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波
宏觀經濟主要是指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其包括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的構成、以及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社會發展指數等,當市場環境失控時,政府為了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而采用一些宏觀的調控政策和工具,來維持高水平增長、低失業率、價格水平穩定。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國民經濟的運行軌跡、管理思路、及發展方式,并且從市場化、城鎮化、全球化的經濟發展脈絡來看,我國國民經濟的運行趨勢也更為復雜化,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大數據技術,來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構建全新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多輪的宏觀調控策略,并且存在“重觀點輕數據”、“重性質輕體量”的慣性思維,在經濟數據的收集、分析、挖掘、保存上也存在一定的疏漏,造成著眼點模糊、調控效果緩慢,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對“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作了明確的要求:“大數據以其豐富的信息價值,為宏觀經濟監測與預測開拓了新的思路,成為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們要對大數據時代下宏觀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分析,以此來提升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準確性和有效性。本文從大數據時代下宏觀經濟的發展機遇出發,闡述了大數據時代開展宏觀經濟分析的主要途徑,并詳細的分析了大數據時代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移動終端的發展,大數據技術應用的范圍、質量、效率達到了新的高峰,從我國移動終端數據和網絡信息數據來看,大數據衍生出的數據種類越來越廣泛,如:傳統企業數據、機器傳感數據、社交數據、消費數據、定位數據等,并且這些數據隨著行業和經濟環境的變化數據量也承幾何式爆發,雖然相關統計單位積累和掌握了相關數據,但數據類型和分析模式存在偏差,而充分的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的改變這種情況,統計人員可采用多種數據選取方式和類比方式來探尋數據的變化規律,這有非常有利于宏觀經濟的分析和調控策略的組織。
現階段,我國電子消費已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網絡購物和手機支付成為了新經濟發展的催化劑,相應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并且成千上萬的網站和購物APP也形成了海量的數據信息,這些信息發揮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從宏觀經濟上來看,數據信息反應的不只是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側面也能看出市場環境的變化和銷售產品的供給力度,針對這類信息大數據技術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科學化分析,提高數據采集的精準度,以此來推動經濟服務的多樣化和持續性。
計算機網絡和移動終端會產生海量的信息數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依靠人工來對數據進行收集和比對是無法完成的,而大數據系統就是通過龐大的信息處理技術和運算單元來處理數據,方便統計人員精確的抓取相應的信息數據。同時,通過大數據信息系統也可以對碎片化的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和收集,有利于宏觀經濟信息的識別與整理,并且在數據收集中其關聯性數據也能夠起到相應的作用,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預測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幫助。
現今大數據技術已成時代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企業單位還是政府機關都要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運用大數據技術來推動行業的發展進步。同時,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范圍也相當寬泛,包括:“生命科學、公共醫療、航空事業、經濟發展、社會安全等,充分的利用好大數據技術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提升人們獲取信息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宏觀經濟發展的穩定與平衡。
筆者認為我國要以互聯網數據和移動終端數據為基礎來構建宏觀經濟指標的監測平臺和預測平臺,圍繞著重點產業、區域經濟、港口城市、人口大省、消費熱點、境外投資、商品價格,通貨膨脹、國民經濟潛力等內容,構建大數據標準數據庫,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回歸模型、時序分析模型、預測模型等,逐步的實現宏觀經濟監測預報體系,提升大數據系統的應用能力。
現階段,我國的電子商務承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統計,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7.21萬億元,商品類電商交易額27.95萬億元,服務類電商交易額8.08萬億元,合約類電商交易額為1.18萬億元,因此要開展對主流電商平臺消費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這是監測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同時,要針對重要電商企業的內部數據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挖掘,如:加強對淘寶和京東采購指數的分析,這些數據能夠真實的反映出電商行業的整體狀況,并折射出我國各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但這些數據還不能夠全面反映宏觀經濟的實際情況,還需對線下交易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對比。
隨著移動4G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消費理念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移動消費的過程中很多行為會被移動服務商和產品運營商保存下來,這就能夠掌握大量的移動人口信息和消費信息,再結合用戶的注冊信息和銀行信息,大數據技術已經能夠對全國人口的流動情況和消費情況進行精細的統計,并且對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城鎮化比例等數據進行綜合性比對分析,就能夠為我國整體的宏觀經濟調控提供理論依據。
網絡環境下社交媒體的作用日益突顯,網民會通過各類社交媒體來表達對重要經濟問題的看法和意見?,F階段,我國主要的社交媒體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論壇、視頻類網站等,對上述社交媒體開展系統化的大數據監測與預測,能夠有效的對網民的情感傾向、消費理念、熱點關注度等經濟信息數據進行實時跟蹤,這能夠為我國政府的宏觀決策實施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大數據監測與預測也需要對證券、期貨、以及大宗商品等進行監控,因證券、期貨、以及大宗商品的網絡化程度較高,其交易和支付的數據具備很強的挖掘潛力,并且能夠顯現出相應的市場行情,對宏觀經濟調整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所以要開展這類數據的監測與預測,以期貨市場為例,大宗的買賣和預估能夠提高市場的活力,如:鋼鐵、棉化、化工原料、科技材料等,因此要對大宗商品的交易平臺進行監測,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來指導宏觀調控策略。
大數據環境下海量的信息數據過度產出,會影響到數據的選取與甄別,在宏觀經濟分析中信息量的多少、占比、范圍是核心要素,這就需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類型、來源等進行判斷和甄別,如果渠道信息不夠可靠或不完備,則會對宏觀經濟分析的質量造成影響。此外,信息數據的種類較多,如:消費指數、人口比例、產品銷量等,大數據對結構性較弱的數據信息處理較弱,很難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挖掘,所以沒有相對健全可靠的分析系統,宏觀經濟調整還是要謹慎。
大數據環境中信息數據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尤其是經濟數據的類型和來源較為多樣,在選取和收集過程中要注意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然而現階段的經濟數據和市場指標存在安全性問題,往往因多平臺數據的對比而產生各種差異,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辨識和甄別。同時,很多不法分子也會利用大數據信息的不對稱性,來竊取相應的經濟數據,以達到威脅企業生產、襲擊商業網站、非法獲取利益的目地。另外,要注意大數據系統信息的自身保護,宏觀經濟分析中要加強對自身系統安全漏洞的查找與封堵。
新時期下,我國宏觀經濟正接受著大數據技術來帶的變革和挑戰,以國內的情況來看,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存在產業發展不平衡、勞動力支配不協調、實體經濟和網絡經濟矛盾、企業產能過剩、創新能力和創新機制欠缺、服務業發展滯后、經濟增長變緩等問題,因此需要充分的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加強宏觀經濟的調控,提升宏觀調控的精準度、質量、效果,以此來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1)重新構建宏觀調控的理念。
大數據時代下,經濟發展受數字化經濟的影響非常深,如果還是以傳統的宏觀調控理念來指導市場經濟發展,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并且還會浪費大量的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因此應轉變宏觀調控理念,從時代背景和當下經濟環境出發,充分的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協調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走向,強化國家的管控力度與治理能力,確保國家宏觀調控對其他主體的約束性,提升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價值。
(2)建立相應的宏觀調控目標。
市場經濟指標、生產就業率、產業結構、以及經濟改革方向是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因此要充分的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建立相應的調控目標,如:就業率調控、物價調控、降息調控、稅收政策調控等,建立適合我國當下經濟發展的調控目標,擺脫經濟發展放緩的狀態,提升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促進市場經濟高速發展。
(3)完善宏觀調控架構。
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貨幣政策一直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財政政策與主體經濟的匹配下,我國政府應把宏觀調控重點放到經濟結構調整、經濟中長期發展目標、進出口貿易上,宏觀調控架構上,并且要對稅率調整、稅收改制、供給側、結構側等內容進行系統性的完善,突出財政政策調整的真對性和實效性,完善宏觀調控架構。
(4)構建貨幣政策目標。
現階段,我國的貨幣政策還是以國內資本利用為主,目地是為了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貨幣政策的使用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和擴展,已經向著物價調節、供需量平衡、通貨膨脹、利率調節等內容逐漸延伸。除此之外,宏觀經濟的貨幣政策在貨幣供應量和融資規模上較難控制,主要是變量存在不可控性,因此要解決長期障礙,還需從優化結構、激發市場、長期效益、穩定增長的角度著手,依靠大數據技術來提高宏觀經濟下貨幣政策的良性化發展。
宏觀調控機制是控制市場經濟穩定高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對宏觀經濟調控進行改革、創新、優化,從現實情況和經濟發展預期著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機制,為此我國在“十八”會議上也提出:“不斷加強宏觀調控的目標以及政策的機制建設”,這為宏觀經濟調控指明了方向,要加強調控目標的穩定性和合法性,在政策和環境的允許下匹配適宜市場經濟發展的調控機制,增加經濟發展的活力,提升政府指導經濟調節的公信力。所以,政府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對宏觀調控機制進行構建,理清調控機制的目標、方法、效果、以及影響,保障大數據環境下宏觀調控機制的合理運行。
(1)轉變供需結構。
現階段,我國經濟的供需結構矛盾日益突顯,這極大的影響到了市場經濟的穩定增長,并且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加強內需消費是改變供需結構的關鍵因素,我國作為龐大的消費型國家,其消費潛力是不可估量的,但要想擴大消費市場就需要從增加老百姓收入著手,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從這兩項數據可以看出,社會整體的消費水平有所放緩,增加收入擴大消費勢在必行。在此基礎上,宏觀經濟供需結構調整還要注意到社會的貧富差距、保障體系、投資結構等問題,防止行業出現增長不均衡的現象,并且要注意國內供需與國外供需的關系,促進我國宏觀經濟形成良性化循環,構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態勢。
(2)調整產業結構。
我國宏觀經濟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對第二產業進行調整,但只是一味的對第二產業進行調整,其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夠讓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保持相對的高速和穩定,這就需要借助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來幫助經濟增長?,F階段,我國第三產業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帶動了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這時需要政府依靠大數據技術來探尋和創新經濟增長模式,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扶持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核心產品,加強對新興行業的扶持與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促進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
(3)調整要素結構。
經濟增長必然會消耗物質資源,我國經濟增長也不例外,從長遠來看,物質資源的消耗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創新科學技術、有利于提升勞動力水平、有利于創新管理模式,但經濟發展過程中會產生資本積累和資源分配問題,協調不好會嚴重的制約一個產業的發展,所以,大數據時代下的宏觀經濟調整要考慮經濟要素結構,尤其是勞動力結構,我國正由密集型勞動產業向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這時需要對勞動力結構進行調整,進一步提升勞動力的素質與價值,強化技術創新與勞動力價值的同步發展,形成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以此來促進國民經濟的長效增長。
宏觀經濟指導下的數據采集與應用要不斷的延伸和擴展,從基礎數據、智能數據、擴展數據、結構性數據、聯想性數據等著手,擴寬數據收集的渠道與類型,提高數據的存儲量和管理效能,以此來促進統計水平和統計質量的提升。同時,要改進數據信息收集的方法、制度、流程、安全性,在確保國家信息、企業信息、個人信息、社會信息安全的情況下,制訂科學的統計模型,要求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宏觀經濟指數和衍生類問題,為宏觀經濟調整提供理論依據。國家也要對大數據技術下宏觀經濟調整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從政策頒布、資金劃撥、人員委派、環境構建上著手,加大基礎層級的建設與管理,引導社會各機構參與到大數據系統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另外,大數據下的宏觀經濟調整策略也要與區域經濟、人口基數、地方產業特點、稅收指標、消費指數等數據相關聯,構建科學的統計分析系統和預測模型,開發相應的大數據分析軟件,并能夠為宏觀經濟調整提供必要的數據信息保障,使宏觀經濟調控更為精確、及時、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