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埕銘,劉 鷺,羅宇馨,趙天文,陳國慶
(成都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2020年8月,重慶四川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若干重大改革舉措》,該舉措聚焦制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體制性障礙,提出探索經濟區的綜合改革、完善雙城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改革等11項需要兩地合作推動的重大改革措施[1]。其目的在于通過成渝兩地區的協同合作,打破我國因為歷史問題所造成的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難題。
體育產業是一項極具潛力的產業。在成渝地區經濟建設初步取得一定成績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對體育相關產業的需求越來越高,使得體育相關產業具有十分光明的發展前景。因此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產業集群路徑進行研究,能有效調整成渝雙城的產業結構,也能挖掘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潛力,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
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產業集群現狀的研究,竇小哄(2020)認為,目前成渝地區體育產業的統一協調能力不夠,形成了差異化的管理系統,阻礙了成渝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成渝地區目前體育產業的結構體系較弱,缺乏高質量的發展能力[1]。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產業的發展路徑,周清明和周詠松(2008)認為成渝地區需要形成區域特色優勢,充分發揮產業競爭力,同時政府也需要轉變政府職能,保障成渝地區體育產業的順利發展[2];陳林會和劉青(2020)認為,促進成渝地區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優先樹立“融合”發展的理念和思維,積極思考如何利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框架激發體育相關產業的消費活力[3];張永韜(2021)認為,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的體育產業發展,可以借助成渝地區之間的交通優勢來達到成渝地區體育產業之間的全面協同[4]。
綜上所述,雖然成渝雙城經濟圈在體育產業上還有非常大的潛力,但是由于成渝地區體育產業的統一協調能力不足,導致目前成渝地區的體育產業結構體系較弱,缺乏了高質量的發展能力。因此,可利用成渝地區之間的交通優勢來促進成渝地區的協同能力的發展,以此激活成渝地區體育相關產業的消費活力,進一步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經濟的發展。
2.1.1 促進城鄉全面發展,釋放區域產業潛能。成渝兩地作為核心城市,成渝雙城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周邊城鄉的全面發展,帶動周邊城鄉的經濟穩步增長,幫助成渝分擔核心城市職能,周邊城鄉的發展有利于減少成渝兩地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促進成渝兩地的經濟發展,實現相輔相成,相助互補,共同發展,實現共贏。極力打造周邊城鄉發展,發揮其作用,全面釋放區域產業潛能。
2.1.2 加深成渝人文交流,增強內部凝聚力。成渝兩地歷史同源,文化同脈,在初始時兩地文化差異較小,而隨著經濟時間段的推移,兩地文化出現分離。成渝兩地政府為我國“十三五”和“十四五”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各方面都提供了持續的思路和方向,同時也領導成渝兩地的人文交流實現了“共享”“協調”,增強了成渝內部的凝聚力,促進兩地人文交流。通過依托成渝兩地地理環境的優勢,全面地推動了成渝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不斷加深了成渝兩地的城市品牌及城市影響力,打造了成渝兩地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形象。
2.2.1 帶動區域整體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不僅要靠成渝兩地自身的發展優勢,還要發展成渝周邊城市,把成渝兩地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同時帶動周邊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一定程度上減輕中心城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經研究表明,在2018年末成渝經濟圈就占了四川與重慶人均GDP的1/2,成都在四川就占了四川總量的37.5%,而第二名綿陽僅占成都總量的1/6,由此可見,成都的GDP更是遠遠超過其周邊城市。成都作為四川省內唯一特大城市,其溢出效應低,虹吸效應較顯著,由此可見,成渝兩地應發揮周邊城市的潛能。
2.2.2 成渝文化認同存在差異。雖然成都和重慶兩地歷史同源,文化同脈,地理位置相差不遠,但隨著經濟、人文的發展,兩地的文化出現兩極分離。成都形成了精致典雅的巴文化,而重慶卻形成了粗獷豪邁的蜀文化,兩地文化的分離使得成渝兩地在文化發展方面存在由小變大的差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成渝兩地文化的共識與發展。成渝文化認同存在的差異阻礙了成渝經濟的有力發展。
成渝雙城推行全民健身日,形成全民健身熱潮,促進雙城發展。成渝雙城在舉辦馬拉松比賽中不乏豐富經驗,雙城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條件共同策劃推行馬拉松賽事,利用多媒體等宣傳方式大力推廣普及全民健身運動,以推動全民健身熱潮的形成。
與成渝雙城旅游產業結合,打造“體育+旅游”的體育產業產品。成渝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其人文風光和自然景觀在國內外都有極高知名度。伴隨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在外出旅游時也會追求相應的旅游消費體驗。成都三岔水庫、長灘湖及成都周邊草原綠洲,重慶仙女山草原、南天湖等地理環境非常適合垂釣、露營及騎馬。本地及外地游客游玩時會追求相應的配套設施,這為成渝發展除傳統體育產品以外的垂釣、露營、騎馬等相關體育用品創造了條件。而此類產品相比于傳統的體育產品,消費者對其品質的要求更高,這為成渝地區打造本土品牌提供了機遇。成渝應抓住這一體育產業產品發展機遇,打造相關品牌,對應適銷路徑,形成“體育+旅游”的體育產業產品。
成都2021世界大運會(即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是成都聯合重慶協同發展體育產業產品的契機。成都2021世界大運會將打開國門,成都可聯合重慶推行相關體育產品周邊,拓寬體育產品產業鏈。成渝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可將大熊貓、山茶花、太陽神鳥等元素融入本土特色的體育產業產品周邊的設計中。
成渝地區體育產業集群協同發展首先需建立成渝雙城體育產業的密切聯系。在交通上,政府加速促進成渝雙城中心一小時交通圈的建成,在雙城高效的交通路線中促進體育產業產品產業鏈的建成。在技術上,多運用數字網絡先進智能技術,可在體育直播、健身服務中應用。在教育上,建立成渝高校聯盟,加強高校體育教育課堂建設,開展成渝高校體育課堂,采用實踐與理念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體育賽事,可引領指導學生觀看大型體育賽事,增強全民體育熱潮。高校體育課堂的開展,對體育消費有促進作用。
國際上:美國在體育媒體介質、期刊、媒體節目及體育設施等方面首屈一指。例如媒體有NBA體育、時代華納旗下的體育頻道ESPN;相關體育游戲產品有FIFA EA Sports及足球、籃球俱樂部,高校聯盟俱樂部等。
國內:李寧、安踏、回力、特步等國內體育運動品牌近幾年在國內影響力逐步上升。消費者掀起國潮,對國貨更為青睞。北京在這些年來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體育賽事,包括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賽事,且參賽人群呈現著持續上升的趨勢,得到了民眾的大力支持。
綜上所述,成渝地區體育產業的發展,可參考國際上美國的成功經驗,出版有影響力的本土體育雜志,在體育媒體上多宣傳、增加話題度、緊跟熱點發布有口皆碑的節目;在高校里,促進學校倡導學生多組建并參加體育聯盟俱樂部,達到青少年全民健身的局面。參考國外的成功經驗,成渝地區本土可設立具有深厚影響力、品質過關的體育知名品牌。學習借鑒國內北京、杭州,可舉辦無論是國際的還是民間的體育賽事,舉辦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