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敏 趙書彬
在1992年美國舉行的第1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景觀遺產”定義為:與人類杰出創造或與人類文化深刻聯系而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遺跡或景觀[1]。在文化景觀遺產這一領域,中國有著特有的哲學視角與表現形式,而文化景觀作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也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在哲學層面和精神層面產生的共鳴。獨特的“水文化遺產”景觀是近30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潮之一,其所包含的思想、相關技術、使用價值等都值得探索,研究內容包括古水利系統發展歷程、演化成因與人類關系、現代價值與保護修復策略等[2]。
海口新舊溝區域的居民自唐代起,便與居住環境緊密互動,使當地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宜居地域。人類文化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實現了社會功用,同時孕育了具有獨一無二熱帶濱海火山熔巖特色的文化景觀遺產。其中的古水利工程設施沿用至今仍福澤當地人民,是文化景觀實體與時代發展相并存的“活態”載體,充分地展示了自然山水特色與社會文化內涵。新舊溝資源多姿多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其進行系統的探究不僅可以塑造海南特色文化名片,而且利于促進文化景觀遺產保護,進一步實現地域文化復興。
新舊溝地處海口市中部,范圍涉及龍華區龍泉鎮和瓊山區龍塘鎮2個鄉鎮,包括龍泉鎮的新聯村、富偉村,以及龍塘鎮的三橋村、仁莊村、三聯村5個行政村。
新舊溝水流由龍泉鎮的“舊溝泉”的眾多泉眼奔涌匯集而成,自西南方位流向東北方位,匯入南渡江,屬南渡江流域左岸一級支流三橋溝水系。“相被原隰,發育滿疇如敷錦;睹斯陂岸,水泉灌流如長虹[3]。”新舊溝位于熱帶海洋氣候區,有明顯的多雨季和少雨季,便孕育了“水盈為洋,水退為田”的獨特田洋景觀。泉眼在旱季的流量可達482 L/s[4],可見待到雨季水流量數值更為可觀。
“架潭成橋,砌陂岸如長虹;引水長流,濯萬頃而渺然[5]。”新舊溝的水利系統于唐代元和元年(806 年)始建,沿用至今,澆灌著羊山萬頃良田,養育了百代人民,給人民帶來福祉,被譽為海南“都江堰”。2019年10 月7 日,新舊溝區域內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巖塘陂(bei)、亭塘陂水利工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古代被貶至海南的官員將自身良好的文化涵養和未實現的一腔抱負貢獻于此,以星火燎原之勢點燃當地文明的火種,經傳承發展,重新塑造當地人的文化性格。新舊溝孕育于大片曠野與終年不竭的泉水中,其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環境背景的不斷變遷和人為的環境改造活動,在此之間形成的文化景觀構成要素均與其密切相關,包括韋氏家族與古水利工程,丘濬與蛇橋、祭抱元境神碑,古村落建筑群(圖1),以及在農耕勞作和生活中形成的民間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1 新舊溝總平面圖
韋執誼(764—812年),字宗仁,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人,唐朝時期宰相,二王八司馬之一。其曾在陜西和四川生活過,對開墾荒地及修建都江堰的技術有所知曉。永貞元年(805年),其因永貞革命失敗,被貶為崖州司馬[6]。
古有水塘,名為“巖塘”,有若干泉眼,位于今新聯村。泉水順延山間的巖石綿綿而下,漸行漸寬、終匯聚成淵。巖塘周邊青山俊美、視野遼闊,在其中一側有大片廣闊平整的旱地,地跨龍塘、十字坡以及美人坡。韋執誼看到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便規劃改造巖塘,發動當地眾人開鑿火山巖建造溝渠,從旱地中直行穿過,挖出的巖石堆砌在兩邊形成陂岸(圖2)。就地取材的火山巖性能優越,不僅抗風化、耐腐蝕,還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科學合理地建造溝渠,利用奔涌不斷的泉水來灌溉最大面積的旱地,對當地人乃至后輩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后因政事動蕩,直至宋代(1234—1236年),韋執誼的第十八世孫韋魁才將該水利工程修建完工。溝渠長兩百余丈,巖塘陂也被稱為火山濕地水利工程的典范(圖3)。

圖2 巖塘陂剖面圖示意圖

圖3 巖塘陂航拍圖
明代,韋執誼第二十五世孫秉承祖訓,籌資在巖塘約500 m外建“亭塘”新陂,“(亭塘)陂高一丈五尺,長三百余丈,開溝引水皆以巖塘規制灌田”[3],其建成使得又有百余畝農田受到滋潤(圖4)。

圖4 亭塘陂航拍圖
千百年來,當地居民正是依靠這兩條源源不斷的水陂來灌溉周邊良田。清代海南探花張岳崧曾撰寫“祖德樹宏謨,訓至一經,三相高明昭北闕;宗功垂大業,田開萬頃,兩陂利澤遍南溟”來贊頌這兩陂塘[7]。
丘濬(1421—1495年),字仲深,海南瓊山人,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中央重臣,曾擔任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其被明孝宗御賜為“理學名臣”,被史學界譽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有著作《大學衍義補》[8]。成化七年(1471年),丘濬喪母,回海口瓊山守孝。
南渡江支流美味河下游常有水患,民不聊生。丘濬見此景深感同情,帶領當地居民用火山石修砌汀步形式的蛇橋,一是為連接村莊和農田,便于農戶行走,二是基底的間隙較大,可以保證水的流通,使得下游的農民不再受洪澇災害[9]。但因美味河水流量大,頻發大水,蛇橋曾被沖毀。后人受水波形狀啟發,將其橋身改成彎曲的形狀,這樣不僅使得蛇橋更加穩固,提高了抗洪性,同時也大大提升了蛇橋的觀賞性(圖5)。

圖5 古蛇橋現狀
在蛇橋初完工時,村民為贊頌丘濬治理水患的豐功偉績,于蛇橋西邊的美味山半山腰處立碑。丘濬也為防止今后有人惡意破壞蛇橋,親自撰寫碑文,并命名為“祭抱元境神碑”。碑坐北朝南,背靠高坡,面朝田洋,高約2.1 m,寬1 m,厚0.28 m,碑上記載著修橋的緣由以及經過,起著記錄和警示的作用[9]。修繕蛇橋治理水患的事跡,正體現了丘濬《大學衍義補》中“立政以養民”的治國理念。祭抱元境神碑具有很高的人文歷史價值,是海南地區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物,蘊含著海南古代勞動人民的思維方式和想象力,于2015年入選海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海南的傳統村落不僅講究倫理本位,重視人情關系,同時注重農本主義,依水而居[10]。新舊溝的鄉村遵照“枕山、環水、面屏”的理念建設村莊,房屋選擇在地勢較高且臨近農田和水系的地方建造,即山環水抱,與自然融為一體。以山脈、河流、田地等自然要素的延伸交錯作為村落形態的核心要素,隨時光變遷,逐漸形成“背靠風水林—村落聚集—水網環繞—農耕地—海河”的具有自然山水的村莊空間格局。
新舊溝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或是村廟,其風格獨特各不相同,承載著宗族的優秀歷史文化。村莊內郁郁蔥蔥的古樹、古香古色的水井,被村民們賦予神圣的色彩。這些要素結合,呈現出一個主要的具有標示性的村落廣場空間。
村莊內部格局大都為點狀式布局,以此來區分氏族。自明清時代起,村民就地取材建造火山石傳統民居,各村之間房屋形狀大同小異。村內房屋整體上呈現灰白色,院落沿用舊式竹筒屋布局特點,進深長,短面寬,房屋間形成長巷。此外,以火山石打造的石缸等生活用品,受居民生活習慣影響種植于院落的熱帶果樹如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以棕櫚科為主的觀賞植物等,形成極具瓊北特色的熱帶風情建筑景觀。
海口羊山地區的民間諺語“一種姜,二飼羊”源于韋執誼,他在興修水利時發現這里山崗綿亙,灌木叢生,青草密布,是飼養羊的好地帶,便以身作則教當地農民牧羊。這一產業很快發展成為成熟的畜牧業,能在青綠的山坡上看到羊群,便是“羊山”之名的由來,“風吹草低見牛羊”也為新舊溝的特色景象。韋執誼也將其他適合在海南農業耕作中運用的知識傳授給農民,比如一些作物適宜的生長時節和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5]。
此外,“田洋”是瓊北地區特有的名詞,指的是大片狀態有變化的水田,特征是隨著旱雨季的變化而變化,即“水盈為洋,水退為田”[11]。受海南夏秋時長且多雨,冬春時短且干旱的氣候影響,田洋有近大半年時間浸泡在水中,期間村民在其中養魚。春節后雨季未到,田中積水退去,留下大量的淤泥,地力肥沃,村民播種的水稻得以高產。這樣動態變化的季節性田洋生產景觀,既神奇,又具有豐富的觀賞與美學價值。因地勢高差,新舊溝內居民逐步改造坡地成為火山巖梯田,其同樣是新舊溝獨特的景觀。
為適應自然環境變化而形成具有動態性的水盈養魚、水退種稻、高處養羊的時節農業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資源之間的互動、雙向影響,新舊溝也因此成為海南島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杰出典范。
新舊溝是自然環境在長時間文化影響下進行改造的地域,其中的物質空間特征及非物質文化內涵不可分割,共時持續演進,即從空間、時間、文化3個維度傳承了文化景觀的價值,體現出新舊溝文化景觀的完整性與活態性特征,使新舊溝成為羊山地區發展的重要見證。
一萬三千年前羊山地區火山爆發,熔巖噴發流溢后形成高低起伏的火山熔巖地貌,豐富地下水成就的天然涌泉、開闊的旱地、遍布的火山石,在人類農耕智慧的干預下變成適合農業生產的田地。隨著巖塘陂、亭塘陂以及古蛇橋3條線性古水利工程的規劃構造,受到灌溉可耕作的田地主要以條狀分布在兩側,這不僅在原有地貌特征上改變了積水成淵的曠野景觀風貌,還經過人與自然的互動,使水由無序變有序,并將田洋與河湖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此中自然孕育的林澤濕地又讓其更為穩定。人類自古以來臨水而居的本性,使得自然帶狀水網格局成就新舊溝村落的形態,且房屋建設位于高地,可不受水患影響。臨水保證了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的緊密聯系,創造了便于農耕生產與生活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條件。典型的地勢低洼的瓊北火山地貌同時限制了村落的無序蔓延,保證和諧友好相處的人地關系得以延續[12]。在整個新舊溝發展的過程中,線性古水利系統不僅促成空間格局形成,并且是整個空間不可或缺的紐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以“山—村—林—河—田—江”多層次的景觀呈現(圖6),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上“點、線、面”要素構成了完整的空間結構,無論是格局形態或是功能作用都渾然一體[13]。

圖6 新舊溝空間結構剖面示意圖
唐代韋執誼建造了巖塘陂,促進了生產的空間形成,同時帶來了內陸先進的耕作技術,豐富了農耕文化,促進了農業發展,標志著新舊溝自此進入人文和自然互相調和的新階段。明代丘濬修砌蛇橋,治理水患,韋氏后人修建亭塘陂,擴大耕種面積,村民建造火山石民居、祠堂、水井等,多處歷史遺跡見證了新舊溝的發展歷史。在這1 200年里,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等在環境、社會、經濟的作用下不斷完善趨于穩定。2015年11 月,南渡江引水工程開工,重點解決羊山片區農業灌區缺水問題。2019 年相關部門對新舊溝內被破壞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進行合理生態修復,規劃開展建設護坡護岸、清淤疏浚等工程。2022年4月13日,南渡江引水工程通過竣工驗收。隨著生活的繼續,人們將持續改造新舊溝文化景觀,其演進必將持續下去。不論是永續更新的時間跨度還是歷史意義,都給這活態的文化景觀賦予了極高的價值。
海南自重臣名士遭貶謫流放至此,便有了貶官文化,還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古水利系統正是貶官文化中積極影響的代表,現在的羊山也代表著農耕文化的傳承。海南島自宋代開始有較多從湖南、福建、廣西、廣東等地遷入的移民,海南本土文化更深層次地融入嶺南文化及移民文化。其中移民文化有平原追宗溯本的傳承性,這也是各移民村落中建設祠堂緬懷祖輩的緣由。海南人民在長久生活中孕育出具有創新性的海洋文化[14],火山巖建造的文化景觀便是例證,且島民接洽容納優秀外來文化也證實了海洋文化的開放進取。長此以往各類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呈現出具有包容多種文化成分的多元特征。外來文化的輸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海南當地的好學之風,自宋代以后,海南人民在歷史上嶄露頭角,其中就包括丘濬、海瑞。無論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或其他的文化,均是人們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新舊溝文化景觀的核心層面。
海口新舊溝的古水利工程、蛇橋、古村落等物質空間環境,與農耕技巧、宗教信仰等非物質文化要素,共同構成了新舊溝文化景觀,其顯現的是長久以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生存與精神之間難以割舍的聯系。基于新舊溝文化景觀的重要性,如何加強新舊溝文化景觀與自然生態環境聯系,對其進行整體性保護,如何因地制宜地促進文化景觀與特色村寨景觀共生,促進文化景觀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研究。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