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早在2300多年前,莊子就曾在《莊子·馬蹄》中描繪出一幅萬物共生的美好圖景。
如今,以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和普及應用為基礎的新經濟形態——生物經濟時代的到來,讓人類的這一憧憬正在變成現實。
有科學家指出,在生物經濟時代,基因正以革命性的手段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重塑著世界。通過生物、信息、物質的跨界大融合,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將從“萬物互聯”轉向“萬物共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未來10到20年內,生物經濟將產生2萬億到4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影響。到2030年,生物技術對全球GDP的貢獻率將達到2.7%以上。
有科學家指出,在生物經濟時代,基因正以革命性的手段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重塑著世界。通過生物、信息、物質的跨界大融合,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將從“萬物互聯”轉向“萬物共生”。
對于我國來說,“十四五”乃至未來中長期,激發強大內需潛力將成為“建設生物經濟強國”的重要抓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江表示。
“力爭到2025年,中國生物經濟總量達到22萬億元,其中核心產業總量超過7.5萬億元”,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描繪了中國未來5年生物經濟發展的“路線圖”。
其實,早在去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就發文提出中央企業要“加快發展生物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
目前,中央企業已經在生物技術的研發應用上取得了多項突破。特別是在生物質能領域可以說成效顯著。專注生物質能源開發的中糧集團,已成為國內生產非糧燃料乙醇的先行者;國能生物發電集團建構的生物質能產業循環體系,開創了國內生物質直燃發電的先河;中節能環保集團的垃圾發電、污泥焚燒發電、生物質能發電日處理能力已達到1萬噸……
再看地方國企,圍繞“十四五”規劃明確的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生物安全四大重點發展領域,一場緊鑼密鼓的生物經濟大戲也早已上演。
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加速了生物經濟時代的到來。這從近兩年來全球生物產業規模始終保持以接近GDP平均增速2倍的速度增長即可見一斑。有機構預測,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產品銷售額在30年內將超過15萬億美元,從而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如今,全球已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制訂并實施了生物經濟戰略,以期保持在生物制造領域的領先優勢。而作為全球生物產業大國,我國業已形成了由生物研發、生物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對外貿易等構成的全產業體系,創造了全新的經濟形態。
有人將生物經濟的價值比作“藏在月球上的稀有珍貴礦石”。挖掘生物經濟寶藏——機遇期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