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霄
近日,沉寂一時的“小鎮做題家”一詞再次引爆網絡。
什么是“小鎮做題家”?帶著千萬個疑問,我向百度求索。這個帶有自嘲意味的概念來源于豆瓣“985 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大致指的是出身小城鎮的青年學子,埋頭苦讀,擅長應試,在缺乏一定視野和社會資源、沒有長輩指點的環境中成長,踏入社會后處處碰壁。
我的父輩和“小鎮做題家”有著諸多相似點,但是他們沒長在小鎮,而是小村。二十歲不到的他們“躍”出農村,成為了家里第一代大學生,這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后最公平的一大制度——高考的恢復。
說起我父親的小時候,窮得那是銘心刻骨。我愛挑食,他時常將自己的饑餓記憶轉換成現實語言教育我:“家里兄弟多,我時時刻刻都覺得餓,經常去灶臺上偷東西吃……一看到周圍的各種植物,第一個念頭就是琢磨一下能不能吃……”
窮且益堅,磨礪以須。那會兒,為了擺脫“窮”,唯有讀書這一條出路。出身于貧苦家庭的他們經過“鯉魚躍龍門”,在新的人生舞臺大展手腳之時,會因出身差距而受挫,略顯落寞,能做的只有跌跌撞撞往前闖。
經歷的一切都有伏筆。人生沒有白讀的書,讀過的書就像放在褲兜的銅板,好好攢著,積少成多,哪天冷不丁一摸口袋,一臉驚喜。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掉過的坑,都會長成我們的筋骨肉和精氣神。
捫心自問,這些個、那些個過去,我們未必喜歡,但能讓我們收獲不少,比如隱忍,比如堅強。出身和家庭背景從來不是一道人生選擇題,但是這些背景可以成為我們的財富。只不過有的財富我們看得到或者眼下在意,有的財富和磨難會變成我們的“骨骼”和自尊。
沒有哪一代人的人生是容易的,沒有哪一個人的人生之路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說的那樣:“記住,希望是好事,甚至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