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書
高等院校附屬藥用植物專類園(以下簡稱“高校藥用植物園”)是集中草藥資源保存、教學實踐、學術研究、科普教育、文化宣傳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學實踐基地,對于醫藥專業學科建設與相關課程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隨著高校師生身心健康問題日漸受到關注,園林規劃界紛紛開始探索健康促進的校園環境營建,而植物作為自然界中最能制造感官刺激的元素,在健康景觀設計中以多種形式被廣泛運用。由此,高校藥用植物園可為提升師生健康水平和環境品質提供良好的條件。探索健康導向下高校藥用植物園的設計,促進大學師生的身心健康,推動新型藥用植物園的規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健康的概念來源于醫療衛生領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日益深入。結合實踐情況,大學師生對校園景觀的健康需求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3個層面。相關調查研究發現[1~3],大學師生對景觀使用上的生理健康需求涉及身體舒適度與可持續生態環境等;心理健康需求主要涉及安全性與私密性需求,如對個人私密領域、安靜舒適的景觀空間與校園良好氛圍的需求等;社會健康需求涉及師生人際交往、情感溝通、休閑娛樂等方面(表1)。

表1 大學師生亞健康基本情況與對應的景觀使用需求
通過分析高校人群對景觀使用的健康需求,結合高校校園外部空間特點,本文從生理、心理、社會3個健康層面出發,提出營造健康高校景觀的6種有效途徑(表2)。

表2 健康校園景觀的營造途徑與所對應的場所空間、景觀元素
1.2.1 生態環境
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種類豐富且有季相變化的植物景觀、環境聲音適宜的景觀場所,能為師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積極效益。應充分借調校園中的自然要素與景觀資源,在不破壞場地原有自然條件下,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在校園中營建可持續的自然生態環境。
1.2.2 五感刺激
感官刺激包括光對眼的刺激,聲對耳的刺激,溫度對皮膚的刺激,氣味對鼻的刺激等。不同的環境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覺器官,個體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與生理反應[4]。在校園中,可設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景觀構筑物和雕塑,對人造成視覺刺激;布置跌水、噴泉、小河,通過聲音可刺激使用者的聽覺;種植芳香植物,可刺激使用者的嗅覺。
1.2.3 休閑運動
休閑運動是景觀運動治療領域的一部分,休閑運動和不同的活動場景對血壓、自尊和情緒有明顯的影響[5]。在校園中可豐富運動健身設施的類型,增加運動場所的數量,設計多樣性的休閑運動空間。
1.2.4 園藝行為
園藝活動是一種應用園藝材料,以維護植物與美化環境為目的的創作行為,包括種植花草、栽培盆景、園藝設計、游園活動等[6~7]。園藝活動的療愈效果體現在人與植物親密接觸而獲得心理滿足感,以及促進人體機能和勞動能力[8]。可在校園偏遠位置構建一處室內外相結合的園藝活動空間,配置不同規格的種植設施。
1.2.5 精神寄托
思維與信仰會影響人的生理機能,進而影響人的狀態和情緒[9]。在具有精神感化功能的場所構建中,需注重意境的表達和私密空間的營建。在大學校園內,可以運用許愿樹、水景雕塑、密林等設計元素營造景觀意境;在校園相對密閉,遠離人群的地方打造人性化的私密空間,為師生提供靜心冥想、凈化心靈的場所。
1.2.6 社交空間
豐富的社交空間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條件,從而提升師生群體的社會健康。可通過合理的空間布局,將校園中不同功能、類型的場地協調起來,營造多樣的社交空間,滿足學生群體對不同交往活動的需求。功能上的豐富性,能夠激發學生群體對校園外部空間景觀環境的接觸,促進健康行為的發生。
西安交通大學創新港(以下簡稱“創新港”)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區,核心區約333 hm2。創新港的主要使用人群為碩博研究生,普遍面臨學業與科研壓力。目前校園內部缺乏合理景觀規劃,植被稀疏,活動場地單一,無法滿足師生的景觀健康需求。通過校內訪談調查,得到有68%的受訪師生認為植物種類的豐富度與綠植覆蓋率對身心健康有較大影響,45%的師生認為現校園景觀規劃無法滿足自身對社交與私密空間的需求,56%的師生認為應該提高高校藥用植物園的可參與性。創新港藥用植物園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2 hm2,位于創新港內部東側(圖1),臨近醫學院、道科廣場、創新港醫院、學校家屬區(圖2)。其面向人群為在校師生,以及少量在道科廣場購物休閑的周圍居民。園區內部現規劃有一級道路與沿路喬木,可發揮空間較大。場地內平整度良好,高差較小。

圖1 創新港藥用植物園區域位置

圖2 周邊現狀
高校藥用植物園的景觀布局應與校園的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一系列自然條件有良好的共生關系,與校園的整體綠地規劃和諧統一[10]。國內已建成的多數高校藥用植物園的整體規劃都采用了自然山水式布局,便于為植物群落創造適宜的生態生長環境。但開放度較低的科研區,如植物園的種質保護區和植物試驗田等,為便于進行科學實驗與資源維護管理而呈規則式布局,具有清晰的軸線。故此方案采用混合式布局(圖3),平面表達呈曲線形式,結合健康景觀設計理念,通過植被圍合不同層次的空間,盡可能地過渡自然,減少對使用者的壓迫感。空間構成上以植物材料為主,減少硬質鋪地,弱化人工痕跡,鋪裝紋理采用自然形態,依據年輪、樹紋、枝葉等設計元素組合變形而成。構建整體性強、便捷通達的道路系統,聯系各個空間,園中穿插林蔭小道滿足散步與慢跑需求。在開放度低的科研實驗區設計線性種植的喬灌木圍合形成場地的邊界線,減少外界干擾與人員流動。

圖3 設計平面圖
高校藥用植物園需提供充足的課程教學實踐場地,建設野生試驗田與藥材種植示范區,還需建設種質資源圃、種植溫室以滿足植物保護和科研的功能。此外,其也要滿足休閑觀景、交流的需求,承擔散步、觀景、集會等功能,進一步補充學校的公共綠地。根據健康需求進行空間類型的推導,將創新港藥用植物園劃分為四大功能區:藥用植物展示區、科研實驗區、交流授課區與園藝療愈區(圖4)。其中,藥用植物展示區根據植物種類分為家庭藥園、中醫傳統藥園、藥用植物群落園、水生藥用植物園和芳香植物園,科研實驗區包括種質資源圃和植物試驗田。此方案將常規的教學與生活活動放到藥用植物園中展開,將健康療愈、植物保護與科普理念滲透到校園活動中去,實現了高校藥用植物園多種功能的互相滲透。

圖4 功能分析
3.1.1 搭建藥用植物園藝場所
園藝活動對改善高校師生的心理、生理、社會健康有重要作用,藥材種植是高校藥用植物園的主要實踐活動之一。場地內現有的田圃基礎與植物景觀資源,為開展園藝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位于場地西北側的園藝療愈空間由景觀種植帶、戶外種植區和小型植物培育溫室組成,采用重疊孤形設計鋪裝。戶外種植區用于開展藥用植物的除草、施肥、采摘、晾曬等園藝活動,按照不同的醫學科類進行分類,每個大分區內部植物隨機搭配,并配備多樣化的種植池、種植臺、種植箱,來滿足不同種類的種植需求;小型植物培育溫室供藥學院師生進行珍稀植物品種培育與藥理學研究試驗,也可作為存放園藝活動工具的場所。此區域利用藥用植物的療愈特性,結合園藝操作活動與優美的植物景觀,運用“園藝療法”起到改善師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3.1.2 設計互動式種植池
在其余人體可接觸的藥用植物種植示范區也可以開展園藝活動。在考慮藥用植物生長習性與展示功能的同時,設計互動式種植池,盡可能創造師生與植物親密接觸的條件。在家庭藥園、中醫傳統藥園、芳香植物園3處區域采用互動式種植池設計。在下沉種植池上搭建2 座輕型結構橋梁,方便參觀者在橋上進行觀賞活動,提供近距離觀察藥用植物的條件。在池邊設置工具箱存放園藝勞作工具,提高園藝活動的便捷性,也可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臺式種植池,在臺面上設計小型平臺,用于放置園藝工具與隨身用品。此外,藥材種植池的設計應綜合考慮趣味性與科普性,可在種植池沿上設計每一種植物對應的銘牌,在種植池邊布置標識牌科普藥用植物的功效,在種植池周圍布置科普園藝療法功效的宣傳設施(圖5)。

圖5 中醫傳統藥園效果圖
3.2.1 空間功能的融合
治愈景觀的營造與社交場所的營建是校園健康環境設計策略中的重要內容,作為校園公共綠地的補充,植物茂密、自然景觀豐富的藥用植物園為打造校園多層次的療愈空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方案中交流授課區(圖6)是由小型景觀構筑物和植物圍合而成的廣場式空間,為創新港師生提供多樣化的功能體驗。場地中設計小范圍集中授課場所,用植物及木質座椅圍合形成小型戶外教室,滿足了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需求,讓使用者身心都得到放松。其次,運用植物圍合打造私密性高的療愈釋壓空間,形成安靜祥和的氛圍。該空間可以是教學交流場所的私密區域,也可以是圍合度較高的游覽空間。創建分層的公共空間,以滿足公共和私人層面師生的不同需求。

圖6 交流授課區效果圖
3.2.2 特色場地的營建
在不同層次的空間中,可結合校園的地域條件與專業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增強校園歸屬感。在植物園入口設計噴泉與跌水,在各個場所適當布置具有心靈寄托的景觀構筑物與雕塑等,例如許愿樹、生態水景與竹林等,讓師生在此靜心冥想、凈化心靈。區域內景觀設施的外觀、顏色和質地盡可能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使用者的感官體驗,增強引導功能。在種植設計上,需注重植物的圍合與層次搭配,并考慮藥用植物相應的醫療保健功能,從顏色、氣味、質感、味覺4個方面對植物進行篩選和配置。
3.3.1 構建芳香藥用植物專區
藥用植物的保健作用主要包括芳香療愈作用、外療作用和內療作用。其中,芳香藥用植物可分泌多種含有抗菌素和抗病毒作用的揮發物質,通過人的呼吸系統或毛孔進入人體,可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機體活力,對改善人體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療效[11~12]。考慮到成片芳香植物的療效更佳,在植物園中設置芳香藥用植物專區,并分區種植藥效相近的藥用植物,例如劃分解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功能區等。在不同區域中注重芳香藥用植物群落的構建,根據地形、氣候與生長習性搭配植物種類,在滿足藥用植物健康生長要求的同時,進行適當的地形塑造,并在景觀上構成前后錯落、彼此呼應的藝術效果。
3.3.2 根據功能搭配植物種類
在各功能場所中合理搭配相應的芳香植物,加強對使用者的感官刺激,對療愈身心、消除疲勞、緩解壓力有積極作用。根據藥用芳香植物功效的差異性,在氣氛輕松的園藝活動區與社交場所,選擇薄荷Mentha canadensis、茉莉花Jasminum sambac等使人興奮的種類;在安靜的療愈空間,種植檀香Santalum album、蒔蘿Anethum graveolens、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等令人鎮靜的種類[13]。此外,通過布置可感知、參與性強的景觀要素,使師生近距離接觸芳香藥用植物。如在藥用植物群落園,將芳香植物點綴于林間棧道、景石與花架之間,打造充滿趣味的林間植物景觀,促進師生與芳香藥用植物近距離互動,增強療愈效果。
關注健康導向下校園藥用植物園的設計,不僅僅是對校園中生態環境建設、場地空間規劃與校園景觀美學的認識與思考,更是為了促進當代高校師生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本文從草藥種植結合園藝療法,創造多元空間功能,合理搭配養生芳香植物3個角度,提出了健康高校藥用植物園的設計策略,為新型高校藥用植物園的規劃建設提供了一定參考。未來,設計策略如何適應于不同地區的藥用植物園規劃,如何將健康景觀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有待進一步探索,需要建筑、園林以及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一如既往地深入研究以完善。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