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玲,李景芝
(海南大學 圖書館,海南 海口 570228)
呂祖謙(公元1137年—1181年),字伯恭,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南宋著名學者。曾祖呂好問曾封東萊郡侯,呂祖謙博學多識,世稱東萊先生。呂祖謙一生著述甚豐,《東萊呂太史集》是其傳世的幾十種著作之一,也是后世研究呂祖謙的最主要的資料。
呂祖謙去世后,書坊間即有《東萊先生集》刻本流傳,因錯誤甚多,其弟呂祖儉及從子呂喬年于是重新編輯其詩文為40卷,于宋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付梓。呂喬年有跋,略曰:“喬年追惟先緒之不可墜,因遂刊補是正,以定此本。凡家范、尺牘、讀書雜記之類,皆總之《別集》;策問、宏辭之類,為世所傳者,皆總之《外集》;年譜、遺事與凡可參考者,皆總之《附錄》,大凡四十卷。其他成書已傳、草具之未定者,皆不著,著其目于《附錄》之末。”[1]由此可知,《東萊呂太史集》在當時即為40卷:《文集》15卷,《別集》16卷,《外集》5卷,《附錄》3卷,《附錄拾遺》1卷。四十卷本的《東萊呂太史集》遂成為傳世的主要版本。元、明以后多次遞修,且將《麗澤論說集錄》10卷附于《外集》之后,共為50卷。明代嘉靖間另有一種40卷本全集,內容與此本基本相同,但編排順序有異。清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將《外集》第5卷分為2卷,而將《附錄》及《附錄拾遺》合為3卷,仍為40卷。黃靈庚先生指出:宋刻本、元明遞修本、《四庫全書》本及《續金華叢書》本都是比較容易看到的本子,也是目前能見到的最全的呂祖謙文集[2]。
筆者自2010年開始進行儒藏精華本呂祖謙《東萊集》的整理校勘工作,當時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黃靈庚先生等主編的《呂祖謙全集》,其中的《東萊呂太史集》以胡宗楙《續金華叢書》本為底本,對校或參校了宋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東萊呂太史集》五十卷本、明嘉靖年間刻《東萊呂太史集》四十卷本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鈔《東萊呂太史集》四十卷本等8個版本,并于疑義之處參校20種著作[3]。該版本的校對工作做得十分細致扎實,對筆者的校對整理有很大裨益。
筆者在底本和校本的選擇上頗費了一番躊躇,最終北京大學儒藏中心給予了指導性的意見,指出中華再造善本是據宋嘉泰四年呂喬年刊元明遞修本影印,影印規范,字跡清晰,可與黃靈庚先生整理《呂祖謙全集》中《東萊呂太史集》的底本相區別,為讀者提供另一有價值的文本,提升《東萊集》的整理價值。基于以上因素,筆者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宋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東萊呂太史集》作為底本。
《儒藏》體例規定,《儒藏》(精華編)旨在為讀者提供簡明可靠的校點本,可選擇在版本系統中具有代表性和校勘價值的兩三個版本作為校本,同出一源的版本原則上應該選用祖本或最早的本子,但也可以采用經過后人精校的翻刻本。基于以上規定,筆者本次校勘主要選擇了以下兩個校本:
其一是據《續金華叢書本》刻的《東萊呂太史集》[4],后面簡稱為續金華本。該版本由胡宗楙于民國甲子春(公元1924年)據宋本重刻,用皕宋樓所藏宋本及從傅沅叔處借得宋刊足本互相參校,其后有胡氏撰考異四卷,附于書后,卷首有呂喬年跋,關于宋本為四十卷的信息即由此跋得知。
其二是據雍正敬勝堂本刻的《呂東萊先生遺集》,簡稱為敬勝堂本。該本為雍正時東陽王崇炳編次,卷次內容與嘉泰呂喬年刻本多有不同。據王崇炳《敘》,其底本“購于葉老人之子”[5],疑為一清以前的傳抄本。后《金華叢書》又據其重刻,《叢書集成初編》又據《金華叢書》本排印。因此敬勝堂本是一個嘉泰本之外較有代表性的刻本。
本次校勘,總體情況如下:從目錄而言,續金華本與底本較為接近,而敬勝堂本卷次內容與底本多有不同;從正文而言,無論是文集、別集、外集還是附錄,續金華本收錄的內容都更多地與底本接近,而敬勝堂本則表現出篇章及內容的差異性。
具體說來,文字的校勘情況體現在3個方面:①大部分校勘結果均是涉及異寫字形和底本、校本之間體式的問題。異寫字形有些較為常見,未做牽改,有些較為生僻,便牽改為正字。體式問題,一律依從底本體式。如底本文集部分有“二首”“三首”等題下小字注,校本無,皆從底本,不出校,亦不依校本改。②發現底本目錄與正文出入較大,尤其是文集部分的目錄,且目錄題下多有系年,而正文中大多數沒有。目錄的修改,總的原則是改從正文,但目錄中有系年而正文中無的情況,正文要據目錄補,并補寫校記。③發現了底本當中版刻混用字的情況,如“己”“已”“巳”三字,版刻完全是混亂的,本次校對,全部標識清楚。還有一部分為通假字或近義字,經過慎重考慮,未出校。對底本誤字或俗體字,則進行了校改。
在校勘的過程中,發現3個版本的多處差異。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個版本中,中華再造善本(以下簡稱“中華本”)與續金華本較為接近,中華本共40卷,分《文集》15卷、《別集》16卷、《外集》5卷、《附錄》3卷、《附錄拾遺》1卷。續金華本亦為40卷,內容一樣,兩個版本大致相同,而敬勝堂本刻《呂東萊先生遺集》僅為20卷,卷次內容與中華本多有不同。
底本的《東萊呂太史文集》15卷主要包括呂著詩、表、奏狀札子、啟、策問、記、序、銘、贊、辭、題跋、祭文、行狀、墓志銘等。
卷一為詩,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則置于卷十一。經校勘,3個版本的內容一致,續金華本與中華本同處為多,僅3處有異,1處中華本原文缺,據續金華本補。而敬勝堂本與中華本有20處不同。
卷二為表,續金華本同此,敬勝堂本則置于卷一,且與札子同為第一卷。經校勘,續金華本同底本,僅9處文字不同,底本有12處漫漶不清,據續金華本補。1處缺,據續金華本補。本卷中華本所收錄的表文,敬勝堂本未收錄者達17篇之多,包括:《代倉部知池州謝表》《代叔父知南安軍謝太上皇表》《為張嚴州作謝免丁錢表》《為虞丞相作辭冊寶進封增邑表》《為虞丞相作辭郊恩表》《為宰臣作端誠殿賀南郊禮成笏記》《為芮直講作慶王辭增邑表》《為汪尚書作知平江府謝表》《代宰臣以下賀車賀幸秘書省表》《代宰臣以下冬至賀表》《代宰臣以下賀太上皇帝表》《代宰臣以下賀雪表》《代宰臣以下賀太上皇帝雪表》《代宰臣以下謝賜喜雪晏表》《代宰臣以下會慶節祝圣道場開啟疏》《滿散疏》《進功德疏》。
卷三為奏狀札子,續金華本同底本,有幾處文字小異。敬勝堂本將奏狀札子置于卷一,收錄文章同底本,偶有文字小異,其中較大的出入是《為張嚴州作乞免丁錢奏狀》一文,在論述六個縣的丁稅時,自“建德縣第一等至第四等戶計”至“通計六縣”前的一段文字,敬勝堂本無。
卷四為啟,卷五為策問,卷七為題跋,3個版本內容同,僅有幾處文字小異。
卷六包括記、序、銘、贊、辭,續金華本同底本,敬勝堂本的卷六除以上內容外,還有題跋。具體而言,記的內容方面,比底本多出3篇,即《隆儒殿記》《橫山吳君佚老庵記》《入越錄》,其他內容一樣,僅文字小有差異;序方面,比中華本多出《送張孟遠序》;贊、銘、辭方面,3個版本內容都很少,且一致,僅文字小有出入。
卷八為祭文,續金華本與底本同,文字小有差異,但于底本大有補益,如《祭張荊州文》,出6處校記,可補底本之缺。敬勝堂本將祭文放在卷九,包括家傳和祭文兩部分,其中祭文部分缺《代劉衢州祭趙忠簡公文》《祭于悅道文》及《立鄱陽府君后告廟文二首》3篇,其他內容相同,僅文字小有出入。
卷九為行狀,敬勝堂本無。行狀內容是呂祖謙為王居正所寫,筆者注意到一個細節,在談及王安石時,底本用了“朌”字,而續金華本用了“惑”字;在講到要廓清王安石的影響時,底本用了“勝”字,而續金華本用了“辟”字,所謂寓褒貶于文字,此文充分地體現了刊刻者的立場。
底本的墓志銘分別置于四卷之中,即卷十至卷十三,每卷各收錄10篇,共計40篇,續金華本同底本,僅文字小有異同。敬勝堂本卷七、卷八收墓志銘,其中卷七收錄17篇,無《分水王君墓志銘》,且前部分漫漶處較多。尤其是《薛常州墓志銘》1篇,底本與敬勝堂本漫漶不清達25處之多,幸有續金華本非常清晰,可以據以為補。敬勝堂本卷八收18篇墓志銘,無《劉梧州墓志銘》《永康陳君迪功墓志銘》《金華府君德輔墓志銘》《張監鎮墓志銘》4篇,且《金華曹君將仕墓志銘》缺數行,幸有續金華本可據以校對。總體說來,底本與續金華本共收錄40篇墓志銘,敬勝堂本共收35篇。其他所收內容均一致,僅文字上小有差異。
卷十四為家傳,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置于卷九,將家傳與祭文合為一卷。底本與兩個校本內容一致,文字上小有差異。主要為敘述呂祖謙的曾祖父呂好問的生平,重點為其辯誣:在女真人南下之后,呂好問沒有選擇死節,而是選擇誘導張邦昌,讓他歸還權力于宋室,并立康王為天子,呂好問含垢忍恥,并非為了茍且偷生,而是因為忠于朝廷,本為成全大義,卻因此而被后人誤解。這一部分呂祖謙為祖父辯誣的拳拳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卷十五包括《入越錄》《入閩錄》及《庚子辛丑日記》三部分內容,敬勝堂本的《入越錄》置于卷六的“記”后,且無《入閩錄》及《庚子辛丑日記》兩部分內容。續金華本與底本基本一致,但是底本的《入閩錄》有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宋本所有的,續金華本則未見其這一部分。另外,底本有關于二十八日的內容,續金華本無。《庚子辛丑日記》,底本與續金華本大同小異。
十五卷文集之后,底本有嘉泰四年呂喬年所寫跋,續金華本無。
底本的《東萊呂太史別集》十六卷主要包括家范、學規、官箴、尺牘、讀書札記、師友問答等內容。
卷一為家范一,內容包括宗法并圖、宗法條目兩部分,底本與續金華本內容一致,僅文字幾處小異。敬勝堂本將此內容置于卷十,將宗法條目與官箴、學規合為一卷,沒有宗法并圖這一部分的內容,僅宗法條目部分,所占篇幅很小。
卷二至卷四為家范,包括婚禮的陳設、親迎及婦見尊長、葬儀、祭禮等內容。敬勝堂本無。續金華本同底本,僅文字小異。底本卷三因刻本為小字,多漫漶處,尤其是親賓奠、賻贈部分,不僅多處漫漶,而且自“始縛”至“自始死至葬”,整段約135字皆漶漫不清,皆據續金華本以補。
卷五為學規,主要包括5篇學規。敬勝堂本放在卷十,續金華本與底本均放在別集卷五。底本與兩個校本無大異。
卷六為官箴。續金華本同底本,敬勝堂本有此內容,但是少了三小段:自“黃允剛中嘗為予言”至“無所申訴也”一段,自“當官者難事勿辭”至“則可免”一段,自“華表年二十余為散騎侍郎時”至“然后共奏議”一段。其他內容與底本一致。
卷七至卷十一皆為尺牘一,共包括234封書信。敬勝堂本卷三至卷五為書信。詳述之如下:
卷七包括與5個人的通信,共計52封,續金華同,敬勝堂本卷三包括與5個人的通信,但與朱元晦的通信,底本與續金華本有一部分內容放在卷八,而敬勝堂本仍置至卷三,包括與朱熹的40封通信,但其中少了與朱熹的2封書信。其他內容大體一致。
卷八為《與朱侍講書》,包括呂祖謙寫給朱熹的43封書信,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卷四包括與朱嘉的23封書信,內容與底本一致。朱熹與呂祖謙之間有長達十九年的學術交流,二者之間的學術交流為我國古代學術交流之典范[6]。從卷八看呂祖謙寫給朱熹的書信可窺一斑。
卷九包括44封書信,續金華本同。 敬勝堂本屬卷四,但同時還包括與周丞相子充的20封書信,比底本少2封,與潘侍郎的通信為6封,比底本少1封。答方教授嚴州的1封書信、與內兄曾提刑致虛的4封書信,比底本少1封。與王侍講的2封及與張運使的2封放在卷五。
卷十包括82封書信,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放在卷五,但與陳同甫的通信少了2封,與潘叔度的31封通信中,少了2封。此外,敬勝堂本將呂祖謙與潘叔昌、聶與言、喬德瞻、邢邦用、內弟曾德寬、戴在伯的書信置于卷四,在卷次的編排上與底本亦有所不同。
卷十一包括13封書信,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則放于卷四。
總體而言,續金華本與底本所收錄的書信完全一致,且卷次亦完全一致。敬勝堂本則不然,不獨目錄不完全一致,且其中尚有少收錄信件的問題。文字方面,小有出入。
卷十二至卷十五均為讀書雜記,包括呂祖謙讀《易》《春秋》《左傳》《史綱》《史記》及讀漢代史書后的一些讀書筆記。續金華本同底本,但敬勝堂本卻大異其趣。其內容似有相仿,卻又并不相同,基本上無法拿來作校對。
卷十六為師友問答,主要包括與朱侍講答問、與張荊州問論語、孟子說所疑及其為博士時答學者所問。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無。
《外集》5卷,主要包括策問、宏詞進卷及拾遺。
卷一、卷二為策問。敬勝堂本無,續金華本同,底本的卷一漫漶處較多,幸有續金華本據以為校。
卷三、卷四為宏詞進卷。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僅有《隆儒殿記》一篇,置于卷六記中,其他內容皆無。這與底本在內容編排上體現出較大的差異。
卷五為拾遺,包括詩、記、策問、尺牘及雜說。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僅有《橫山吳君佚老庵記》《送張孟遠序》2篇,置于卷六記中,其他的內容皆無。
《附錄》3卷,主要包括年譜、壙記及祭文等。
卷一為年譜、壙記。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無。
卷二為祭文26篇。包括呂祖謙去世后,其師友所寫祭文,如朱熹、楊萬里、辛棄疾等。續金華本同,敬勝堂本無。
卷三為祭文21篇,畫像贊及哀詩19首。祭文主要為呂祖謙的門人及弟子所寫。畫像贊為朱熹所撰。
另有附錄拾遺,有祠堂記1篇、祠堂奉安州郡祭文1篇,祠堂奉安諸生祭文1篇(續金華本無此篇),但諸生祭文未全。另外,在卷次安排上,底本及續金華本均將附錄拾遺獨立成卷。胡宗楙在附錄拾遺后有記稱“今重刊四十卷本,庶以慰在天之靈云。”[4]據此,知胡氏亦認可續金華本為四十卷本,但是在卷次排編上,底本及續金華本未明確將附錄拾遺標識為卷四。
續金華本雖然晚出,但錯誤較少,且該本與底本的卷次目錄基本一致,是精校精刻的善本,具有較高的參校價值,可據以補充底本多處闕訛漫漶之處,如底本的《外集》卷一為策問,漫漶處較多,而敬勝堂本又無此方面內容,幸有續金華本可據以校對等。敬勝堂本是嘉泰本之外另外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刻本,與底本在目錄及編次內容上均有較大的差異:首先是卷次的總體結構不同,底本分文集、別集、外集、附錄及附錄拾遺五類,而敬勝堂本無此區分,只以卷一至卷二十排列;其次是具體的 卷次內容亦有差別。但是敬勝堂本同樣具有較高的校勘價值。