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平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技術創新”是經濟學家熊彼特的一個重要理論發現,并獲得學界、政府及商業領域的廣泛共識。技術創新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更是解決了很多困惑人類的難題,但是在技術創新不斷高歌猛進的過程中也伴隨著許多新的倫理問題、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就需要關注技術創新加速迭代可能產生的革命性后果,并從多個方面反思各種影響的后果,以采取多元的防范和化解策略。
技術就其源頭來看具有不同于科學的典型特征。19 世紀以前,科學和技術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傳統。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變革作用似乎并不明顯;但是工業革命以來,以蒸汽機、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卻讓人們驚奇地看到技術變革世界的巨大力量。技術也逐漸從原本單純的工匠傳統中脫離出來,實現了與科學的結合,實現了科學技術的一體化。
最早提出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源泉性作用的是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揭示了技術創新及商業創新的重要作用,闡釋了技術與經濟之間的邏輯關聯。自此,技術創新逐漸成為經濟學家、技術經濟研究者、管理學者的專門研究領域,技術創新也逐漸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戰略制定的重點。現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已無法忽視創新的作用,也無法放慢技術創新的步伐,無論是出于國防的必需,還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技術創新都是國家戰略的重要構成。
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變革作用,是第一生產力的杰出體現,對國防穩固、經濟促進、生活改善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關于技術創新,有學者從技術迭代的視角將之分為變化不顯著的技術創新、漸進性技術創新、突破性技術創新及革命性的范式創新四種類型。本文則從形態層面將其分為:具體科技實踐領域的技術創新;作為國家經濟戰略及科技戰略體系中的技術創新;以及作為傳播觀念的技術創新。
首先,實踐場域中的技術創新。實踐場域中的技術創新起著直接的變革社會現實的作用力。它通過眾多技術環節、技術群落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領域不斷發生著變革力,在生產、生活、娛樂、休閑多個場域發生著改變作用,如當今技術應用的各個實踐場所及研發機構正是技術創新的實踐場域。在最直接的意義上,實踐領域的技術創新正是變革生產力的直接源頭。
其次,作為國家科技戰略及經濟戰略層面的技術創新。它通過國家層面的投入、監督、引導,對技術創新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具體技術的發展起著引領作用。很多技術產品原本是航天技術、軍事技術的副產品,是國家戰略高端技術民用轉化的結果。這一層面的技術創新對實踐領域的創新起著重要的引領、變革作用。
再次,作為傳播觀念的技術創新。首先是國家科技及經濟戰略在全社會中推廣、教育、宣傳的表現。隨著技術創新觀念的教育引導和宣傳,國民的創新觀念以及整個國家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如當前國內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都是作為傳播觀念創新的體現,在各種媒介中隨處可見關于技術創新的宣傳,也屬于這種形態。
總而言之,這三種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的有機構成,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本文主要目的是從多個視角關注未來技術創新的指數化發展可能產生的后果,并提出相關對策。
人類技術的發展歷史經歷了采集技術、農業技術、簡單工業技術、高技術、高技術群落的演變。早期技術主要來源于工匠的口頭傳承,來自工匠師傅的示范以及個人的經驗積累;而且早期技術所采用的質料多數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因此生態性是前工業時代技術的顯著特點。但是自進入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逐漸與科學相融合,今天科技儼然已成為技術的代名詞,二者幾乎是無法分開的,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已經成為當代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正是與科學的融合,使得當代技術獲得高技術的稱謂,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航天技術、能源技術正是當代最典型的高技術,構成了當代技術探索的前沿領域。
當代技術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多學科領域的交叉、滲透與融合。隨著當代學科的逐漸分化,分化之中伴隨著學科的交叉,這已成為當代高技術發展無法回避的特點。如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早已成為交叉學科中常識化的研究領域。
當代技術的第三個典型特點是它作為技術群落的特點。之所以稱之為技術群落,是因為當代許多技術產品都需要眾多技術組件的結合,而且技術組件的數量之多遠超過人們的想象。正是作為技術群落的特點,使得當代高技術已經具有大科學的特點。當代的高技術往往需要極為高額的研究費用,需要異常眾多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工匠、輔助人員的共同研發,而且通常需要國家或大公司的支持。
當代技術已經獲得了指數化的發展特性,這不僅是歷史、經濟、社會研究者得出的洞見,而且也是現實世界中人們感受到的現實。在工業社會以前漫長的上百萬年的歷程中,技術發展都是緩慢的,但是隨著第一二次技術革命的紛至沓來,技術的能源形式從傳統的人自身、家畜、地表植物變成煤炭、石油等化石資源,隨著技術采用的能源形式的轉變,技術變革世界的力量也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的發展愈發加快,使得整個人類世界的變化速度也在不斷加快,指數化的發展速度已成為它在今天發展的典型特點。所謂指數化的發展速度,也就是技術翻新的速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快,并已經獲得指數化發展的特性。正是當代技術的指數化發展特性,更需要我們關注未來技術指數化發展態勢下高技術可能產生的后果,關注技術的指數化加速可能產生的影響。
按照法國學者埃呂爾對技術本性的認識,當代技術已具備自主性的特點,當代任何人、組織都無法阻擋技術發展的步伐,當代技術甚至已經獲得自身獨立的生命,具備了自組織的特點。技術發展的自主特性已成為無力改變的客觀趨勢。與之相應,技術發展指數化的一個必然后果是它改變世界的速度、廣度、深度的變化。若是按此發展下去,技術今后甚至可能脫離人類的主宰,產生超過人類可以控制的后果,所以需要對未來的技術后果進行必要的預測及管理。
技術作為直接的變革性的生產力,使人們超越了數千年的農業社會,并加速邁進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當代技術已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存的世界,改變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人類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人的生活觀念,甚至改變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由于技術創新的不斷發展,人們能從大地深處吸取營養液,能夠進行地球之外的空間探索,逐漸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如3D 打印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的發展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造世界的能力。
技術創新應用最直接且最廣的是商業領域。正是技術創新使得以往時代難以實現的商業形式、商業構想成為可能,并且產生了許多以往時代無法想象的商業樣態。伴隨著技術創新,電商越來越成為當代商業的重要形式,而傳統商鋪受到電商的沖擊愈發顯得凋零;隨著技術創新的不斷發展,2G 到4G、5G 技術的逐步實現,數字化的貨幣支付成為現實;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商品快遞、送餐服務也成為生活日常。據美國供應鏈行業SCM World 研究組織的報告,“64% 的供應鏈管理人員認為,大數據技術因能夠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資源和信息整合共享,深刻影響物流供應鏈的發展”[1]。
技術創新同樣使人們的學習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以學校的學生為例,二十年以前學生們所能接觸到的學習資源主要是教師的當堂講授,即另有課后輔導班,學習方式也與課堂學習無異。學生所能獲得的課堂外學習資源主要是錄音磁帶,以及網易公開課等在PC 時代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學習資源。但是,在當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習本身正在發生全新的變革,如釘釘、騰訊會議、QQ 群等打破空間限制的教學成為可能,喜馬拉雅、嗶哩嗶哩等APP 中推出的音頻學習資源愈發海量,各種即時的視頻學習資源更加易得。當今學生如果不進行多種媒介方式的學習便很難趕上時代的步伐。
在技術創新所致的影響中,倫理問題尤需人們的關注。如伴隨著針孔攝像機、手機拍攝、人臉識別等技術的發展及濫用,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越來越大;由于生物技術的發展,試管嬰兒成為現實,與此相應,出現很多代孕的中介機構,繼而孳生出許多新的倫理問題。隨著深偽技術的發展,從視頻中所看到、聽到的內容作為證據的權重也將遭受質疑,如“Facebook 就曾因美國大選傳播假新聞成為眾矢之的,虛假信息的傳播對公眾造成誤導,改變了選舉進程”[2]。總而言之,新技術不斷出現及其所致的新的倫理問題不得不引入深思。
當代技術正以加速迭代的方式發展,這已成為必然性的發展態勢。因此,需要關注技術加速迭代可能產生的變異性后果,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防范和化解。
第一,上學、工作、退休的人生三階段劃分受到沖擊。在傳統的工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先上學,再工作,再退休乃是典型的人生階段劃分模式。但在今天,隨著技術的加速迭代以及教育、經濟、社會的演進,工作與學習越發混合在一起,工作與退休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雖然產生這種影響的因素有很多,但技術本身的迭代創新無疑是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和變革因素。
第二,技術加速迭代對就業的沖擊。“以人工智能應用為核心標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深刻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3],其中一項重要沖擊是對傳統就業崗位的替代。如“Frey 等2017 年對美國702 種職業被人工智能替代概率進行分析,未來20 年47%的職業存在因自動化快速發展而消失的風險。2016 年《世界經濟論壇》預見,截至2021 年全球15個主要國家將有超過710 萬個工作崗位消失”[4]。也有研究指出,到2020 年“機器人對制造業簡單重復勞動工種的替換率已達到25%”[5]。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就業的沖擊,不僅有對體力勞動的替代,更有對眾多傳統白領工作崗位的替代。在這方面,霍金、埃隆馬斯克等都提出過人工智能威脅論。雖然我們無法判定霍金、埃隆馬斯克觀點的正確性,但卻有必要加強對這方面的警惕。我們需要認可的是,新技術替代一部分職業之后總會創造出全新的職業群體。通過身邊的現實可以發現,智能媒介條件下,許多新鮮的職業正在不斷被創造出來,如快遞員、網紅等都是新產生的職業,并且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職業角色。
我們更應關注技術加速迭代對個體就業規劃及努力模式所造成的沖擊。以往,許多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積極追求的是上大學,認為大學畢業之后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近年來很多學生及家長將考上碩士或博士作為可靠的保障。但是今天,這種信念以及這種信念支撐下所進行的努力越來越被新媒介帶來的新的謀生樣態所解構。一方面,大學生、研究生數量過多而出現就業難;另一方面,許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網紅商業價值的快速變現顛覆人們對就業及成功的信念。在這樣的態勢下,未來就業樣態的多樣化使得學校、家長、青少年需轉換對就業模式的認識,教育模式也需進行必要的轉型。
第三,智能技術擠占人類就業機會而將導致人的無所事事。勞動本身意味著勞累,意味著辛苦;工作需要付出勞動,勞動又會損傷人的身體。但是,我們需要承認這樣的事實,即通過工作獲得參加勞動的機會對于人們更加重要。隨著技術及其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未來社會如果不發生意外災難的情況下,多數人都能享受充裕的物質生活保障,但同時也意味著許多人將無法參加工作的困境。若是很少有勞動機會,也就意味著無所事事;無所事事又會導致人的百無聊賴,喪失人作為人的生命力。雖然西方學者提出的奶頭樂理論雖然可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矛盾,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
總之,當代技術已經處于一個很高的起點之上,而且具備加速迭代的發展特性。以智能技術為例,當代智能技術已初見成效,在未來的若干年必將更加成熟。隨著智能技術的加速發展,未來可能會產生超乎人類原初預期的后果。我們尤其應關注技術發展可能產生的變異性后果,防止意外的變異性后果脫離人的最初目的。
技術在不斷發展,并且在不斷以指數化方式迭代發展;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更好的未來,但我們也不能對技術指數化發展可能帶來的意外后果無動于衷。這樣,我們就有必要探求上述問題可能的求解策略。
工業社會以來,教育和學習的意義權重越發重要。工業革命以來,體制化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在各國逐步建立,成為個體通往謀生及成就的重要途徑。但是當下技術尤其是媒介技術所致的新變化,正在使教育的形式、內容發生全新的變化。與之相應,就業形式、就業樣態的新變化必然會打破以往的先上學、再就業、后退休這樣的人生階段劃分模式。終身學習作為一種理念和一種客觀要求,迫切需要打破以往只有接受體制化的學校學習才能有更好工作的觀念模式,需要借助智能音頻以促進學習效果的多維實現。教育是促進人的成長和人的適應的重要功能場所,擔負著重要的育人使命,因此,未來的變化也必然需要教育的積極轉變來加以應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積極轉型,肩負著全人類的希望,是未來應對變化的重要功能領域。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教育本身根據變化的預測而做出的積極轉型。
人類需要生命的意義。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工作單位、工作場域、工作本身就是獲得意義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隨著未來機器對于傳統工作崗位的替代,人們或將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但卻很少工作機會的生活狀態之中。這就需要人們通過多種方式探索生命意義,而不是陷入到無所事事的奶頭樂之中。在這個方面,可通過建立各種增進殘疾人、老年人以及需要幫助的人群福祉活動的社群;建立促進人類藝術探索以及對歷史興趣探索的社團,這些或許都將是未來重要的意義方向。未來人類意義更多需要自我建構,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建構,而人們的交往、溝通等的自我建構或許將會起到重要作用。
關于技術迭代發展所造成的困境,尤瓦爾·赫拉利曾指出,未來人類文明有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周邊的廢墟,而人類的出路只有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這三條路。對于這一觀點,本文無法判定其是否會成為事實,但并不表示這是唯一的出路。我們依然相信人們自我改變的力量以及政府監督管理的作用,相信加強對技術創新及其使用監督管理的意義。具體來說,通過監督管理,制定相應的法規來限制、約制技術的非法濫用,限制技術產品、技術手段違背倫理道德、違背法律規定而一味追求利益的濫用。問題的產生并不可怕,關鍵的是要有對問題的預防,有對問題的管理,以及對問題的解決,因此有必要加強監督管理的嚴格性,加強監督管理手段的形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