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黃衛斌 李其佐
走進浙江蒼南礬山國家地質公園,形成于白堊世時期的火山巖地貌、明礬石礦床和礬礦采煉遺跡景象讓人嘆為觀止。礬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蒼南縣礬山、南宋兩鎮轄區內,有儲量豐富的明礬礦藏,已探明的約2.4 億噸,占世界的60%、中國的80%,故有“世界礬都”之稱。640 多年的采煉礬歷史,造就了這座公園獨有的韻味。隨著2020 年12 月浙江蒼南礬山國家地質公園正式獲批,礬山插上了地質公園建設和旅游發展的騰飛翅膀,走出了一條資源保護和研學旅游發展的共富之路。
▲國家級傳統村落——福德灣礦工村
礬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11.33 平方千米,分為鶴頂山地質園區和礦山園區兩個獨立園區,礦山園區又分為福德灣、雞籠山、大崗山三個游覽區,公園內有明礬石礦床、福德灣礦工村、雞籠山礦硐群、鶴頂山石海等豐富的地質遺跡景觀資源,且礦業遺跡、工業遺產資源豐富,煉礬工藝保存完好,其中國家級以上地質遺跡 3 處,省級地質遺跡 14 處。
為進一步指導新時期礬山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保護、地質遺跡合理開發,2021 年6 月,礬山鎮委托相關單位編制了《礬山礬礦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礬山礬礦遺址保護管理規劃》以及《世界礬都核心區旅游總體策劃(2021—2030)》等規劃。蒼南縣委托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浙江蒼南礬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體 規 劃(2021—2035)》。2021年11 月,蒼南縣成立礬礦遺址申遺和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加快推進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通過加強礬山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管理,有效保護區內資源、全面提升公園建設管理。
由于早期礬礦過度開采和冶煉,隨意開挖和堆放礦渣、礬渣導致山體植被被破壞,造成坡體水土流失、礬礦地表塌陷、地裂縫,誘發地質災害。園區共有雞籠山采空區地面塌陷、雞籠山三車間滑坡隱患、福德灣泥石流災害等3 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和牛皮灘 2 處不穩定邊坡,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指導鄉鎮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整治,目前除2 處不穩定邊坡正在治理外,地災點均已完成治理;針對山體采空塌陷區,礬山鎮對礦硐及硐內安全設施進行修復、加固,全面做好采空塌陷治理,提高礦硐的安全性,對礦硐內部根據其具體地勢進行綠化,營造硐內生態景觀;加強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野生杜鵑、楠木的保護,局部進行林相更新改造,引進觀賞價值高、季節色彩變化明顯的的優良鄉土珍貴樹種,豐富樹種,加強生態景觀林建設。
地質公園內的福德灣礦工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中礬山礬礦遺址是國家級文保單位。為加強人文景觀保護,礬山鎮建立科學保護管理檔案,設立專門人員負責調查、研究和日常管理,落實防火、防水等防災措施,加強對萬壽宮風貌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并在文物及古建筑附近設置必要的保護設施及保護標志,保護礦區和生活區的歷史風貌、傳統格局,以及礬礦遺址內的傳統藝術和歷史文化內涵。
煉礬工藝遺址
立足礬山國家地質公園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礬山鎮圍繞“文化立鎮、旅游興鎮”的轉型發展定位,累計投入4000 多萬元,開展福德灣歷史文化名村保護開發工程;投資5000 萬元建設五號車間旅游集散中心和工礦風情主題酒店;以采煉礬遺址為依托,投資2810 萬元建成“礬山印象”燈光夜景工程,打造溫州地區月光經濟的亮點品牌;利用溫州礬礦舊廠房,打造“礬客工廠”,短短兩年內獲“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國家及省市級榮譽10 余項;在公園雞籠山游覽區投資158 萬元建設朱程將軍故居,打造一個紅色文旅研學教育綜合基地。今年“五一”假期,朱程故居迎來旅游高峰期,前來研學、休憩的游客絡繹不絕。2021 年,礬山地質公園游客達100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400 余萬元。
▲經過水質治理的石門,藍天碧水輝映,濱水棧道環繞。
礬山國家地質公園在堅持以地質遺跡科普觀光、礦業遺跡展示體驗為主打旅游產品的基礎上,將搭建“1568”旅游工程體系,即1 個蒼南礬山國家地質公園、5 大旅游產品體系、68 個重點旅游項目,滿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時發展專項特色游,樹立“世界礬都”的旅游品牌形象,以研學旅游帶動當地經濟創收,努力打造山區共富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