀕危株)數量為6 583株,占比為9.39%,廣州、東莞、云浮和江門等市占比較高。以榕樹為主的散生古樹的非正常株數量較大,增速明顯。因此,科學開展古樹資源的保護和復壯工作,加大針對散生古樹的保護力度和搶救復壯,迫在眉睫。應加大挖掘古樹的歷史文脈,充實古樹文化內涵,傳達鄉愁記憶,提升全民對古樹的保護意識。
注:圖片均由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