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偉
如今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該區域經濟發展十分發達,產業配套設施也在逐漸完善,與此同時,對于產業協同發展的要求有所提高。通過加強產業協同發展,有助于提高區域競爭力,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提升。然而,現階段存在較多的發展阻礙,不僅各個城市產業發展不平衡,還存在產業同構等問題,將影響產業協同發展。為此,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這就需要企各大企業與政府聯合合作,實現產業分工與創新發展,真正加快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進程。
共生性是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大特征,而且這也是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基礎。因為產業協同,必定要實現各個產業子系統的協作運行,不僅要保證產業合作牢固,而且還要保持產業鏈完整暢通。所以,在整個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產業子系統之間表現為和諧、依賴的關系,這就是共生的基本內涵。正是基于產業子系統之間的共生性,使得生產要素能夠無阻礙流動,促使產業逐漸向著高層級搜發生。因此,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有著明顯的共生性特征,也正是由于共生特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步伐。
有序性是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特征之一,也是其發展的前提條件。這里的有序性是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規律要遵循有序性原則,即使在內外因素影響下,整個產業子系統還能正常協同運作。通過加強有序引導,整個產業子系統運動行為得到整合,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有序引導和協同發展互相之間聯系緊密,更是影響產業子系統發展與演變的重要部分。就有序性本身而言,它主要形成于區域內部的增長機制,通常要求合理進行產業分工,引導其無序行為,才能彰顯其有序性,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階段,動態性也是主要的特征。動態性體現在整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尤其各地區都在進行轉型升級,產業協同發展的演變規律為從初級向著高級進行轉變,整個過程中,區域產業系統將呈現多層次變化,產業發展可能處于非平衡狀態。與此同時,在很多變量因素影響下,系統會不斷向著更高水平進行演變,促進整個產業系統地向前發展。所以各個時期區域產業系統協同水平不一致,而且呈現動態化的特征。
從歷史角度來看,長三角地域并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主要是由于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不能夠對長三角地區的水域進行有效開發應用。隨著時間的推演,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等,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其導致我國港口城市逐漸發展為對外貿易口岸,如上海從最初的縣城逐漸發展為較大的經濟貿易中心,長三角地區工商業也逐步得到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后,長三角地區的經貿水平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受到改革開放的影響,長三角地區的經貿水平越來越高,為我國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該地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臨近城市的產業得到了協同發展。縱觀歷史,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如城市群范圍、城市規模處于時刻變動的狀態,大體上呈現出逐漸擴容的趨勢。現階段而言,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積極拓展長三角城市產業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利于促使該地域的產業結構更為科學,進而加快社會的進步。
長三角城市群濱江臨海,環境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突發性惡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低,人居環境優良。平原為主,土地開發難度小,可利用的水資源充沛,水系發達,航道條件基礎好,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受自然條件限制和約束小,給當地的經濟和各類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提供了十分優良的自然條件。綜上,長三角城市群經過數十載的艱苦建設,產業體系已經完備,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十分,已具備發展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先進制造業中心。
(1)產業門類齊全。
長三角區域作為我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部分重要的工業和企業在全國均處于遙遙領先地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服務業發展水平較高,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的工業部門包括,汽車制造業、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成套設備及大型機電設備制造業、家用電器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工業和以集成電路與計算機、現代生物與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另外,長三角城市群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極為迅速。
(2)產業發展不平衡。
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該區域城市群發展呈現不均衡的現象,首先,上海與周圍城市位于第一梯度,其經濟發展最好。其次,江蘇北部、浙江南都以及安徽西部等位于第二梯度,雖然經濟發展階段相較上海有所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也有著不小差距,但是城市發展有著自身的特色。總而來看,長三角一體化下這些城市群中的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優勢產業布局主要集中以上海為中心逐漸向四周擴散。未來協同發展過程中,企業與政府方面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加強產業的優化布局與均衡發展。
(3)地區資源、環境約束收緊。
近年來長三角地域的城市獲得了快速發展,提升了長三角地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有關地區的發展中,對相關生產帶來了一定的破壞,如水資源污染、植被的減少,以及土體資源的大量占用、能源生產要素的不足等問題,這不利于該地區的健康可持續,對當地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制約性影響。同時,各個企業均想要得到快速發展,提升自身的綜合影響力,其也造成企業之間競爭壓力不斷上升的現象發生,相關矛盾沖突現象日益增多。另外,基于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長三角城市建設上還存在著無序蔓延問題,這導致該地域空間利用效率不高問題產生,存在粗放式、無節制的過度開發現象。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面積過大,致使長三角地域農業、綠色生態空間過少,嚴重影響到該地域的健康發展。
(4)存在產業同構現象。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呈現出產業同構的現象特征。首先,經濟發展對于各類生產要素產生破壞,導致很多生產要素缺失,難以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真正需要,而且區域產業之間的矛盾、沖突經常發生,導致協同發展的生態圈難以創新。其次,各個地區城市企業選擇重復建設同構型產業,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這種發展模式較為低效,還容易出現惡性的產業競爭現象。最后,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其內部產業同構現象愈加明顯。甚至有關調查顯示,未來長三角城市群發展過程中,更多企業都會將目光聚焦在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業以及新能源汽車業這幾個方面,這種趨勢下,該區域產業同構程度將越來越深,有待加以解決。
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各部分資源都得到整合,要想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必須要注重統籌規劃與合理布局。因此,政府方面需要以長三角城市群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發展潛力為引線,適時進行規劃和布局。首先,優化產業布局。先保證周圍生態安全性,再構建合理的空間結構,真正發揮出人口資源、生物資源的作用,逐漸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實現各類產業布局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其次,制定相關發展規劃政策,頒布相關文件等,積極做好產業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工作,能夠放眼未來進行統籌規劃設計,注重整個長三角區域的科學發展,實現各項規劃政策的有效落實。最后,基于總體規劃指導下,要求有關企業可以調整自身定位,并明確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方便提高統籌規劃水平,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另外,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為了促使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政府相關單位應深入了解長三角城市群的特點,再進行城市群整體產業上的規劃,同時也要求政府單位厘清產業規劃中的實質內涵。從整體產業規劃上來看,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層含義為國家層面的規劃;另一層面是區域管理層面的規劃。具體規劃工作中,應將國家層面上的規劃作為指導,區域管理規劃應是國家規劃中的細致劃分,起到促進國家規劃有序執行的作用。在我國百年規劃的戰略目標中,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為了促使長三角產業規劃符合國家發展之需求,國家層面的規劃中應明確城市群的主體功能,并進行具體產業區的定位,實現產業區的科學劃分;區域層面的規劃中還應依據中央政府的指示、要求,促使區域產業規劃具有細致性特點。由國家層面對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作出統一部署,有利于長三角產業協調發展形成系統工程,利于匯集各方面的力量,切實推動長三角產業協同進步。
從國家層面對長三角城市群的產業進行統籌規劃,還能夠改變之前城市產業規劃中的各自為政局面,可以立足于基礎情況,科學合理展開產業布局,突出各個產業的優勢,促進各個產業的發展。同時,長三角產業規劃的協調進步、發展,還利于帶周邊城市的發展,形成“一帶一路”的發展格局,促使長江沿岸形成經濟帶,使地方經濟發展與國家發展戰略相契合。
(1)發揮長三角區域各自優勢。
分工協作是有效的策略,加強分工協作,更有利于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因此,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做好充分紅調研工作,并加強城市群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以便發揮出長三角區域各地產業優勢。現階段,長三角城市群處于產業轉型發展階段,主要向著生態化、現代化等方向發展。為達到產業協同發展的目的,分工協作將成為可靠的方式,各區域政府部門可以進行資源整合,第二階梯城市群可以利用上海及其周圍城市群第一階梯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等,將自身的勞動力優勢、土地優勢等放大,實現新型業態的增加;反之,第一階梯的上海及周圍城市群則可以創新空間開發模式,不斷擴大生態空間,進一步實現各區域之間的分工協作與協同發展。
此外,長三角地區在產業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專業化生產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這可以有效減少城市群產業的同構現象,促使整體產業提高生產力,進而幫助到該地區產業的協同發展。舉例而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群中,汽車制造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促使整體產業的協調發展,減少同構產業,可以加強上海、常熟等地域的高檔汽車生產能力,促使其提升綜合競爭力;在蕪湖等地積極提高中低檔汽車、大型貨運汽車的專業化生產能力,促使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分配合理,提升綜合競爭力,進而推動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如汽車行業的協同發展中,可以促使各地因地制宜的選擇配套產業,一些企業可以選擇適宜本地工業產業的產品、零配件,這可以擴大不同產業結構間的差距,也利于不同產業發展過程的完善。同時,這也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及創新,具體而言,一些研發單位可以結合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特點,將生產研發中心放置在上海、南京等,利于整合學術資源,提升高新技術開發效率。高新技術研發實驗過程,則可以安排在長三角產業結構中,實現一些高新技術的生產應用,進而呈現高新技術研發及實踐的最大化收益,采用該方式也利于獲取當地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并帶動當地加工產業的興起。
(2)以高附加值產業為發展重點。
分工協作過程中,必須要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以便構建獨特的發展優勢。就長三角城市群而言,該區域產業應當以高附加值產業為重點,主要圍繞技術、服務、品牌等要素開創優勢,實現跨產業的融合與發展,提高產業集群在國際上的領先水平。為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政府和企業方面應當共同協作,加快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要基于服務經濟主導基礎上,以智能制造產業為支撐,保證產業集群構建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在整個發展框架下,各企業都能發揮出自身競爭優勢,通過分工協作與互補,將形成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1)構建創新生態圈。
為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必須為長三角區域提供創新驅動力,而生態圈的創新構建則是有效的手段。第一,在空間布局過程中,要求政府部門注意各個城市的差異性以及聯動性特征。在整體布局上添加區域網絡,構建以上海為中心的網絡化產業創新體系,作為第一經濟發展梯度的上海,政府部門主要為其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利用科技創新帶動周圍產業創新與發展,實現周圍等床戲功能聚集區的建設和完善。第二,注意規劃杭州、南京、蘇州等節點,構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試驗區等,真正提高節點城市的產業創新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能力,進而構建新型生態圈,促使整個長三角區域保持活力,共同致力于產業的協同發展。
(2)延伸產業鏈。
延伸產業鏈也是增加長三角區域產業創新驅動力的有效策略。作為現代化企業,應當將目光放得長遠,為共同打造協同發展局面,必須要不斷延伸自身產業鏈,實現上下游的共同競爭與長效發展。與此同時,還要抓緊創新要素,積極開發企業自主創新型技術,研發創新型機制,實現就產業鏈的創新要素的聚集,實現企業與其的良性互動。此外,針對長三角發展區域而言,有能力的企業則可以采取并購方案,加快國外優質企業的并購,致力于打破科技創新難題。在未來發展中,也可以積極嘗試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強企業、研究院、政府之間的合作,成立創新中心,實現長三角區域產業活力的激發。
(3)打造服務型政府。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起著宏觀調控的作用,這在長三角區域發展中也不例外。為此,在促進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創新驅動與活力激發,各地政府應當承擔起自身服務型政府的職能作用,圍繞創新給予更多政策支持。此外,還需要提供培育服務,加強新興業態、新興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不斷打造出更為開放的環境,形成一種創新的發展氛圍,進而激發產業主體的創新活力,促進各方產業協同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典型的城市群,長三角區域城市群發展空間極為廣闊,由于地處“一帶一路”交匯地帶,氣候條件、交通條件、教科資源等都十分完善,導致產業體系十分完善,有著較強的區位優勢以及發展潛力。為應對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新挑戰,未來發展過程職工,企業需要積極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主體,政府也需要建立開放市場環境,不僅如此,還要統籌規劃與合理布局、分工協作與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共同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打造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